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洪涛, 李东祥, 孙雪梅.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J]. 大学化学, 2021, 36(5): 2008041-. |
[2] |
马晓爽, 郑成斌. 从量变到质变——“拔尖计划2.0”阶段化学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J]. 大学化学, 2021, 36(2): 2002015-. |
[3] |
邢令宝, 杨凯, 周朋飞, 李新进, 周晋, 王平, 禚淑萍.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 大学化学, 2021, 36(11): 2105044-. |
[4] |
魏霄, 王开学, 宰建陶, 王冲, 颜徐州, 梁晶, 钱雪峰.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探索和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建设初试[J]. 大学化学, 2021, 36(11): 2108090-. |
[5] |
谢钢, 吴彪, 陈三平, 马向科, 赵志厚, 马佳妮, 谭青山, 赵晓霞. 化学本科教育“一轴双驱四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9): 41-46. |
[6] |
李育佳,朱成建,张剑荣. “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2): 6-9. |
[7] |
王修中, 徐鲁斌, 龚良玉.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92-98. |
[8] |
王益彤,郝京诚. 中学生英才计划的“进阶式培养”模式[J]. 大学化学, 2019, 34(7): 38-41. |
[9] |
赖瑢,许先芳,朱可佳,彭敏,李莲云,王周,郑赛利,陈六平. 基础化学实验室中小型仪器设备的三种管理模式[J]. 大学化学, 2019, 34(2): 44-48. |
[10] |
张恒,刘刚,马莹,宋其圣,印志磊,苑世领. 拔尖计划特色课分子模拟实验中的思政案例设计[J]. 大学化学, 2019, 34(11): 82-87. |
[11] |
李育佳,贾叙东,陈露洪,朱成建. 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化学拔尖人才培养全过程[J]. 大学化学, 2019, 34(10): 14-17. |
[12] |
张鉴予,王锐,关文彦,姜久兴. 浅谈三年“拔尖计划”经历的收获与期望[J]. 大学化学, 2019, 34(10): 146-150. |
[13] |
马莹,印志磊,张恒,李晓燕,宋其圣. 化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大学为例[J]. 大学化学, 2019, 34(10): 23-26. |
[14] |
郑啸,阮永红,周金梅,郑锦丽,魏爱琳,姜海容,林敏.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中的有机模块化实验探索[J]. 大学化学, 2019, 34(10): 105-109. |
[15] |
任艳平,吕银云,郑啸,林敏,夏文生. “化学拔尖计划”“强化实验”课程平台建设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19, 34(10): 9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