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一帆, 李英瑕, 丁瀚霖, 金昇宇, 张洋, 杨文胜. 锂离子电池的新同事[J]. 大学化学, 2022, 37(9): 2208066-. |
[2] |
郭慧林, 许文华. 关于对消法测定电池电动势实验中标准电池的讨论[J]. 大学化学, 2022, 37(6): 2108030-. |
[3] |
魏明灯, 魏巧华. “一流学科”建设中元素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以碱金属元素为例谈元素结构与性质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 大学化学, 2021, 36(6): 2008073-. |
[4] |
臧宏瑛, 王永慧, 李阳光. 将“锂键”概念拓展到化学概论课程的氢键知识教学[J]. 大学化学, 2021, 36(6): 2011056-. |
[5] |
范旭良, 许丽梅, 马琳. 磷化锡/氮掺杂碳复合材料的简单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推荐一个综合化学实验[J]. 大学化学, 2021, 36(12): 2102027-. |
[6] |
张海波, 刘海燕, 丁琼, 黄驰, 赵发琼, 刘欲文.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性能探究[J]. 大学化学, 2021, 36(1): 2006051-. |
[7] |
黄云辉. 锂电诺奖与科学精神[J]. 大学化学, 2020, 35(1): 1-6. |
[8] |
赵晓霞,白银娟,刘晶晶,程河聪,谢钢. 综合化学实验中空气敏感合成实验的选取和教学[J]. 大学化学, 2019, 34(6): 46-52. |
[9] |
冯天宇,蔡恬菲,朱亚先. 锂同学的成长之路[J]. 大学化学, 2018, 33(7): 2-5. |
[10] |
杜成堂,张玉斌,赵冬冬,张军,李凯. 芳卤化合物的邻位锂化反应和锂卤交换反应[J]. 大学化学, 2018, 33(6): 26-32. |
[11] |
章应辉. 不同标态下标准电极电势间关系的热力学解释[J]. 大学化学, 2015, 30(3): 66-70. |
[12] |
何丽君, 李生英, 徐飞, 许世红, 霍彩霞. 玻恩-哈伯循环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J]. 大学化学, 2013, 28(2): 4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