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疫中的化学
专刊投稿截止日期:2020-08-31
专刊客座编辑: 邹鹏研究员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
专刊介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球的大流行已导致超过600万人确诊感染,在世界各地造成了重大生命和经济损失。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药物及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等科学研究对于控制疫情、减少死亡和尽量减轻经济影响至关重要。这些研究工作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与原理,例如备受关注的病毒检测试剂盒的分析化学原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合成、疫苗的生物化学原理与应用等。为推广介绍这些化学知识,丰富化学课堂上的素材和案例,增进学生对学科价值以及学科交叉的认识,《大学化学》计划推出“科学抗疫中的化学专刊”,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就相关问题积极撰写论文并踊跃投稿!
投稿 请于2020年8月31日前,在《大学化学》网站(http://www.dxhx.pku.edu.cn/JournalX_uc/authorLogOn.action)在线投稿。投稿时请注明“科学抗疫中的化学专刊”。文章接受后将在此专刊网页集中列出,并予以出版。 所投稿件字数要求在5000字以内,不能已经出版或准备在其他地方出版。所有稿件都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更详细信息请见大学化学的《征稿简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全球范围内呈大流行趋势,为全球社会带来重大损失。其致病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具有较强传染率和一定的致死率,为疾病治疗带来挑战。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多家研究机构已经启动了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本文介绍了新冠疫苗研发的原理以及国内外最新的疫苗研究进展,希望有助于理解新冠疫苗的研发。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高分子材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常规防护的口罩还是专业的防护设备,甚至价格昂贵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以及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随处可见高分子材料的身影。本文将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的角度介绍这些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和制造,重点介绍这类材料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是化学的分支,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新冠肺炎是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生物化学的视角,阐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及其受体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化学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对目前已发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有望为新冠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新冠疫情爆发,各种疫情防控工作随之开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口罩的结构中蕴含了界面化学的知识,口罩的制作材料则包含高分子化学知识,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研发则运用了生物化学知识,各种消杀用品的主要成分涉及无机和有机化学知识,简单的肥皂洗手中还包含了物理化学知识,每一个新冠药物则是一个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所有这些都可作为化学教学的生动实例,彰显化学的强大魅力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此激发他们学好化学的动机。
结合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挖掘并凝练化学消毒剂、临床治疗或试验的典型药物、医用防护用品的加工材料等教学素材,开展了“化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专题教学,实现了专题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专题教学,使学生深刻领略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职业素养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情感。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以及相关药物研发中涉及到了丰富的基础药学知识,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素材。
在认识口罩的分类、防护层组成和结构以及防护原理的基础上,从口罩核心防护层——聚丙烯喷熔无纺布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生化特点,浅析一些常用医学消毒与灭菌方法在医用口罩重复利用中应用的可行性。
化学这一研究物质世界基本结构的学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帮助我们认清新冠病毒的基本结构特征。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化学角度讲述了新冠病毒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它繁衍后代的方式。阐述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在生命组装体的结构、组成、复制和繁衍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几种在防疫抗疫中大显身手的高分子材料的介绍,科普了相关高分子知识,特别是高分子材料与小分子材料完全不同的独特结构和优良性能,如长链状结构、质轻、柔韧、易加工、性能易调控等。
双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两个亲水基团、两条疏水链和一个联接基团的新型表面活性剂。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相比,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较高的表面活性、高效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以及良好的水溶性等特点。双子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抑菌、灭菌、食品生产、消泡抑泡、药物缓释以及工业清洗等领域,对推动社会、经济、工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简要概括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介绍了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活性和组装结构,对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结构和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抗病毒药物是人类战胜病毒的有力武器,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研发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本文综述了磷酰胺酯前药策略及ProTide技术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介绍了核苷-磷酰胺酯前药的合成策略,概述了核苷-磷酰胺酯在不同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让全球的科学家致力于研究预防病毒扩散、病毒灭活、疫苗制备等领域。基于纳米技术的发展,一些纳米材料的出现为克服病毒大流行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解决方案:通过喷洒纳米涂层,医疗机构的口罩与防护服可以完成自消毒;通过添加纳米免疫辅料,疫苗可以用更少剂量的抗原产生更强烈的反应;通过纳米载体材料包裹,药物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监测从而获得更好的抗病毒疗效。一些纳米材料独特的化学性质也让我们看到纳米材料在未来应用的广阔前景。总之,纳米材料将在这次对抗COVID-19与未来对抗病毒大流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病毒学是以病毒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基础生物学科。在分析化学课程中介绍病毒,特别是SARS-CoV-2的结构、功能和检测等,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病毒发现和检测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相关知识的引入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分析化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取向,以及学科交叉的重要性等,还可以与课程思政教育结合,进一步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可谓一举多得。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役中,高分子材料在个体防护、医用耗材、建筑耗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结合科学防疫中涉及到的高分子材料介绍其制备原理,并将其融合到高分子化学的课程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理解。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84消毒液应用广泛,84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非常重要。本文建立了自动电位滴定快速测定84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的方法,对消毒液中的有效氯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手动滴定方法的数据进行比较。对两组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测得的有效氯含量一致。本实验以分析化学原理为基础,应用于抗疫物质的检测,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以考虑作为化学学科大二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开设。
新冠肺炎席卷世界,其潜在药物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尝试将已知的新冠肺炎潜在药物作为案例,贯穿于相关杂环化合物命名与合成的教学全过程中。此外,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通过发掘和利用新冠肺炎潜在药物中的思政案例,加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完善杂环化学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案例教学法对杂环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搭建“理论知识-杂环化学”和“现实世界-药物应用”的桥梁,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出现及蔓延使得口罩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常用防护用品。本文介绍了常用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防护机理,并考查口罩在使用和消毒后微观结构和过滤效率的变化,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口罩防护作用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