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查正根, 兰泉, 郑媛, 蒋俊, 李玲玲, 朱平平.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一流建设[J]. 大学化学, 2021, 36(1): 2007084-0. |
[2] |
郭玉鹏, 赵岩, 高焓, 高娜, 李根. 基于中国大学MOOC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化学与社会课程在线教学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5): 217-222. |
[3] |
刘贤响. 基于超星泛雅平台的在线课程建设[J]. 大学化学, 2020, 35(5): 10-14. |
[4] |
姚忠平, 丛培琳, 郝素娥, 姜兆华, 黄玉东. 哈工大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46-150. |
[5] |
张恒,马莹,刘刚,张冬菊,宋其圣,苑世领. 分子模拟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19, 34(9): 26-31. |
[6] |
权正军,李岩,王喜存,杨志旺. 提高化学师范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J]. 大学化学, 2019, 34(2): 26-29. |
[7] |
李新学. 化学与社会课程考核的育人导向探索[J]. 大学化学, 2019, 34(11): 27-32. |
[8] |
蔡苹, 胡锴, 程功臻. “化学与社会”课程体系建设[J]. 大学化学, 2018, 33(9): 52-54. |
[9] |
亓英丽,毕华林,姜言霞. 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本硕一体化”化学教育课程群构建[J]. 大学化学, 2018, 33(5): 18-23. |
[10] |
路慧哲,张莉,段红霞,马琛. 结构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18, 33(2): 36-39. |
[11] |
王溢磊,李隽. 计算化学实验的课程建设[J]. 大学化学, 2018, 33(10): 25-32. |
[12] |
臧丽坤,邓宇轩,邓晓惠,闫红亮,车平,李新学. 化学与社会文理渗透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大学化学, 2017, 32(8): 32-36. |
[13] |
刘睿,陈静,宋广亮,朱红军. 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 大学化学, 2017, 32(3): 38-42. |
[14] |
蔡苹,胡锴. “新闻解读式”教学模式在化学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J]. 大学化学, 2017, 32(2): 19-22. |
[15] |
鲍浩波. 化学类在线开放课程的认识与思考[J]. 大学化学, 2016, 31(5): 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