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经过40余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离不开全世界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探索和实践。本文结合此次锂电诺奖特别是古迪纳夫教授的故事,阐述创新、求实、交叉、合作的科学精神及其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探索在营养化学课程中采取"养生文化推广"的教学组织形式,调研学生参加活动的期望值、活动过程中参与度以及活动后的收获率。研究发现:"养生文化推广"使学生把知识的掌握演变成知识的综合运用等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并为营养化学在社会中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分析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是分析化学课程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将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分析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提高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了科学研究思维,真正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论述了应用型地方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构建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教学实践重点阐述了在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外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改革,以及师资素质培养和转型、专业差异化发展、与地方经济融合等方面的有益探索。通过数据展现了在新的培养体系中取得的积极效果。最终通过政策引导,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构建稳定的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当前有机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相应的教学质量提升改革。通过细化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引导学生课前主动预习;通过分段式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通过多层次的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提高考题的高阶性,引导学生注重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经过这样的教学质量提升改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培养知识、能力和思维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简介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析化学系列基础课(定量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级分析化学)开展小班阅读讨论课教学的实践。
电负性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基础化学课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电负性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简述了关于电负性标度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讨论不同电负性标度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绝对电负性标度和Pauling类型电负性标度的差别性、Allen电负性标度及其修正的Rahm标度等,对深刻理解电负性标度这一基本概念及促进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均有重要意义。
顺铂在人类抗癌历程中发挥着里程碑式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顺铂的作用机理、致毒机理和细胞对其产生耐药性的机理,并由此指出铂类药物所存在的缺陷以及发展方向。
研究配合物的几何电子构型、阐明配位键的本质是配位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本文在回顾配位化学基本的成键理论基础上,介绍几例近年来具有教科书级别的国内高水平原创工作,重点阐述具有独特芳香性、低氧化态、高配位数以及锕系金属的新型金属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成键特点,对丰富和拓展配位化学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分子是一类在聚集状态下表现出强烈荧光而在分散状态下荧光较弱甚至无荧光的分子。自2001年首例AIE分子被发现以来,各类新型AIE分子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被开发出来,并在有机光电材料、荧光探针、生物成像等领域表现出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水杨醛缩肼就是一类合成简单、荧光强度高的典型AIE分子。本论文介绍了利用Reimer-Tiemann反应合成水杨醛,并通过与水合肼反应进一步得到水杨醛缩肼AIE分子的方法。在本实验中,学生不但练习了经典Reimer-Tiemann反应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学习了水杨醛缩肼分子的AIE特性及其产生机理。结合拓展阅读,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AIE分子的应用。
介绍了一个综合性化学实验,内容包括一步溶液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光伏材料、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吸光系数测定及热稳定性研究。
针对[Co(NH3)6]Cl3制备实验中,反应条件不同会导致生成具有不同组成的Co(Ⅲ)氨配合物这一问题,系统探讨了制备过程中在配体NH3、Cl-和H2O共存时,[Co(NH3)6]Cl3、[Co(NH3)5Cl]Cl2和[Co(NH3)5(H2O)]Cl3这三种Co(Ⅲ)氨配合物的生成条件和稳定性。通过对比分析各自的形成过程和制备条件,将化学原理应用于解释实验现象,可培养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实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的探究能力。
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稀土多金属氧酸盐的发光性质进行探究。首先,通过常规水溶液法合成了一系列稀土多金属氧簇Na9LnW10O36(Ln3+=Sm3+、Eu3+、Tb3+、Dy3+);其次,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对簇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最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对簇合物的光学性质进行考查。通过系统性的实验使学生对稀土簇合物的结构表征以及发光性质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在缓冲溶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在此推荐一个将现实中的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对象引入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该实验设计将性质实验扩充到婴儿湿巾,将实验内容变为对婴儿湿巾工作原理的验证,而不再是过去简单的酸碱体系的配制及相关验证实验。通过该实验的实施,学生普遍反映能够有效激发其在学习缓冲溶液相关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并最终促使学生认知缓冲体系内pH变化的特点及缓冲机理。
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可以使传统的描述性教学成为易于形象理解和深入掌握的立体化教学。本实验包含简单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制备以及运用程序升温还原技术(TPR)考查所制备的材料的氧化还原性质两部分内容。程序升温还原方法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出样品的还原过程,并可以给出样品还原能力强弱(峰的位置,用于定性考查)、还原物种种类和数目(峰的数目、强弱,用于定量考查),以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程序升温还原技术操作简便、易实行,可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推广使用。
通过改装二元气液平衡系统相图绘制实验的装置,同时测定了环己烷-乙醇气液系统建立平衡时的沸点和露点温度,绘制并对比未保温、保温和温度补偿条件下的环己烷-乙醇气液相图。研究发现,由于分馏效应的存在,未保温和简易保温情况下,测得的溶液的沸点与露点两者温度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用沸点温度绘制的气相线存在严重失真;对系统进行了温度补偿后根据沸点和露点温度绘制的两条气相线能吻合较好,即气相分馏效应得到了解决。
介绍了一个综合化学新实验——多酸配位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通过杂多酸和有机配体的合成、多酸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表征,使学生了解多酸配位聚合物这一无机合成化学前沿领域,在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合成及性质表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实验综合了无机、有机化学知识点以及实验、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可纳入高年级综合化学实验。
分离提纯是有机合成中关键的实验步骤,反应后处理这部分的工作内容要占到90%的工作量。为提高学生从混合物中分离目标化合物的实验技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萃取、蒸馏、重结晶等纯化实验操作,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教学组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安排了"三组分混合物分离"实验,面向的学生为医学临床五年制和八年制、化学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及应用化学专业。本文详细探讨了该实验的酸、碱分离两种教学方案,对先加酸分离得到的三个组分进行了1H NMR测试。从两个方案的实验教学效果来看,先加酸或先加碱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利用Matrix Laboratory(Matlab)软件编辑Plot函数,输入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然后运行可以得到二元共聚物组成双曲线。通过共聚双曲线,可以同时观察两种单体的共聚行为,使隐含的第二单体与其聚合物组成之间的变化规律具象化,丰富了共聚物组成曲线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加深对共聚合反应规律的认识。
麦氏重排是对质谱分析中分子离子的重排反应提出的经验规则。对经典麦式重排的概念、裂解过程及其应用做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广义麦式重排。在广义麦式重排中,γ-H的经典麦式重排是一步完成的六元环协同裂解,分子离子亦可通过六元环或五元环过渡态进行协同重排裂解,发生相应的γ-R、β-H(或R)的迁移,产生不同的碎片离子。这种广义麦氏重排在各种常见官能团化合物中均可发生,其在质谱解析和化合物结构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简易的热力学模型推测晶体宏观形状及缺陷的成因,借助于本科无机探究实验,培养明矾大晶体并测量其宏观参数,拟合出明矾的热力学参数,以解释明矾的宏观形状、缺陷并预测明矾的完美八面体的可能性与晶体的自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