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铝”译名的异见
Disagreement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Red-Al"
Received: 2020-04-7 Accepted: 2020-05-25
Red-Al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铝基还原剂。国内学术界望文生义地将其直译为“红铝”是明显错误的。本文建议将其中文译名改为“还原铝”。
关键词:
Red-Al is a very important aluminium-based reducing reagent. The prevou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RedAl" was "red aluminium", based on the spelling instead of looking into the meaning. This paper suggests "reducing aluminium" for the translation.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杨占会.
Yang Zhanhui.
1968年,法国人Jaroslav Vit等[1]开发了一种新的还原剂——二氢双(2-甲氧基乙氧基)铝酸钠(CAS登记号:22722-98-1)。该试剂具有还原性强(几乎等同于LiAlH4)、溶解性好(可溶于芳烃和醚等弱极性溶剂)、安全性高(遇水或氧气不燃烧)、适用条件广(可用于200 ℃的反应)等优点,迅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试剂,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2-4]。如今,该试剂常常被简称为Red-Al。不知始于何时,国内学术界将其译为“红铝”。大家以讹传讹,“红铝”一词竟然在中文科技文献[5-7]和硕博士学位论文[8-10]中广泛使用。笔者通过查阅该试剂的研究历史,认为“红铝”这一译名并不忠于英文原义。
早期关于该试剂反应活性研究的英文文献,使用的是全称“Sodium Bis(2-methoxyethoxy)aluminum Hydride”和结构简式“NaAlH2(OCH2CH2OMe)2”。冗长的全称或简式,给学术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同的学者开始了对该试剂名称的简化。1970年,该试剂的第一发明人在一篇综述中,明确将其命名为“Vitride”[11]。1973年,出现了该试剂的多个简称。例如,Ueno和Miya [12]将其简称为“SMAH”;Borne、Clark和Peden等[13]使用了“Red-Al”一词;Huratani等[14]则将其简写为“RDB”。事实上,Red-Al作为Sigma-Aldrich化学试剂公司的商品名,其最早使用时间应该早于1973年。1976年,Kanazawa等[15]将其简称为“SMEAH”。1974年,Mishima [16]在其撰写的一篇综述中,除了采用Vitride和Red-Al的简称外,还提供了“Vite还原剂” (Vite reducing reagent)的说法。此外,陈建峰等[17]在一篇专利的英文摘要翻译中,则使用了“SBAH”的简称(中文依旧使用了“红铝”一词)。
“Red-Al”在英文环境下表示“还原-铝”。在中文环境下,望文生义地将其直译为“红铝”是明显错误的,将“reducing”的简写“red”误以为是表示“红色”的“red”。这种错误,好比是将“catalyst”的简写“cat”误作“猫”的“cat”一样。“红铝”这一译名,既不能准确表明该试剂的还原性特质,又给初见此名的人们一种错觉,认为它是“红色铝”。事实上,Red-Al为灰白色(其70%甲苯溶液为浅黄色)。尽管该试剂不属于常规试剂,但该试剂在英文有机合成文献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学生在学习合成知识时遇到该试剂的概率越来越大。虽然在实际使用时可明确知道该试剂不为红色,但大多学生并不是通过实际使用来认识该试剂的。笔者在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常常给学生纠正“红色铝”的错误观念。科学用语是严谨而准确的,我们不能像说“黄瓜不黄”一样说“红铝不红”。
本文建议,根据英文原意,将“Red-Al”译为“还原铝”,以代替目前使用的“红铝”。虽然铝基还原剂有多种,但“还原铝”只代指二氢双(2-甲氧基乙氧基)铝酸钠。考虑到“红铝”一说已经应用较广,为避免突然改变引起混乱,在使用“还原铝”时,可加上“(Red-Al,曾用名“红铝”)”,逐渐规范该试剂的中文名。“还原铝”的说法,忠于英文原义,突出物质特性,符合学术术语的用词规范,便于国内教育界、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DOI:10.1002/jhet.5570100223 [本文引用: 1]
DOI:10.1246/bcsj.46.3872 [本文引用: 1]
DOI:10.5059/yukigoseikyokaishi.32.1014 [本文引用: 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