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熊就凯, 赵美娟, 王亚男, 边刚, 戎瑞雪, 王克让. 诺贝尔化学奖类大学生创新实验——Suzuki偶联反应制备DPP类荧光染料[J]. 大学化学, 2020, 35(12): 227-232. |
[2] |
牛煦然, 周卓, 魏文胜. 浅谈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通向未来的基因编辑[J]. 大学化学, 2020, 35(12): 118-126. |
[3] |
黄云辉. 锂电诺奖与科学精神[J]. 大学化学, 2020, 35(1): 1-6. |
[4] |
范霞. 面向化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加减法改进[J]. 大学化学, 2019, 34(9): 44-49. |
[5] |
王海鸥,李新学,时国庆,牛琳. 基于“互联网+”生物化学新教学模式的建立[J]. 大学化学, 2019, 34(9): 57-63. |
[6] |
陈玉清,邵文尧. 多方位做好实验辅助提升教学质量[J]. 大学化学, 2019, 34(5): 65-72. |
[7] |
王志鹏,马新雨,颜惠娟,田杰. 浅析氨基酸代谢在生物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 大学化学, 2019, 34(1): 24-32. |
[8] |
周颖,朱理源,邹鹏. 浅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驾驭进化的力量[J]. 大学化学, 2019, 34(1): 1-6. |
[9] |
李治非,高宁. 冷冻电镜技术应用于生物分子高分辨结构解析——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浅谈[J]. 大学化学, 2018, 33(1): 1-6. |
[10] |
马锴果,李田,高珍,李维红. 有机合成的“百宝箱”[J]. 大学化学, 2017, 32(2): 47-55. |
[11] |
谢莹,许崇利,温钢,葛雅琨,黄秋婷,杨梅. 网络环境下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17, 32(10): 12-16. |
[12] |
韩杰. 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专业有机化学教材内容相关性分析[J]. 大学化学, 2016, 31(5): 36-43. |
[13] |
谢湖均, 雷群芳, 方文军. 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组合方法[J]. 大学化学, 2015, 30(2): 44-49. |
[14] |
张德文, 周颖琳, 张新祥. 细胞如何感受外界环境——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简述[J]. 大学化学, 2013, 28(1): 1-4. |
[15] |
孙俊良. 准晶简述——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J]. 大学化学, 2012, 27(2):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