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光宪.大学化学,2001,16(1):1[2] 申泮文.大学化学,2001,16(1):37[3] 申泮文,车云霞.大学化学,2002,17(4):9[4] 申泮文.大学化学,2003,18(3):2[5] 朱亚先,郑兰荪.大学化学,2006,21(3):149[6] 展树中,邹智毅,黄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2[7] 秦元满.科技信息,2008(22):171[8] 田静.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9(4):72[9] 苏芳.大学化学,2008,23(3):18[10] 朱贤东,张琴.广东化工,2010,37(8):238[11] 刘毓芳.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9(2):73[12] 文君.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16(2):59[13] 马占营,徐维霞,耿薇,等.视野,2010(4):9[14] 胡宗球,万坚,张爱东,等.高等理科教育,2006(6):40[15] 徐敏.大学化学,2010,25(6):31[16] 王崇臣.大学化学,2007,22(4):28[17] 田家华,高海涛.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61[18] 张利君.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5):33[19] 陈志敏,冯泳兰,张复兴,等.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7):276[20] 罗一帆,龚孟濂,毛宗万,等.大学化学,2002,17(2):17[21] 高胜利,陈三平,谢钢.化学元素周期表.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 陈三平,王尧宇,谢钢,等.大学化学,2009,24(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