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名称便览(续)
A Brief Guide to the Discovery and Naming of the Elements (Continued)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7-10-12 接受日期: 2017-10-14
Received: 2017-10-12 Accepted: 2017-10-14
以原子序数为序,列表介绍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名称由来,包括超重元素至118号。
关键词:
The paper gives the discovery and origin of naming of the elements by the order of atomic number arrangement, including superheavy elements to No.118.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毓明.
WANG Yuming.
为使表格形式做到简明,文字上做了简化(表1)。如发现者(国籍)一栏,(美,核物)表示美国核物理学家。
表1 101–118号元素的史实总结
原子序数 | 元素名称 | 元素符号 | 发现或合成 | 元素名称由来 | |||
中文 | 拉丁文/英文 | 年代 | 发现者 | 方法 | |||
101 | 钔 | Mendelevium | Md | 1955 | A. Ghiorso等(美,核物) | 253Es(α, n)256Md | 纪念元素周期律发现人门捷列夫(D. I. Mendeleev, 1834–1907)[15] |
102 | 锘 | Nobelium | No | 1958 | 美国阿贡国立试验所瑞典诺贝尔物理研究所英国哈威尔原子能研究所 | 246Cm(12c, 4n)254No | 纪念瑞典科学家诺贝尔(A. Nobel, 1833–1896)[15] |
103 | 铹 | Lawrencium | Lr | 1961 | A. Ghiorso等(美,核物) | 11B或10B轰击249-252Cf | 纪念迴旋加速器发明人劳伦斯(E. O. Lawrence, 1901–1958)[15] |
104 | Rutherfordium | Rf | 1964 | Γ. Н. фπ epoB等(苏,核物) | 242Pu(22Ne, 4n)260Rf | 纪念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E. R. Rutherford, 1871–1937) [5] | |
1969 | A. Ghiorso等(美,核物) | 249Cf(12C, 4n)257Rf | |||||
105 | Dubnium | Db | 1968 | Γ. Н. фπ epoB等(苏,核物) | 243Am(22Ne, 4(5)n) 261, 260Db | 以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Joint Nuclear Research Institute at Dubna)命名[5] | |
1970 | Ghiorso等(美,核物) | 249Cf(15N, 4n)260Db | |||||
106 | | Seaborgium | Sg | 1974 | Ю, ч. О r aнесЯн等(苏,核物) | 207Pb(54Cr, 2n)259Sg | 以美国科学家西伯格(G. T. Seaborg, 1912–1999)名字命名[5] |
A. Ghiorso等(美,核物) | 249Cf(18O, 4n)263Sg | ||||||
107 | Bohrium | Bh | 1981 | G, Münzenberg等(西德,核物) | 209Bi(54Cr, n)262Bh | 纪念丹麦科学家波尔(N. Bohr, 1885–1962)[5] | |
108 | Hassium | Hs | 1984 | G, Münzenberg等(西德,核物) | 208Pb(58Fe, n)265Hs | 以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所在地黑森州(拉丁名Hassia)命名[5] | |
109 | Meitnerium | Mt | 1982 | P. Armbruster等(西德,核物) | 209Bi(58Fe, n)266Mt | 纪念犹太裔瑞典核物理学家麦特纳(L. Meitner, 1878–1968) [5] | |
110 | Darmstadtium | Ds | 1994 | 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西古德·霍夫曼(S. Hofmann)领导的研究小组 | 62Ni+208P6→269, 271Ds | 以元素发现地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命名[8] | |
111 | Roentgenium | Rg | 1994 | 64Ni+209Bi→272Rg | 纪念1895年发现X射线(亦称伦琴射线)的科学家伦琴(W. C. Roentgen, 1845–1923) [8] | ||
112 | | Copernicium | Cn | 1996 | 70Zn+208Pb→277Cn | 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N. Copernicus, 1473–1543) [8] | |
113 | | Nihonium | Nh | 2004 |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日、中科学家研究小组 | 70Zn+209Bi→278Nh | 以日本国名(日语发音Nihon)命名[10] |
114 | Flerovium | Fl | 1998 | 由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JINR)合成。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通力合作 | 48Ca+242Pu→287Fl | 以俄罗斯杜布纳弗雷洛夫核反应实验室(the Fieror Laboratory of Nuclear Reactions)命名[9] | |
115 | 镆 | Moscovium | Mc | 2003 | 48Ca+243Am→288Mc | 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Moscow)命名[10] | |
116 | | Livermorium | Lv | 2000 | 48Ca+248Cm→292Lv | 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所在地利弗莫尔(Livermore)命名[9] | |
117 | | Tennessine | Ts | 2010 | 48Ca+249Bk→293Ts | 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所在地田纳西州(Tennessee)命名[10] | |
118 | Oganesson | Og | 2002 | 48Ca+249Cf→297Og | 以俄罗斯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西安(Y. Oganessian, 1933–)的名字命名[10] |
金、银、铜、铁、铅、锡等为我国古代沿用的名称,不再说明。
104号后元素的命名,由于分歧较大,几经反复,1977年8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正式宣布100号以后的元素名称,终止采用科学家的姓名命名,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加词尾-ium命名[6],由于应用不便,1994年IUPAC又重新提出仍以人名命名新元素。1997年8月27日IUPAC公布正式文件,对101–109号元素重新给予英文定名[5]。后续发现的新元素命名公布时间:110号(2003年8月16日),111号(2004年10月14日),112号(2010年2月19日)[8],114号、116号(2012年5月30日)[9],113号、115号、117号、118号(2016年11月30日)[10]。中文名称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收到IUPAC文件后确定,1998年7月8日发布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7],后续新元素中文定名发布时间:110号(2004年4月),111号(2006年1月20日),112号(2011年1月),114号、116号(2013年7月)[7],113号、115号、117号、118号(2017年5月9日)[7]。据此,对发表在《大学化学》1986年第1卷第4期的文章作了修正和补充[16]。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汇编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不当之处,恳望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