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吕燕. 新形势下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J]. 大学化学, 2022, 37(4): 2107077-. |
[2] |
汤宏胜, 冯婷, 张天龙, 李延, 李华. 基于STEM教学理念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以“自来水硬度测定”为例[J]. 大学化学, 2022, 37(4): 2107120-. |
[3] |
张天龙, 冯婷, 汤宏胜, 李延, 李华.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以“维生素C饮料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为例[J]. 大学化学, 2022, 37(4): 202108082-. |
[4] |
黄军, 周颖琳, 吕占霞, 高珍, 李美仙. 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大学化学, 2022, 37(4): 2110023-. |
[5] |
翟云云, 李蕾, 刘海清. 仪器分析实验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J]. 大学化学, 2022, 37(10): 2203003-0. |
[6] |
简慧敏, 张桂玲, 谭丽菊, 包木太. 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2, 37(10): 2203075-0. |
[7] |
林佳丽, 王建, 陈珠灵, 袁耀锋.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实践的探讨[J]. 大学化学, 2021, 36(9): 2010045-. |
[8] |
邵伟, 张万群, 胡万群, 李维维, 盛翔, 柯玉萍, 杨凯平, 孙晴, 朱平平. 线上线下混合式“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实践与思考——以气相色谱实验为例[J]. 大学化学, 2021, 36(7): 2012012-. |
[9] |
丁飞, 张翠, 邱晓航. 新模式下的核磁共振实验教学探索和提升[J]. 大学化学, 2021, 36(7): 2012050-. |
[10] |
胡建强, 耿碧君, 王琼, 赵子昱, 王志衡. 金/金钯异质结纳米棒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有关纳米催化的物理化学新实验设计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1, 36(4): 2004089-. |
[11] |
李华敏, 彭淑女, 陈招斌, 杨利民.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大学化学, 2021, 36(4): 2005043-. |
[12] |
兰景凤, 王威, 沈永雯, 樊衍昕, 俞娥, 李莲花, 陆广农. 用“锌”看世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 大学化学, 2021, 36(3): 2010062-. |
[13] |
胡万群, 张万群, 邵伟, 杨凯平, 李维维, 孙晴, 朱平平.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1, 36(3): 2011003-. |
[14] |
马晓爽, 郑成斌. 从量变到质变——“拔尖计划2.0”阶段化学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J]. 大学化学, 2021, 36(2): 2002015-. |
[15] |
冯霞,常静,刘俊吉,魏玉萍.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仪器分析实验(全英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 大学化学, 2020, 35(3): 3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