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第7卷,第2期出版日期 1992-03-15
-
今日化学
-
- 固体碳的一种新形态——富勒烯
- 顾镇南, 张泽莹
- 一富勒烯(Fullerene)的发现人类对碳元素的研究和应用亘古至今,源远流长。人们熟知碳有两种同素异形体——石墨和金刚石。直到80年代中期,发现了富勒烯碳原子簇,尤其是近年来,对富勒烯的结构、性质深入广泛地研究,确认碳元素还存在着第三种晶体形态,已是顺理成章了。碳原子簇的研究始于天体物理学家对宇宙尘埃形成的兴趣,为了模拟星际空间及恒星附近碳原子簇的形成过程,早在1942年O Hahn等用质谱法证实了原子簇Cn(n<15)的存在。1984年Rohlfing等用质谱仪研究在超声氦气流中以激光蒸发石墨所得产物时,发现碳可以形成n<200的Cn原子簇。
-
1992, 7 (2): 1-6.
DOI: 10.3866/PKU.DXHX19920201
-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
- 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对比实验教学
- 钱贵晴
-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目前实验中“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比实验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荐给读者。对比实验是指对同一实验内容,各实验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条件(如不同的温度、压力、浓度、电压等)进行对比实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对比实验,甚至还可以采用“错误”的实验与“正确”实验进行对比。学生们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对事物得到正确而较全面的认识。
-
1992, 7 (2): 18-19.
DOI: 10.3866/PKU.DXHX19920204
-
-
- 充分发挥教学录像片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 叶郁浓, 席美云
- 我校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所院校于1980年12月15日成立了“普通化学电教软件制作协作组”。为了配合普通(或无机)化学的教学,各校分工精心制作,至今已制有系列教学录像片50多部。这套音像教材在教学中起了独特的作用。 1983年以来,在校电教中心的热情支持和配合下,我们将观看录像片纳入教学计划,与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进度密切配合选播。
-
1992, 7 (2): 24-25.
DOI: 10.3866/PKU.DXHX19920206
-
动态与信息
-
- 溴化钾(钠)用于芳族溴化反应
- 琦
- G. Cherry等用一种苯酚醚和溴化钾(钠)在HF-SbF5(4-20mol%SbF5)存在下于-78℃进行反应,然后将混合物加热至-40℃,所得到的间位溴化苯甲醚的产率很高。反应中未见有氢气逸出,说明HBY中的溴并非被质子所氧化,氧化剂可能是SbF5。但对此反应中起作用的亲电子物种的详情至今尚未弄清楚。如用单质溴代替溴化物时反应速率加快,有确定的产物分布。
-
1992, 7 (2): 25-25.
-
-
知识介绍
-
- 速差动力学分析法及其进展
- 蔡汝秀, 杨屹, 曾云鹗
- 速差动力学分析法是动力学分析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基于性质相似的各组分与同一试剂反应速率差来进行多组份同时测定的,即选择一定的条件,让反应物和试剂溶液迅速混合,同时用仪器测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成正比的某一参数(如吸光度,溶液的电导、电位)随时间的变化,经数学处理求出各组份的含量。分光光度法具有简便、响应快、灵敏度高等特点,是常用的检测方法。速差动力学分析法以时间为变量,更便于计算机与分析仪器的联机使用,可实现实验控制、样品检测、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近年来,由于停流技术和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高灵敏检测器(如二极管阵列、荧光光度计,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检测器)的使用,尤其是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分析仪的研制,使这一方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解决一些生命科学和医药等实际样品的分析中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将简述这一分析方法近年来的进展。
-
1992, 7 (2): 31-34.
DOI: 10.3866/PKU.DXHX19920209
-
-
化学实验
-
-
-
动态与信息
-
- 第二次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
- 微型化学实验研究课题协作组
- 第二次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大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3所理、工、农、医、师范等高等院校,7所省、市教育学院、县教育局教研室,8所中等学校的代表共70名。华东师大副校长张瑞琨教授,化学系系主任刘恒椽教授亲临会议指导。国家教委高教一司陈祖福处长,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华彤文教授给大会发来了贺信。华东师大化学系副教授朱绮琴对我国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总结,指出自1990年4月第一次杭州会议以来,经共同努力,已形成一支约140所大专院校、40所中学的教师组成的微型化学实验研究、推广和应用的骨干队伍。研制成功了成套的微型实验仪器并提出去80余个微型实验。会上,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院介绍了开展微型实验教学的体会。
-
1992, 7 (2): 44-44.
DOI: 10.3866/PKU.DXHX19920213
-
师生笔谈
-
-
化学实验
-
- 它们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冯长君
- 制备较纯的硅烷、硼烷的常用方法是:用相应卤化物(如氟、氯化物)与复合氢化物(如LiAlH4、NaBH4等)在有机溶剂(如乙醚)中作用: 4BF3+3NaBH4=2B2H6+3NaBF4 2Si2Cl6+3LiAlH4=2Si2H6+3AlCl3+3LiClGe、Sn、Pb、Al、Ga等元素的氢化物亦可用此法制取。在这些反应中,所有元素的氧化数均未发生改变,如B在BF3和B2H6中都为+3,Si在Si2Cl6和Si2H6中都为+3(若用SiCl4则得SiH4,在此二物中,Si均为+4),H在LiAlH4、NaBH4、B2H6和Si2H6中均为—1。因此,以上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是氢负离子的转移反应,亦称亲核取代反应,例如用LiAlH4与R1R2R3SiCl作用生成R1R2R3SiH,是发生Walden转化。许多无机化学专著和大学无机化学教材却称此类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并认为复合氢化物起还原剂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有三个:其一是把复合氢化物的强还原性绝对化,认为在其参与的所有反应中均起还原剂作用;其二是疏忽B、Si等元素电负性比H还小的事实;第三是有些编著者在参考同类书时,未慎重考虑而引用了错误的说法。
-
1992, 7 (2): 50-50.
DOI: 10.3866/PKU.DXHX19920215
-
- 偶极矩的某些变化规律及其解释
- 倪才华, 姜锦文
- 偶极矩作为物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无机、有机、结构等化学课程里均有论述。偶极矩的应用之一是作为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判据。国内某些教科书运用卤甲烷的偶极矩数据得出卤原子的负诱导效应(-I)次序为Cl>F>Br>I。与通常的看法(-I):F>Cl>Br>I不同,这种诱导效应的反常是源于某些偶极矩的反常,笔者发现这种反常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旨在对偶极矩的某些规律进行认识并试图解释。
-
1992, 7 (2): 51-52.
DOI: 10.3866/PKU.DXHX19920216
-
自学之友
-
- 烃分子中碳碳键长的变化
- 温建辉
- 键长是反映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同一类型的共价键的键长在不同的化合物中稍有差别,但正是这些差别反映出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脂肪烃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形式对碳—碳单键的影响,进一步讨论键长平均化同共轭效应、芳香性等的关系。对某些传统的观点提出了异议。
-
1992, 7 (2): 53-56.
DOI: 10.3866/PKU.DXHX19920217
-
-
国外化学教育
-
- 从德国化学教育看我国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 何仁
- 德国是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他们要通过化学方法制造所需产品。社会的需要促使德国化学工业高速发展。因此,德国人民在化学、化工领域中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实践也使他们总结出一套培养化学人材的有效方法。不过,德国是联帮制国家,各州的情况不同,各学校的做法也有差别,他们的共同之处还是有的,有些经验也可供我们参考。一、德国的化学教育下面介绍一点我所在学校化学教育的情况。
-
1992, 7 (2): 60-61.
DOI: 10.3866/PKU.DXHX19920219
-
动态与信息
-
- 隆重庆贺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创建七十周年暨王积涛、申泮文、何炳林、陈茹玉、陈荣悌教授执教五十周年
- 沈含熙
- 1991年金秋10月,南开大学隆重举行了“化学学科创建七十周年及王积涛、申泮文、何炳林、陈茹玉、陈荣悌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南开大学化学学科的前身——化学系创建于1921年,是当时继北京大学化学系之后,我国建立的第二个化学系,创建人是邱宗岳教授,在七十年的艰苦跋涉中,邱宗岳、杨石先、高振衡、张克忠、朱剑寒、陈天池等教授对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到抗日战争前夕,化学系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重视实验训练和治学严谨的学风。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迁往昆明,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并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石先教授被推举为化学系主任。由于杨石先教授和同仁们的努力,联大化学系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在当代化学家中,唐敖庆、邹承鲁、胡秉芳、申泮文、王积涛、何炳林、陈茹玉等都是西南联大化学系的毕业生。1946年南开大学复校天津旧址。在邱宗岳和杨石先教授的邀请下,高振衡与朱剑寒教授相继从美国回来,受聘于南开大学化学系。使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师资力量得到提高。全国解放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在海外留学的年青学子的爱国心。
-
1992, 7 (2): 62-63.
-
- 我国第一本微型化学实验专著《微型化学实验》
- 编者
-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10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一种新颖的实验方法.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省经费与时间,减少污染,安全和便携等特点,在国家教委和高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的领导与支持下,1988年我国成立了由10余所学校参加的微型化学实验研究课题协作组,立足国内教学实际,开展研究与应用工作。3年来在微型化学实验软、硬件的开发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介绍,受到与会者的重视,一致认为微型实验开辟了化学实验改革的新途径,值得大力推广。本书系统介绍微型化学实验的概念、方法、仪器和国内外发展概况,并从实践效果良好的微型实验中,精选了60个实验汇编成书。全书分四篇:一、引论;二、普通化学微型实验;三、无机化学微型实验;四、有机化学微型实验。这些实验的试剂用量是对应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先用微型实验将能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书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化学实验的教学用书,亦可作广大化学化工技术人员和中学化学教师的参考资料。
-
1992, 7 (2): 63-63.
DOI: 10.3866/PKU.DXHX19920221
-
- 第二届《国产光栅摄谱仪在稀土和其他分析领域应用学术报告会》
- 何存兴
- 报告会由中国有色金属分析情报网、石家庄大学中国光谱仪器应用研究中心、北京光学仪器厂和石家庄电子加工技术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地质、工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稀土和其他分析部门以及分析仪器生产厂家等34个单位4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40篇,有26位代表在大会上交流了应用技术经验和成果,受到了代表们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充分体现了国产光栅仪器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分析领域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成就,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与第一届会议相比,国产光栅摄谱仪的开拓应用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十分值得庆贺,大家说国产仪器经济实用,便于维护保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优越性。
-
1992, 7 (2): 6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