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 2021, Vol. 36 >> Issue (4): 2005071.doi: 10.3866/PKU.DXHX202005071
收稿日期:
2020-05-27
录用日期:
2020-07-08
发布日期:
2020-07-13
通讯作者:
胡成国
E-mail:cghu@whu.edu.cn
作者简介:
胡成国, cghu@whu.edu.cnReceived:
2020-05-27
Accepted:
2020-07-08
Published:
2020-07-13
Contact:
Chengguo Hu
E-mail:cghu@whu.edu.cn
摘要:
从线性扫描伏安法的定义和原理出发,通过考察伏安测试的装置和电极反应过程,推测出影响线性扫描伏安图形状的基本要素,即电极反应过程中的异相电子转移与液相传质之间的物质“供求关系”,决定了线性扫描伏安图的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一系列不同电化学测试条件下的伏安行为,如常规电极与超微电极、可逆与不可逆电极过程、静止电极与旋转圆盘电极以及电催化等,阐述了该“供求关系”对伏安图形状影响的基本规律,为理解线性扫描伏安法的基本原理和数据解析提供参考。
MSC2000:
胡成国, 华雨彤. 线性扫描伏安法的基本原理与伏安图解析[J]. 大学化学, 2021, 36(4): 2005071.
Chengguo Hu, Yutong Hua. Principles of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and Interpretations of Voltammograms[J]. University Chemistry, 2021, 36(4): 2005071.
1 |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下册), 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2 |
2 |
Masek A. ; Chrzescijanska E. ; Zaborski M. Electrochim. Acta 2013, 107, 441.
doi: 10.1016/j.electacta.2013.06.037 |
3 |
McGaw A. E. ; Swain G. M. Anal. Chim. Acta 2006, 575, 180.
doi: 10.1016/j.aca.2006.05.094 |
4 | Bard, A. J.; Faulkner, L. R. 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 第2版. 邵元华, 朱果逸, 董献堆, 张柏林, 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
5 |
Reiss H. J. Phys. Chem. 1985, 89, 3783.
doi: 10.1021/j100264a005 |
6 |
Heinze J.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84, 23, 831.
doi: 10.1002/anie.198408313 |
7 |
Dayton M. A. ; Brown J. C. ; Stutts K. J. ; Wightman R. M. Anal. Chem. 1980, 52, 946.
doi: 10.1021/ac50056a040 |
8 |
Heinze J.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1, 30, 170.
doi: 10.1002/anie.199101701 |
9 |
Paulus U. A. ; Schmidt T. J. ; Gasteiger H. A. ; Behm R. J. J. Electroanal. Chem. 2001, 495, 134.
doi: 10.1016/S0022-0728(00)00407-1 |
10 |
Qiu J. D. ; Zhou W. M. ; Guo J. ; Wang R. ; Liang R. P. Anal. Biochem. 2009, 385, 264.
doi: 10.1016/j.ab.2008.12.002 |
11 |
Cass A. E. G. ; Davis G. ; Francis G. D. ; Hill H. A. O. Anal. Chem. 1984, 56, 667.
doi: 10.1021/ac00268a018 |
[1] | 纪敏, 孟长功, 姜文凤, 吴硕, 赵艳秋. 创一流: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 大学化学, 0, (): 0-0. |
[2] | 潘梅, 李超捷, 侯雅君, 苏成勇. Fe(II)-Pd(II)异金属有机分子笼的制备及其物化性能研究——推荐一个新颖的综合化学实验[J]. 大学化学, 0, (): 8-0. |
[3] | 李娇, 金谷, 李玲玲, 姚奇志, 刘红瑜, 王晓葵. 分析化学设计型实验考核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0, (): 9-0. |
[4] | 田昀, 马骁飞, 马亚鲁, 秦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在线期末考试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0, (): 4-0. |
[5] | 余军霞, 周如意, 池汝安. 水铁矿负载甘蔗渣吸附磷酸根开放性综合化学实验[J]. 大学化学, 0, (): 2-0. |
[6] | 何蔓, 陈贝贝, 胡斌. 基于砷形态的分离/富集加深学生对“分布分数”的理解[J]. 大学化学, 0, (): 1-0. |
[7] | 李君, 张玲, 李丹, 曹忠, 陈平, 何婧琳. “XXT完全线上”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 大学化学, 0, (): 0-0. |
[8] | 万坚, 邓阳, 原弘, 佘能芳, 龚静鸣, 李永健, 温丽丽, 张文华, 郭能, 李武客, 彭浩, 徐晖, 王成刚. 新时代华中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化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大学化学, 0, (): 4-0. |
[9] | 杨明瑜. “Hofmann-Löffler-Freytag”型反应合成吡咯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大学化学, 0, (): 1-0. |
[10] | 何明宇, 李颖, 买买提江·依米提. 棉杆木质素提取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分析的综合性实验[J]. 大学化学, 0, (): 0-0. |
[11] | 陈玉清, 卓少华, 宁一诺. 化学生物学专业实验室线上服务平台建设[J]. 大学化学, 0, (): 2-0. |
[12] | 李永军, 王玉枝, 张晓兵, 范媛吉, 蔡炽, 陈淑云, 吴英鹏.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J]. 大学化学, 0, (): 0-0. |
[13] | 李厚金, 李金珊, 陈六平. 过氧化氢:小分子,大作用[J]. 大学化学, 0, (): 3-0. |
[14] | 冯玲玲, 陈琼, 李玉梦, 梁景晗, 王舟. 蓝藻FBP/SBPase的制备及其与配体相互作用的分析——科研转化的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设计[J]. 大学化学, 0, (): 0-0. |
[15] | 闫力强, 阮贵华, 李建平, 张连明, 聂瑾芳, 潘宏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 大学化学, 0, (): 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