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树永, 李金林, 范楼珍, 侯文华, 刁国旺, 郭玉鹏.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相关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建议(2020版)[J]. 大学化学, 2021, 36(1): 2009052-0. |
[2] |
刘志莲, 崔玉, 刘思全, 杨小凤, 王守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J]. 大学化学, 2020, 35(9): 31-35. |
[3] |
朱亚先, 匡勤, 汪骋, 黄荣彬, 杨士烑, 郑兰荪. 化学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群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厦门大学为例[J]. 大学化学, 2020, 35(8): 1-5. |
[4] |
王文峰, 袁耀锋, 林智敏. 芳香烃章节教学中若干问题的计算与探讨[J]. 大学化学, 2020, 35(7): 171-178. |
[5] |
夏炎, 杨亚非. 当前疫情下分析化学教学的一点思考[J]. 大学化学, 2020, 35(5): 7-9. |
[6] |
张树永, 朱亚先, 霍冀川, 宋丽娟, 徐华龙, 郑兰荪. 高校化学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建议[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6-10. |
[7] |
姚忠平, 丛培琳, 郝素娥, 姜兆华, 黄玉东. 哈工大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46-150. |
[8] |
张欢, 蒋琪英, 蒲琳钰, 王伟. 课程专业相映衬赋予教学生命力——当无机化学遇上能源化学工程专业[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22-127. |
[9] |
霍冀川, 张树永, 朱亚先, 李攻科, 杨屹, 李梦龙, 王玉枝, 郑兰荪. 基于化学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建设建议[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1-16. |
[10] |
徐华龙, 朱亚先, 张树永, 郑兰荪. 从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浅谈“能源化学”新工科改造[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28-32. |
[11] |
张树永, 朱亚先, 郑兰荪. “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方案研究”课题概要[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2-5. |
[12] |
丁玉强, 朱亚先, 宋丽娟, 刘卫, 刘小珍, 霍冀川, 薛怀国, 郭荣, 廖青, 倪哲明, 周立亚, 陆靖. 新工科项目“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的实施[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33-39. |
[13] |
陶占良, 程方益, 陈军. 理科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南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探索为例[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40-44. |
[14] |
宋丽娟, 张树永, 王吉林, 郑兰荪, 朱亚先. 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智慧分子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及建议[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7-22. |
[15] |
姜新东, 肖林久, 李志义, 于三三, 耿秀娟, 封禄田, 陈永杰, 关瑾, 张东享, 阎峰, 姚慧, 李文泽.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04-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