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 2012, Vol. 27 >> Issue (1): 1-12.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12.01.001

今日化学    下一篇

配位化学中的镜面对称性破缺(续)——纪念配位化学创始人维尔纳首次拆分八面体Co(Ⅲ)络合物100周年

章慧, 林丽榕   

  1.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摇福建 厦门 361005
  • 发布日期:2012-02-25
  • 通讯作者: 章慧 E-mail:huizhang@xmu.edu.cn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973136,No.20773098);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No.J1030415)

配位化学中的镜面对称性破缺(续)——纪念配位化学创始人维尔纳首次拆分八面体Co(Ⅲ)络合物100周年

章慧, 林丽榕   

  • Published:2012-02-25

摘要: 尽管Asakura等早在1990年就偶然发现在cis-[CoBr(NH3)(en)2]Br2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着MSB现象(图3)[7,63],但直到1995年以ASS获得手性cis-[CoBr(NH3)(en)2]Br2的结果才被正式报道。1995年起,Asakura等基于该络合物绝对不对称合成的一系列研究认为[7,30,63-67],其反应机理是由于手性钴络合物晶体诱导自身产生的不对称自催化过程。自2003年至今,我们在Asakura的实验基础上[7],经过反复摸索和优化实验条件,重复了Asakura的实验结果[9-10],分别获得了Δ-、Λ-和消旋体3种产物的单晶结构[10],对手性产物进行了溶液和固体CD光谱表征,同时大胆提出了自己假设的"电子转移催化-结晶诱导"机理[9]。我们还将cis-[CoBr(NH3)(en)2]Br2的制备和表征改造成了一个综合化学实验[8],从2004年起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硕士生中实施。从1993年至2008年,我系先后共有100名学生和教师进行了376次重复实验,其中获得Λ构型产物164次、外消旋体141次、Δ构型产物71次;显然,获得Λ构型产物的概率大约是获得Δ构型产物的2倍,获得消旋体与获得Λ构型产物的次数基本持平。由此创下了这一ASS实验在国际上统计数据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