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维结构沸石不同,二维沸石由于其更开放的孔道结构、更大的比表面积、更易暴露的酸性位点,在大分子和扩散限制催化领域显示了特殊优势。通过各种合成和后处理方法,能够调控二维沸石及其衍生材料的孔道种类、大小与分布,从而适用于不同的催化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二维沸石的合成与应用进展。
论述了物理化学教学在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了制订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建议的必要性和制订的依据,阐述了该建议的使用原则。基于产出导向的理念,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明确了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理论相关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当前我国物理化学教学研究、教学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介绍了“新闻解读式”教学模式,它是以真实事件或故事为引子,找出其中的化学知识点,在教师讲解和引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组织课堂讨论,由点到面地阐述化学与社会间关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将“讲一练二考三”的新型教学理念应用于大学化学的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文结合计算化学课程的特点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从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练习方式和考试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采用“讲一练二考三”模式建设面向实际应用的计算化学课程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探讨了计算化学课程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近几年的普通化学教学实践,我们分析了普通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等几方面建议。
在对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编码的基础上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实验进行统计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卓越化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优选,为化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的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问题解决”策略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现状和物理化学课程特点,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课堂过程设计、教学法实践的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说明该方法能较大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研究生双语教学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研究生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生双语教学模式,即讲台与实验台互跨式研究生双语教学。以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生双语课程为例,我们探索了讲台与实验台互跨式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实践表明,讲台与实验台互跨式研究生双语教学模式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不但可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而且可以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20世纪所涌现的新试剂和新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有机合成的发展,其中很多开创性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些试剂的结构不仅限于碳、氢、氧和氮这些有机合成中的基本元素,还扩充至元素周期表中其他元素。为了解这些碳、氢、氧和氮以外的元素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本文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有机化学相关成果为主要内容,对元素周期表中以硼、磷为代表的非金属,以锂、镁、铝为代表的主族金属,以及以钯为代表的过渡金属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作了简单梳理。
从广义的角度讨论了消除反应、重排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和邻基参与反应中的反式共平面现象,揭示了这些反应立体化学过程的共性。
以TiO2为代表的半导体光催化剂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助于解决当前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本实验采用新颖的火焰辅助热解法一步制备出锐钛矿相嵌碳TiO2微球,该制备方法可避免热处理,实验过程简单快速、无液体废弃物,绿色便捷,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样品的光催化分解水的产氢量。通过本实验,学生可全面了解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原理、制备、表征、功能测试,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研究概况,渗透环保的理念。
对抗体及多酶负载纳米金的合成、表征及纸上化学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合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材料化学、仪器分析、无机合成、胶体化学等方面,涉及材料和生物分析等领域。本实验还可进行后续癌症标志物免疫分析的拓展实验研究,可作为8学时的仪器分析综合实验,给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开设。
用“四大滴定”分析的林邦方程推导其终点误差公式,用林邦的副反应思想统一“四大滴定”分析,为创新终点误差理论做一点尝试。
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在金(Ⅰ)化合物的金原子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并称之为亲金相互作用。通过对这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目前人们已经可以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作用机理,以及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亲金相互作用的发现、历史进展、典型实例,介绍了它们在物理、化学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从基础物理化学分析入手,结合生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酶学和超分子化学等多学科实例,对协同效应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系统性的全面阐述。以期对教学与相关科研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