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国新,孔庆安. 化学进展,1998,10(1):16[2] 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 配位化学.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3] 陈冬玲. 化学通报,1987,12:53[4] Cotton F A. J Am Chem Soc,1968,90(22):6230[5] 化学世界,1982,11:345[6] 中国化学会. 无机化学命名原则.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7] 陈慧兰,余宝源. 理论无机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8] 张祥麟,王曾隽. 应用无机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9] 徐志固. 现代配位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10] 张祥麟,康衡. 配位化学. 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11] 周公度. 无机化学丛书第十一卷,无机结构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2] 科顿 F A,威尔金森 G. 高等无机化学(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3] 沈斐凤,陈慧兰,余宝源. 现代无机化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 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 物质结构.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5] 拉戈斯基 J L. 现代无机化学(下册). 孟祥胜,许炳安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6] Bulter I S and Harrod J F. Inorganic Chemistr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Redwood city,calif. :Benjamin/ Cummings,1989[17] 项斯芬. 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8] 戴安邦,庄瑞舫,曾成等. 无机化学丛书第十二卷,配位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9] Tnomas M G,Mutterties E L. J Am Chem Soc 1976,98(15):4645[20] 史启桢,高忆慈. 大学化学,1997,12(5):1[21] Dorat R,Evans S H,Bodensieck U,et al. J Organomet Chem,1998,553: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