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育人
专刊投稿截止日期:2019-08-31
专刊客座编辑: 张树永教授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济南250100
专刊介绍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打造一流“金课”、建设一流专业、争创一流本科,培养具有国际性、创新性、引领性的一流人才,支撑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支撑中华民族复兴大厦的构建,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强音。定立新目标、谋划新发展、出台新举措,努力造就适应并引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化学人才,成为化学类专业无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为了推动广大教师认真思考和落实育人目标和理念,改革化学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加快课程思政和中国特色教材建设,推动建设一批能够承载“立德树人”使命的“金课”,推进课堂革命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联合《大学化学》杂志设立“化学育人”专刊。本专刊将主要关注以下主题: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依托化学通识课开展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培养,依托化学专业课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教书育人案例和经验等方面。内容可以包括比较研究、理论研究、体系和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育人效果评价和质量保障建设等方面。要求论文立意高远、问题导向、措施具体、工作系统、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引领性,充分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的要求,能够启发、带动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 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相关研究和改革,积极撰写相关思考和工作经验并踊跃投稿!
投稿 请于截止日期前,在大学化学网站在线投稿。文章接受后即予以出版,并在此专刊网页集中列出。 所投稿件不能已经出版或准备在其他地方出版。所有稿件都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更详细信息请见大学化学征稿简则。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和知识高速更新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作为超越专业技能训练的通识核心课程更加关注人性教育和智慧发展,并赋予学生在毕业后漫长职业生涯中终生受益的高层次思考问题方法。如何将这种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并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面向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生的“魅丽印象·化学”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外实践、学习评价等方面,创新教学理念和实施策略,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驾驭知识能力以及探索新领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通过理解、想象和逻辑思维认识潜藏在自然美中的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领悟大自然所呈现的和谐、简单、对称和新奇的科学美。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堂辩论”“社会调查”“养生文化推广”三种考试形式,以实践形式从不同侧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自选考试形式,参与评分过程。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考试形式及其评分标准合理、有效,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予全面系统的评估。
目前高等教育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局限性日趋凸显,亟需构建和实施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课程思政”。尝试构建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策略。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品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等途径,进行了基础化学原理“课程思政”实践,充分发挥了基础化学原理课程的“育德功能”。
建设适合于大面积非专业学生的课外化学开放实验,有助于提高实践育人环节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本文从课外开放实验开发注意事项、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建设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等方面介绍了针对非专业学生的课外化学开放实验的建设措施和实践体会。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有利于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职责。本文通过多个视角梳理无机化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之融入课堂教学,以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以积累化学知识为基础,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探讨了化学与社会课程考核中强化育人价值的途径。始终贯穿立德树人的理念,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在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实验课开设、论文写作、期末测试等环节,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
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化学专业拔尖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我们对分子模拟实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广泛挖掘,本文主要对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和具体案例进行了介绍。
以潮汕工夫茶文化为背景,深度挖掘工夫茶潜在的化学资源,提炼成校本化学课程。进而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将课程知识要点与育人计划有效结合起来,设计成课堂教学方案。在实践教学中,首先由宏观现象入手,剖析宏观现象与微观分子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宏观与微观间的认知模型;其次,借助化学成分的提取原理,去认识茶艺师是如何利用工艺条件的细微变化,以及精妙的冲泡操作,来调和出芳香美味的工夫茶汤;最后,让教学在文化与科学之间穿插,在古典哲学与现代教育思想间对流,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探寻文化中的科学道理,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而且还能在茶艺中让学生了解潮汕先民泡茶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从而领悟到做事应精益求精,才能给生活创造出无限美的人生哲理。
为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脱节的现状,改革现有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需求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的“113”人才培养新体系。采用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实施特色的“三化”育人机制,即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和个性化指导。通过建设“113”人才培养新体系形成以导师为榜样、以家庭为单位、以企业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的工程人才培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脱离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如何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思政进行系统设计,深入挖掘课程育人功能,突出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突出学生综合评价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和批判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专业教学由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和素质导向型转变。
对理工科来说,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主干课,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本文详细分析了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并针对性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尝试为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全方位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从教师素养的提高、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和学生的课外实践等方面对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物理化学教学研究会第五次会议以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实验“金课”建设的思路与举措为主题,围绕物理化学教学内容更新、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和学科思维教育、物理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三个方面展开研讨。相关讨论对今后物理化学课程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国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复旦大学化学系在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中尝试引入模拟创业,通过引导创新和成本核算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环保意识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同时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化学不仅仅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反应的科学,化学对化学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本文抛砖引玉地提出了“无常”“和而不同”等哲学思想的化学基础,并从化学现象出发提出了“错者美之始也,无错无美”的命题。
新经济背景下,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在国际高精尖领域拥有竞争力的综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新工科”为视角,通过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纵三横”教育模式,这将更好地完善我校军工特色工程教育“新体系”。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复杂的反应与深奥的理论使其成为理工科院校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在当今高校青年学生成长的时代特征与大的社会背景下,只重视专业讲授、轻思想教育的课堂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师在教授专业内容的同时,把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融入专业教学中,将教学与育才有机地融合,能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有利于培养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本文从化学史与化学热点问题分析两个角度,阐述了开展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举措,并对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无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素养,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应强化与药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增加药学专业无机化学“药味”的思考与探索。
物理化学是高校化学化工专业重要的大类基础课,其课程改革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介绍在当前“本科为本”背景下,我们基于深入学习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提出了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即把思政元素与科学知识有机地融合,“润物细无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列举了通过科学发展史、中国物理化学家、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交叉与创新、身边的科学家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的一些实例,对教学同行具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