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布德尼柯夫 M A,列夫科维奇 H A,贝斯特洛夫 и B,等.炸药与火药.夏禹昌,韩子格,李名儒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57[2] 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泽山,欧育湘,任务正.火炸药科学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4] 张杏芬.国外火炸药原材料性能手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1[5] 鲁多夫·迈耶.爆炸物手册.陈正衡,祝锡五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6] 张德雄,张衍,王琦.固体火箭技术,2004,27(1):32[7] 李战雄,唐松青.含能材料,2006,14(1):77[8] 黄明,李洪珍,黄奕刚,等.含能材料,2004,z1:91[9] 周彦水,张志忠,李建康,等.火炸药学报,2005,28(2):43[10] 黄明,李洪珍,黄奕刚,等.含能材料,2004,z1:73[11] 欧育湘,刘进全.高能量密度化合物.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2] 耶立明可 H E,斯维特洛夫 б я.工业炸药的理论与工艺.贝静芬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59[13] 顾翼东.化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4] Petrie M A,Sheehy J A,Boatz J A,et al.J Am Chem Soc,1997,119:8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