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瑞士洛桑大学的Jacques Duboche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oachim Frank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冷冻电镜技术用来解析处于天然状态的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方面的贡献。冷冻电镜技术是在超低温下将含有生物分子样品的薄水膜迅速冷冻成玻璃态的薄冰膜,使得生物分子样品刚好包埋在薄冰膜中,再利用电子显微镜照射生物分子样品,在探测器上采集到生物样品的二维投影或衍射花样图片,最后通过三维重构的算法将二维投影或衍射花样的图片处理得到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的技术。
近年来,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拓宽授课知识面、运用比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渗透化学史教育等途径,提升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科学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转动课堂”是渤海大学依据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的课堂教学模式引申而来,将课堂精讲与师生互动紧密结合,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本文介绍了分析化学结合学科特点及转动课堂核心理念,设计自学、精讲、互动等8个教学环节以提高课堂效率。这种课内课外协同互补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热情,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分析化学是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而繁杂,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文作者对多年来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包括重视第一节课教学,让学生对本课程“一见钟情”;训练分析化学学科的微观思维;巧用形象比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关注知识的层次和逻辑结构,突出重点知识;融合微观和宏观思维,快速掌握知识体系;展示分析化学学科之美;循环重复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立足课本且走出课本,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以“纯碱中总碱量的测定”实验为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各个环节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主动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行为习惯,为后续其他实验课程及未来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无机化学教学中,元素部分内容庞杂细碎、描述性内容多的特点,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传统的面授教学和数字化网络教学的优势,使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呈现、重要知识点多方位训练。同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辅的主动学习模式。初步实践表明,博采众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对强化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本文提出了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问题→方法→过程→结果”(PMPR)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PMPR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科生在分析仪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探索构建分析仪器实物学习平台,将抽象的仪器原理和功能学习实物化、具体化;以学习者为主体制作仪器标本和多媒体自学课件,激活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创新能力;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说明新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从融合的角度探讨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融合分别体现在教师队伍、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交往的方式优化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课程内容上以分支课程在较深入层次上的融会贯通为主线形成高水平的综合课程;在教学模式上通过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融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针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将“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用于仪器分析理论教学中。通过对科研实例的深入解析,将涉及的相关教材知识穿插讲解。同时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的方式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从理论与实验两方面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结合举办“魅力计算·演绎分子”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计算化学知识技能大赛的教学实践,从竞赛目标、竞赛流程、评分标准、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和实施效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采用竞赛方式丰富计算化学教学内容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积累了计算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
基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结合地方性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室管理,探索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葫芦脲(CB[n])及其衍生物是由n个苷脲单元连接成的穴状分子,因其结构特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本文综述了CB[n]的性质、合成以及近年来CB[n]在分子开关、催化剂、药物载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一个大学综合化学实验。该实验以对甲氧基苯酚和苯乙烯为原料,六氟异丙醇为溶剂,2, 3-二氯-5, 6-二氰基-1, 4-苯醌为氧化剂,室温合成5-甲氧基-2-苯基-2, 3-二氢苯并呋喃,并用IR、1H NMR、13C NMR和HRMS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本实验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详细分析并解答了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对于每一道题目,我们都给出了详尽的讨论,引导读者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推理、演算、论证等方法顺利解题。对于特定的题目,我们还给出了相关的科学背景介绍与知识拓展,鼓励读者了解题目背后的科学思想,感受化学学习与科研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