[1] |
魏灵灵, 焦桓. K2GeF6:Mn荧光粉的化学共沉淀合成、结构测定与发光性能研究——介绍一个研究型综合实验[J]. 大学化学, 2020, 35(4): 112-118. |
[2] |
李新学. 沉淀生成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实验设计与异常现象解释[J]. 大学化学, 2018, 33(6): 45-47. |
[3] |
曹美达,李健生,都京,张澜萃. 铅与硝酸反应及影响因素[J]. 大学化学, 2017, 32(10): 47-51. |
[4] |
乔成立. 混合离子的沉淀准确滴定[J]. 大学化学, 2016, 31(6): 98-102. |
[5] |
乐传俊, 壮亚峰, 朱少萍, 叶文玲. 有机化合物的氢化学位移和酸度关系探讨[J]. 大学化学, 2014, 29(5): 79-81. |
[6] |
贺萍, 王丽, 吕建刚, 邬旭然, 王美兰, 李竹云. 二甲酚橙指示EDTA测锌的酸度控制讨论[J]. 大学化学, 2014, 29(3): 55-56. |
[7] |
王林, 张晨颖, 李天保, 许娟, 毛富春, 丁克廉, 李晓舟. 沉淀电导滴定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 大学化学, 2013, 28(4): 61-63. |
[8] |
谢音, 王聪玲, 龚楚清, 张华山. 关于一次分析化学课教学过程的体会、问题与启示[J]. 大学化学, 2012, 27(4): 35-37. |
[9] |
苏金昌. 用同一种沉淀剂进行分步沉淀的关系式[J]. 大学化学, 2011, 26(6): 73-75. |
[10] |
张宏芳, 郗娟, 王超展. 利用分布系数概念推导弱酸溶液[H+]计算公式[J]. 大学化学, 2011, 26(5): 85-87. |
[11] |
李可群. 配合物溶液忽略金属羟合离子影响的条件[J]. 大学化学, 2011, 26(4): 82-83. |
[12] |
郑传明. 溶解热测量实验软件设计[J]. 大学化学, 2011, 26(2): 52-53. |
[13] |
郑菊花, 潘长伟, 蒋荣立, 何亚群, 高庆宇. Liesegang图案实验的开发和教学实践[J]. 大学化学, 2011, 26(1): 58-61. |
[14] |
高桂枝, 蔡芸芸, 刘士鑫, 濮凤娇. 对硫酸银溶度积和溶解热测定实验的改进[J]. 大学化学, 2011, 26(1): 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