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阻Lewis酸碱对(Frustrated Lewis Pairs, FLPs)是一类具有特殊反应活性的Lewis酸碱对。自发现以来, FLPs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许多领域崭露头角。本文对FLPs在不对称氢化、高分子聚合、CO2催化还原等应用领域取得的突破进行了介绍;同时对过渡金属FLPs和FLPs配位的过渡金属催化体系进行了综述;最后对FLPs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化学分析实验是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实践分析化学“量”的概念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国际化合作办学背景下化学分析实验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模式与方法,总结了化学分析实验(全英)课程建设过程的经验与不足,展望了化学分析实验全英文教学的前景。
探讨和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针对少年班学生年龄及知识结构特点,在化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探讨了启发式教学、对比式教学、应用实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方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目的是探索一种更好地培养少年班学生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了实践应用效果。
根据地学类创新实验班“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识广博的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并结合大学化学课程的特点,探索了大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基本思路。从激发学生探知欲,注重个性发展,营造创新环境,培养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探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与纳米能源材料领域前沿科研成果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多元化思维及科研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其今后从事科学技术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辅因子是蛋白质或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酶的功能中发挥重要乃至关键作用。在科研和教学中,现有的辅因子概念及其分类系统不够清晰准确。本文从化学本质和功能上将辅因子分为催化型、载体型和底物型3类,并以若干典型的辅因子为例讨论辅因子的特异性及再生性等问题。
电子轰击源质谱(EI-MS)是质谱测定中经常使用、也是提供质谱结构信息最丰富的技术之一。面对一张完全未知化合物质谱图中的任意一个峰,能马上回答出是奇质量、偶质量、奇电荷、偶电荷峰,是分子峰、碎片峰、重排峰,含奇数氮、偶数氮(包括不含氮),含碳原子、硫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数目等系列质谱结构信息,是质谱结构分析的基本功。
介绍了一种新型LED光化学反应器的设计思路及装置,并将其分别应用于Cr(Ⅵ)光还原和有机砷光氧化两个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中。结果表明:在波长394 nm的LED光反应器中, Cr(Ⅵ)光还原效率高达95%;在波长664 nm的LED光反应器中,有机砷氧化效率大于80%;应用实验说明该反应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安全可靠,完全能够满足环境光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介绍一个综合药物合成实验——甲基2, 3, 4, 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以D-甘露糖为原料,经费歇尔糖苷化和苯甲酰化合成甲基2, 3, 4, 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用薄层色谱监测反应进程,采用过滤、洗涤、浓缩、萃取、干燥、柱层析等操作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熔点和旋光度测定、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针对大学化学中的水溶液平衡问题,在宏观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发展对水溶液纳米簇进行了结构研究和模型的科学验证,引入微观结构分析,增强学生在原子、分子层面上对水溶液的性质的理解,保证教学的先进性。
以类氢原子轨道的组合态为体系,分析了能量和轨道角动量具有确定值的条件。并结合实例讨论了非本征态下的位置、能量和轨道角动量平均值的计算中容易出现的若干问题。
在无机化学领域中,水解反应早已为人熟知,但很少被系统讨论。本文将无机化学中的水解反应进行汇总并分类: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固态物质加热时的水解反应和水解缩合反应。本文介绍了水溶液中水解反应的水解机理、水解反应及水解反应产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从化学热力学基本原理出发,解释了在合适的反应温度下,铁粉与氯气反应生成三氯化铁的原因。并通过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计算得出,在反应温度高于626 K时,铁粉与氯气反应将生成二氯化铁。这既体现了化学热力学对无机合成的指导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对化学热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介绍一个国外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染料靛蓝(Indigo)的合成,及后续比较其对于不同的合成织物或天然纤维的染色情况。对实验中3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而这在国外的实验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即靛蓝合成过程的反应机理、靛蓝对纤维织物染色的原理以及关于靛蓝对纤维织物染色过程的讨论。该实验的设计值得借鉴于国内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