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汤江江, 袁茂森, 王凤, 王小平, 王俊儒.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卓越班有机化学(英文)课程内涵新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 大学化学, 2022, 37(8): 2206094-. |
[2] |
金小玲, 刘强, 惠新平. 基于量子化学计算探究丁-1-烯-3-炔亲电加成反应的机理和选择性[J]. 大学化学, 2022, 37(7): 2110047-. |
[3] |
张东凤, 鹿现永, 刘大鹏, 朱禹洁. 以催化应用为纽带链接基础化学2课程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J]. 大学化学, 2022, 37(6): 2107033-. |
[4] |
汪婷, 何磊, 冯金凤, 满珊佑, 卜发洋, 钟柳, 陈明军. 火安全环氧树脂材料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J]. 大学化学, 2022, 37(5): 2111059-. |
[5] |
李佳轩, 邹培杰, 陈晗萏, 黄又举, 章鹏飞, 徐伟明. 化学类通识课程中“科技传承”与“文化自信”的融合——以古代典籍《天工开物》在化学与人类文明中的诠释为例[J]. 大学化学, 2022, 37(10): 2109083-0. |
[6] |
陈广慧, 林旺强, 马荔. “虚拟教室与教学楼”模型在无机化学四个量子数教学中的应用[J]. 大学化学, 2021, 36(6): 2008013-. |
[7] |
谢旻轩, 邹培杰, 徐伟明. 化学与人类文明通识课中的思政教育——以法为圭臬育新人[J]. 大学化学, 2021, 36(3): 2011058-. |
[8] |
王献, 李琳.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以大学通识课程“走近诺贝尔化学奖(双语课程)”为例[J]. 大学化学, 2021, 36(3): 2007059-. |
[9] |
彭佳娟, 刘贤响, 徐满才, 尹笃林. 契合生物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9): 36-40. |
[10] |
陈广慧, 林旺强, 姜昆. 计算模拟在化学热力学、动力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甲醛解离反应为例[J]. 大学化学, 2020, 35(12): 143-149. |
[11] |
雷杰, 包慧敏, 方彩云, 樊惠芝.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引入病毒及其检测方法的思考[J]. 大学化学, 2020, 35(12): 13-20. |
[12] |
陶占良, 程方益, 陈军. 理科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南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探索为例[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40-44. |
[13] |
王成云, 张文清, 朱为宏. 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精细化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65-70. |
[14] |
赵启文, 成春春. 用新工科理念做强做优盐湖化工特色专业[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55-58. |
[15] |
范霞. 面向化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加减法改进[J]. 大学化学, 2019, 34(9): 4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