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志平. 以学为中心的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5): 184-190. |
[2] |
邹华. 国外高分子化学英文教材研究[J]. 大学化学, 2020, 35(3): 128-133. |
[3] |
梁嘉树,郭东升. 关于等温循环方法推导开尔文公式的讨论[J]. 大学化学, 2019, 34(2): 55-60. |
[4] |
岳宣峰,张悦,张延妮,漆红兰,张成孝. 强弱酸混合体系被分步直接准确滴定的判据[J]. 大学化学, 2018, 33(8): 52-57. |
[5] |
郭丽华,孔文瑜,彭宏伟. “配位聚合”教学内容的整合[J]. 大学化学, 2018, 33(4): 69-73. |
[6] |
吴宁晶,华静. 拓展学生专业实践知识,夯实高分子化学理论基础[J]. 大学化学, 2016, 31(8): 56-59. |
[7] |
郭子成,李俊新,任杰. 关于热力学自发过程及其判据的讨论[J]. 大学化学, 2016, 31(7): 83-90. |
[8] |
陈莉,李艳梅,吕长利,张景萍. 高等师范院校高分子化学的多元化教学[J]. 大学化学, 2016, 31(6): 26-28. |
[9] |
王庆伦,王钰莹,殷仲墨,任红霞,李弘. 活性开环歧化嵌段共聚合法合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 大学化学, 2016, 31(3): 37-41. |
[10] |
王存国. 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 大学化学, 2016, 31(10): 39-43. |
[11] |
孙文东. ΔG判据与ΔrGm判据的区别[J]. 大学化学, 2015, 30(5): 52-54. |
[12] |
于莹, 陶磊, 许华平. 全新设计的现代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建设[J]. 大学化学, 2015, 30(3): 9-13. |
[13] |
陈静, 侯文华. 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知识的融通实践[J]. 大学化学, 2013, 28(3): 19-23. |
[14] |
王新平, 王旭珍, 王新葵, 李醒龙, 蒋晨然, 任延煜. 关于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的讨论[J]. 大学化学, 2012, 27(3): 66-70. |
[15] |
姚金水, 李梅, 张献, 乔从德, 刘伟良. 由聚合物乳液的发展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J]. 大学化学, 2011, 26(3): 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