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与玻璃态的应用极其广泛。玻璃化转变是一种典型的非晶液-固转变,当转变发生时体系的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因而我们无法将其归类于已有的任何相变类型。作为凝聚态物理和软物质领域的核心问题,玻璃化转变的研究已有近70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无法回答玻璃态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本文简述了玻璃态的性质以及伴随玻璃化转变发生的一些基本物理现象,并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一些与玻璃化转变相关的理论,以期加深读者对玻璃及玻璃化转变的认识。
结合厦门大学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业基础系列小班研讨课的探究实践,就小班研讨课教学的课程组织与管理、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教学内容及质量评估等进行了探讨。
针对物理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验课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探讨了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一些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以化学专业大四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尝试在化学生物学创新实验课程中开设小班式创新实验,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设计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前3年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无机化学理论课的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以突出问题教学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科学好奇心,有效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
介绍了核磁共振碳谱中的重原子效应,分析了溴和碘的重原子效应对不同杂化状态和环境下碳的化学位移的影响,并总结了其影响规律。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活性开环歧化嵌段共聚合法合成聚合物的研究工作进展。
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制备了寡肽序列RRRRRRRR(R8)。通过电喷雾电离质谱仪对序列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进一步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细胞内吞实验考察寡肽序列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应用。本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生物化学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引入可控进气量和具有独立操作的增、减压缓冲瓶的调压装置,使气压调节缓慢可控,能连续调节缓冲瓶内气体压力以适应不同温度点的液体饱和蒸气压;可通过控制U形液柱缓慢移动来读取气液平衡状态下饱和气压值,较好地克服了以往实验中存在的调压操作困难、易发生空气倒灌及未知蒸气饱和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采用由电导率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个人计算机构成的模块化设计,以及基于LabVIEW 2013的虚拟仪器编程技术,建立了一套多通道的、并行的、实时的和自动化的电导率数据采集实验系统,使用该系统对经典的电导率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实验进行了改革,提高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效率。此项改革可以为今后其他经典化学实验改革提供参考。
使用三氯异氰尿酸和2, 2, 6, 6-四甲基哌啶-1-氧化物(TEMPO)共氧化体系替代经典的铬酸氧化体系完成苯佐卡因的合成,避免了铬酸氧化体系毒性大、污染大、后处理困难等不利于环保的因素。共氧化体系安全、环保,具有反应产率高、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实验现象明显和易操作等特点。
不同版次物理化学教材对开尔文方程推导的方法不同。本文通过对吉布斯界面热力学基本方程中球状液滴压强的分析,并依据对于弯曲液滴,附加压力本质上就是由弯曲液面表面张力引起的,得出某物理化学教材中,对小液滴的气液两相平衡过程,其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为零。对于恒温下,把处于外压为p0的平面液滴分割为处于外压为pr的小液滴的过程,其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为2σM/ρr。
为加深对物理化学中实际气体行为的认识,通过van der Waals方程对不同温度下实际气体的pVm-p曲线进行了解释。
溶液氢离子浓度计算涉及大量公式及繁杂的使用条件,是公认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将分布分数代入质子条件式即得关于氢离子浓度的一元高次方程,可用MATLAB方便地求解。因此,只要会写质子条件式就能迅速得到氢离子浓度,从而摆脱大量公式的烦扰,便于学生将精力更有效地集中于分析化学主体知识的学习。
以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接触为例,讨论了液体接界电势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正负离子迁移的吉布斯总能量变化与过剩电荷的吉布斯能量差异,推导了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公式,并说明了液体接界电势与电势正负侧的活度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