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 | 1821年 | 汉立希 | 选择一定数量的试剂区分溶液中不同性质的元素,以便减少分析的盲目性 | [5, 6] |
分析 | 1829年 | 罗塞 | 明确提出阳离子系统定性分析法 | [5, 6] |
| 1841年 | 弗雷泽纽斯 | 把常见氧化物分为6个组,从此系统分析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 [5, 6] |
| 1865年 | 波义耳 | 总结了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鉴定反应,提出"定性检出极限"的概念 | [7] |
酸碱 | 1645年 | 波义耳 | 发现了酸碱指示剂,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 | [8] |
滴定 | 1685年 | 格劳贝尔 | 把硝酸滴加到锅灰碱中,至不再发生气泡,作为反应达到中和点的标志 | [5] |
| 1729年 | 曰夫鲁厄 | 以碳酸钾为标准物测定醋酸的纯度,以发生气泡停止作为滴定终点 | [5, 6] |
| 1750年 | 费朗索 | 用硫酸滴定矿泉水时,以紫罗兰浸液作为指示剂,滴定到溶液变红为终点 | [5, 6] |
| 1790年 | 罗维兹 | 以碳酸钾滴定醋酸时,向醋酸中加入少许钙盐,根据碳酸钙沉淀的出现确定终点 | [5] |
| 1795年 | 德克劳西 | 发明了"碱量计" ,以后改进为滴定管 | [5, 6] |
| 1803年 | 布拉克 | 首次注意到碳酸气在酸碱滴定中的干扰作用及使用指示剂的误差问题,对指示剂误差进行了校正,也是首次采用返滴定方式的人 | [5] |
| 1855年 | 莫尔 | 推荐用草酸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用碳酸钠标定硝酸溶液。标定不必一定要用纯净的被测物质,可由其他适当的基准物代替。 | [5] |
络合 | 1892年 | 维尔纳 | 提出络合物的配位理论 | [8] |
滴定 | 1945年 | 施瓦岑巴赫 | 研宄EDTA及其络合物,提出以紫脲酸胺为指示剂, EDTA滴定水的硬度 | [9] |
| 1946年 | 施瓦岑巴赫 | 提出以铬黑T为指示剂, EDTA滴定水的硬度,奠定了络合滴定的基础 | [9] |
| 1948年 | 施瓦岑巴赫 | 提出以KCN为掩蔽剂掩蔽Cd2+、Zn2+、Cu2+、Ni2+、Co2+,用NH4F掩蔽Al 3+ | [9] |
氧化 | 1795年 | 德克劳西 | 以靛蓝的硫酸溶液滴定次氯酸至溶液颜色变绿为止,成为最早的氧化还原滴定 | [5, 6] |
还原 | 1826年 | 比拉迪厄 | 制得碘化钠,用于次氯酸钙的测定,以淀粉为指示剂,发明了碘量法 | [5, 6] |
滴定 | 1835年 | 盖吕萨克 | 以亚砷酸为基准物质,靛蓝为指示剂,滴定次氯酸盐,首次使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 [5] |
| 1840s | 沙布斯和彭尼 | 各自独立地使用了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亚铁,以铁氰化钾做指示剂 | [5] |
| 1840年 | 帕斯居厄 | 首次用碘的酒精溶液作为滴定剂,滴定水中的硫化氢 | [5] |
| 1845年 | 杜夫劳斯 | 将碘化钾加到Fe (m)试液中,以氯化亚锡滴定析出的碘,开创了间接碘量法 | [5] |
| 1846年 | 马格里特 | 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亚铁,以其自身的紫红色指示滴定终点 | [5] |
| 1847年 | 佩鲁兹 | 制定了以高锰酸钾回滴亚铁为基础的许多方法,例如测定硝酸、亚硝酸及铬酸盐 | [5] |
| 1853年 | 本生 | 在间接碘量法中以亚硫酸钠滴定析出的碘,用于测定氯、溴等二十余种物质 | [5] |
| 1853年 | 施瓦兹 | 在间接碘量法中,以硫代硫酸钠代替不稳定的亚硫酸钠,以滴定析出的碘 | [5] |
| 1853年 | 赫培尔 | 使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 | [5, 7] |
| 1855年 | 莫尔 | 提出用高锰酸钾滴定草酸的方法测定二氧化锰以及钙、铅等 | [5] |
| 1861年 | 朗格 | 建立了铈量法,以硫酸铈滴定亚铁及亚铁氰酸盐,利用硫酸铈的颜色判断终点 | [5] |
沉淀 | 1833年 | 盖吕萨克 | 制定了著名的银量法 | [5, 7] |
滴定 | 1851年 | 李比希 | 提出了测定氰化物的银量法 | [5] |
| 1853年 | 李比希 | 提出以硝酸汞滴定氯化物,以尿素为指示剂,建立了汞量法 | [5] |
| 1856年 | 莫尔 | 提出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的银量法 | [5, 7] |
| 1874年 | 佛尔哈德 | 提出了测定酸性介质中卤化物的间接沉淀滴定法,用铁矾作指示剂,以硫氰酸盐回滴加到试液中的过量银 | [5, 7] |
| 1923年 | K.法扬司 | 发现荧光黄及其衍生物能指示Ag+滴定卤化物的终点 | [7] |
重量 分析 | | 克拉普鲁特 | 创立了一系列定量操作方法(如灼烧、恒重、干燥等),利用换算因子求得金属的重量,引入重量百分比的概念 | 5, 6] |
| | 贝采利乌斯 | 发明各种分析仪器(如坩埚、干燥器、过滤器、水浴锅、无灰滤纸、高灵敏度的天平等),把定量分析的准确度提到一个新高度 | [[5, 6, 10] |
| 1846年 | 伏罗森纽斯 | 写出定量分析的教材,介绍分析化学的技艺,把分析天平的灵敏度提高到0.1 mg,从而提高了重量分析的水平 | [5, 6] |
| 1904年 | 普雷格尔和库尔曼 | 共同设计可以精确到微克级的微量天平和微量分析技术,只用1-3 mg试样就可以进行比较迅速和准确的定量分析 | [8] |
| 1930年 | 唐宁康 | 在硫酸铝溶液中加入尿素,加热近沸,缓慢生成紧密的碱式硫酸铝沉淀,奠定了均相沉淀法的基础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