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率质谱仪的发展历程、串联质谱解离技术及最新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探讨本科生与研究生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上的差异,提出本科生教学以传授基础理论为主,以污染事件为切入点,强调系统性、趣味性和特色性,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等方法;而研究生教学以归纳总结知识点为主,关注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强调衔接性、主动性和应用性,采用互动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文献归纳法等方法。
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毕业设计中的各个环节,从毕业设计选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环节、毕业设计经费控制等进行合理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以期达到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介绍化学平衡制图软件HYDRA/MEDUSA的基本功能与特点。结合大学化学课程在化学平衡教学方面的内容,分别给出了沉淀-溶解平衡、酸碱平衡、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的应用实例,充分显示了该软件有利于学习大学化学课程中复杂的平衡计算,帮助认识各化学形态之间的化学反应和控制条件,也为涉及到化学平衡体系计算与形态分布的化学研究提供帮助。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具体实例,阐述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作用与意义。
量子产率是光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实验中选用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利用自行搭建的装置,开发了一个测定光化学反应量子产率的新实验,用于中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实践表明,该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原理和应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和实验兴趣。
综合了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实验的原理和基本操作,以Brønsted酸性离子液体作催化剂制备乙酸丁酯,探讨了实验的化学动力学原理、动力学方程式及有关计算。结果显示,假设的动力学方程与实验结果相符。
借助MATLAB工程计算平台,通过程序设计完成了“正丁醇水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应用软件的开发。在完成录入压差实验数据后,不仅可以自动计算和填入溶液的表面张力,还能够实现溶液表面张力与浓度定量关系的希斯科夫斯基经验方程(Szyszkowski's equation)中待估参数的求解,并用以求导供给吉布斯公式计算溶液的吸附量,进而推算溶液饱和吸附量和正丁醇分子的截面积。软件的操作过程简便、直观、高效,避免了人工数据处理、绘图的烦琐和人为误差,可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物质的蒸气压是化学、化工、冶金、医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数据。测量饱和蒸气压是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基础实验,测量方法主要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但两种方法的比较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比较,得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有机化学》一书中有两个经自由基负离子的还原反应(即炔烃用碱金属和液氨还原反应和Birch(伯奇)还原反应)机理有不妥和需要完善之处,对此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碱金属/液氨溶液具有很强还原性,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以及裴坚等人编著的《基础有机化学》(第3版)中描述了在碱金属/液氨作用条件下的两类还原反应:炔烃被还原为烯烃的反应和Birch还原反应。一般认为这两种反应均生成了自由基负离子中间体。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文献报道,对它们的机理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将溶液中某组分化学势的计算方式归纳为两种:(1)利用气液平衡时,溶液中某组分的化学势和气相中该组分的化学势相等这一关系来计算;(2)利用溶液中某组分化学势的全微分表达式直接积分来计算。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渗透压公式的一种新推导方式,并指出部分物理化学教材关于渗透压定义(Π=p2-p1)的不合理性以及推导渗透压时存在的不妥之处。
根据强电解质水溶液形成的热力学设想,修正了Debye-Hückel离子互吸理论,检验结果表明,它能满意地关联各种价型的强电解质水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使适用的浓度范围扩大到了6mol·kg-1。
探讨气体节流膨胀过程中的熵(S)的变化,指出任何气体的节流膨胀都是熵增过程,并且是不可逆的。在此基础上,讨论和总结了节流膨胀过程的全部热力学特征。
本文首先利用物料平衡和林邦副反应思想分别推导出n1=n2和n1≠n2>两种情况时的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方程,然后应用Origin软件对所推导的不同曲线方程进行解析,建立起以溶液电势E为因变量,滴定分数a为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并绘制其滴定曲线。
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结构化学晶体学中晶面间距的一般通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其他晶系的晶面间距(d(hkl))的计算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