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akley型稀土多金属氧酸盐的制备与发光性质”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Weakley-Type Rare Earth Containing Polyoxometalate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Laboratory Teaching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5-6 接受日期: 2019-06-27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5-6 Accepted: 2019-06-27
Fund supported: |
|
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稀土多金属氧酸盐的发光性质进行探究。首先,通过常规水溶液法合成了一系列稀土多金属氧簇Na9LnW10O36(Ln3+=Sm3+、Eu3+、Tb3+、Dy3+);其次,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对簇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最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对簇合物的光学性质进行考查。通过系统性的实验使学生对稀土簇合物的结构表征以及发光性质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In this paper, the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rare earth containing polyoxometala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experiment. Firstly, a series of rare earth containing polyoxometalates clusters Na9LnW10O36 (Ln3+=Sm3+, Eu3+, Tb3+, Dy3+)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conventional aqueous solution synthesis method. Secondly, the structure of clusters was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FTIR spectroscopy and Raman spectroscopy. Finally,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UV-Vis spectra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Through systematic experiments, students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rare earth cluster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斌, 刘宗瑞, 段莉梅, 许良, 白锁柱, 王晓红.
Wang Bin.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由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La–Lu)、钇和钪共17种元素组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石油、化工、冶金、陶瓷、发光及永磁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多金属氧酸盐(简称多酸)是由前过渡丰产元素钨、钼、钒、铌、钽等酸式盐在一定的条件下脱水缩合而成的金属-氧配位簇合物,具有组成丰富、结构明确、纳米尺度可调控等特点以及可逆的氧化还原、光、电、磁等优良性质[1];而含稀土Sm3+、Eu3+、Tb3+、Dy3+等的多酸具有色纯度高、荧光寿命长、发光量子产率高、斯托克斯位移大、荧光发射峰位置不受外界影响等发光特性,使其在荧光防伪、光学显示器件、荧光探针、生物成像、光学信息存储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
目前,稀土多酸结构及发光性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稀土发光多酸是由作为中心的稀土发光离子Ln3+ (Ln3+ = Sm3+、Eu3+、Tb3+、Dy3+等)与作为多齿配体的多酸配位组装而成。稀土发光多酸主要有以下六类:Weakley型稀土发光多酸
Weakley型稀土多酸
1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合成与结构
1.1 实验药品
钨酸钠、浓盐酸、硝酸铕、硝酸铽、硝酸钐、硝酸镝等均为分析纯,溴化钾为光谱纯,购买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纯净水由Millipore Milli-Q净化水系统处理(18.2 MΩ∙cm)。
1.2 实验仪器
集热式磁力搅拌器(河南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F-101S),酸度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PHS-3E),粉末X射线衍射仪(德国Bruker公司,D8FOC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仪器公司,Nexus470),激光拉曼光谱仪(英国Renishaw公司,inVi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普达仪器有限公司,UV-670),荧光光谱仪(日本日立公司,F-4600)。
1.3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合成与结构
Weakley型稀土多酸Na9LnW10O36∙nH2O (Ln3+ = Sm3+、Eu3+、Tb3+、Dy3+)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合成[11],以Na9TbW10O36的合成为例,具体合成步骤如下:首先,将8.30 g二水合钨酸钠溶于20 mL纯净水中,用冰醋酸将钨酸钠溶液的pH调至7.4–7.5 (溶液A);将0.92 g Tb(NO3)3∙6H2O溶于2 mL纯净水中(溶液B)。然后,在搅拌的状态下,将溶液B逐滴加入溶液A中(大约需要10 min),随着Tb(NO3)3∙6H2O的逐滴加入,溶液中有少量的白色沉淀生成,待白色沉淀全部溶解后,将混合溶液置于水浴中加热至85 ℃,在该温度下继续反应10 min;最后,待反应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将溶液置于冰水浴中结晶,半小时后便有大量的白色棒状晶体析出,经过减压过滤、称量,获得4.59 g目标产物Na9TbW10O36 (产率为65.48%)。其他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与Na9TbW10O36类似,只须将合成过程中的Tb(NO3)3∙6H2O用Sm(NO3)3∙6H2O、Eu(NO3)3∙6H2O、Dy(NO3)3∙6H2O代替。
图1为稀土多酸阴离子
图1
2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结构表征
2.1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粉末XRD
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对稀土多酸粉末的结构进行表征,在粉末XRD谱图中出现了一系列稀土多酸Na9LnW10O36∙nH2O (Ln = Sm3+、Eu3+、Tb3+、Dy3+)不同晶面的衍射峰(图2),2θ (°)分别为7.16 (1 0 0)、7.40(1 0 1)、7.66(0 1 1)、8.60(0 1 −1)、8.96(0 0 2)、9.47(1 1 1)、11.20(1 −1 −1)、13.98(1 −1 −2)、15.80(1 −1 3)、22.94(1 1 −4)、25.78(3 2 0)、27.20(0 1 6)、28.90(3 −2 4)。从图2中可以看出4种稀土多酸具有类似的特征衍射峰,表明4种多酸具有相同的结构;同时发现4种稀土多酸的粉末衍射峰与晶胞拟合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已成功合成了Weakley型稀土多酸化合物[12]。
图2
2.2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红外光谱
图3
2.3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拉曼光谱
图4
3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光学性质
3.1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紫外-可见光活性
图5
3.2 Weakley型稀土多酸的发光性质
在波长为254 nm的紫外光激发下,稀土多酸会发生O→W的电荷迁移,使其处于电荷分离状态,其中空穴(h)在O原子上,而激发态电子(e)在W原子上;但是由于激发态不稳定,空穴与电子很快会复合,并以非辐射跃迁的形式释放能量,该能量会转移给中心稀土发光离子,此时稀土离子Sm3+、Eu3+、Tb3+、Dy3+被激发并发射出不同颜色的荧光,以Na9EuW10O36的发光过程为例,图6为稀土多酸Na9EuW10O36的能级跃迁及能量转移过程示意图。此外,基于多酸骨架与稀土离子的强配位作用有效地限制了稀土离子之间的碰撞及非辐射跃迁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稀土离子的荧光量子产率,在低温77 K下,Na9EuW10O36的发光量子产率可达到100%,荧光寿命为3.3 ms;而在室温300 K下,其量子产率仍可达到94%,荧光寿命为2.8 ms [10]。
图6
利用荧光光谱仪对4种Weakley型稀土多酸Na9LnW10O36∙nH2O (Ln3+= Sm3+、Eu3+、Tb3+、Dy3+)粉末的发光性质进行研究。Na9SmW10O36在564、602、656 nm处出现一系列稀土Sm3+的特征发射峰,分别归属于Sm3+的4G9/2→6H5/2、4G9/2→6H7/2、4G9/2→6H9/2轨道能级跃迁,稀土多酸Na9SmW10O36呈现出橙色荧光(图7A)。Na9EuW10O36在596、622、654、704 nm处出现一系列稀土Eu3+的特征发射峰,分别归属于Eu3+的磁偶极跃迁5D0→7F1、电偶极跃迁5D0→7F2、5D0→7F3、5D0→7F4轨道能级跃迁,同时磁偶极跃迁强度明显高于电偶极跃迁强度,表明在Weakley型稀土多酸结构中Eu3+所处配位环境的对称性比较高,稀土多酸Na9EuW10O36呈现出红色荧光(图7B)。Na9TbW10O36在492、547、587、625 nm处出现一系列稀土Tb3+的特征发射峰,分别归属于Tb3+的5D4→7F6、5D4→7F5、5D4→7F4、5D4→7F3轨道能级跃迁,稀土多酸Na9TbW10O36最强发射峰处于绿光区,呈现出绿色荧光(图7C)。Na9DyW10O36在蓝光区481 nm及黄光区576 nm处出现两组Dy3+的特征发射峰,分别归属于Dy3+的4F9/2→6H15/2、4F9/2→6H13/2轨道能级跃迁,由于蓝光与黄光互补,Na9DyW10O36呈现出白色荧光(图7D) [16]。
图7
图8分别为4种Weakley型稀土多酸晶体在激发波长为254 nm的紫外光照射下的实际发光照片,其中Na9SmW10O36为橙光、Na9EuW10O36为红光、Na9TbW10O36为绿光、Na9DyW10O36为白光。
图8
图8
Na9SmW10O36 (A)、Na9EuW10O36 (B)、Na9TbW10O36 (C)、Na9DyW10O36 (D)在紫外光照射下的实物照片
4 结语
本文中系统性地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发光性质的稀土多酸Na9LnW10O36 (Ln3+ = Eu3+、Sm3+、Tb3+、Dy3+),并通过直观的结构展示使学生对稀土离子的配位模式及簇合物的结构有深刻的理解;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表明已成功合成了4种具有相同结构的Weakley型稀土多酸,同时通过多样化的结构表征以适应不同的实验教学条件。4种多酸在紫外-可见光谱中192、260 nm处呈现出2个宽的吸收带,表明多酸在紫外区有光活性;荧光光谱表明4种多酸Na9LnW10O36 (Ln3+ = Sm3+、Eu3+、Tb3+、Dy3+)分别呈现出橙色、红色、绿色、白色荧光。同时基于分子内近距离的能量转移,4种稀土多酸呈现出优异的发光性质,通过系统性的比较对不同稀土离子的发光性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系统性的合成、结构表征、性质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设计、科研创新、仪器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DOI:10.1002/adma.200803321 [本文引用: 1]
DOI:10.1039/C4DT00260A [本文引用: 1]
DOI:10.1002/ejic.201201186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ic048920w [本文引用: 1]
DOI:10.1039/B207149E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ic00061a010 [本文引用: 1]
DOI:10.1039/b925547h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ic801630z [本文引用: 1]
DOI:10.1039/b912011d [本文引用: 1]
DOI:10.1016/j.pnsc.2008.01.024 [本文引用: 1]
DOI:10.1039/B917739F [本文引用: 1]
DOI:10.1039/C5CE01240F [本文引用: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