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凡,李宝. 婴儿湿巾缓冲能力的测试——一个贴近生活的实验[J]. 大学化学, 2020, 35(1): 76-79. |
[2] |
严平,曹小华,黄华南,占昌朝,周影,雷艳虹. “稀溶液的依数性”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 大学化学, 2019, 34(7): 23-30. |
[3] |
邢双喜,王一鸣. 物理化学教材中表格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一章为例[J]. 大学化学, 2019, 34(2): 65-69. |
[4] |
陈美婷,顾聪,姚喆,陈飞武,张恒建,熊楚强. 强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公式导出及实验验证[J]. 大学化学, 2019, 34(1): 92-97. |
[5] |
尹学博. 从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看恒沸溶液[J]. 大学化学, 2018, 33(5): 61-65. |
[6] |
刘绍乾,方正法,杨章鸿,董和大,黄思. 磺基水杨酸合铜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测定实验的改进[J]. 大学化学, 2018, 33(3): 59-62. |
[7] |
许新华,吴梅芬,王晓岗. 溶液表面吸附实验的再讨论[J]. 大学化学, 2018, 33(10): 91-96. |
[8] |
陈飞武,顾聪,钱维兰,李旭琴. 非理想气体的逸度因子和非理想溶液的活度系数[J]. 大学化学, 2017, 32(8): 66-70. |
[9] |
朱元举. 热力学方程在计算热力学函数中的应用[J]. 大学化学, 2017, 32(5): 81-88. |
[10] |
唐明宇. HA-A型标准缓冲溶液用最简式计算精确pH的两种思路[J]. 大学化学, 2017, 32(4): 76-78. |
[11] |
洪鹄,黄兆和,柴正祺,张沅珒. 超共轭与立体电子效应[J]. 大学化学, 2017, 32(1): 84-105. |
[12] |
马伟,谭大志,孟长功. 水溶液纳米簇模型对水溶液性质的理解探讨[J]. 大学化学, 2016, 31(4): 67-69. |
[13] |
邢双喜,孙文东. 从熵的角度解读凝固点降低公式[J]. 大学化学, 2016, 31(12): 83-85. |
[14] |
王辉,曾卓. 立体化学教学中空间感观能力的培养[J]. 大学化学, 2016, 31(11): 22-27. |
[15] |
陈飞武, 韦美菊, 叶亚平, 袁文霞. 稀溶液中化学势的计算以及渗透压公式的推导[J]. 大学化学, 2015, 30(4): 6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