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专业一流建设
专刊投稿截止日期:2020-9-30
专刊客座编辑: 朱亚先教授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张树永教授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济南250100
专刊介绍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教育部2019年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2021年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目的是通过一流专业建设,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已在2019年12月公布了首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为了进一步推进各类专业的一流建设,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大学化学》编辑部协商决定出版“化学类专业一流建设”专刊,刊登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解读、一流专业建设经验和一流专业申报注意事项等,以指导、示范和引领化学类专业的一流建设。 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一流专业建设,积极撰写专业建设的系统思考和设计,以及一流专业建设和申报的经验,并踊跃投稿!
投稿 请于截止日期前,在大学化学网站在线投稿。文章接受后即予以出版,并在此专刊网页集中列出。 所投稿件不能已经出版或准备在其他地方出版。所有稿件都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更详细信息请见大学化学征稿简则。
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经历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本文全面介绍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提升专业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举措和实施成效。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浪潮,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作为。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师范类)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群的构建,课程的深度教学进化,教学管理新体系与新机制等三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国家级一流化学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解决途径和实施方案与成效。
专业是本科教育的“四梁八柱”。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以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和保障等多方面内容,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湖南大学化学专业为例,分析了专业建设的现状,指明了限制专业发展的问题,同时立足“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针对专业建设的短板和不足,从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作为国家一流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点,如何深刻理会本科专业建设的初心,结合专业发展特点与地区优势,踏踏实实做好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教研室在应用化学一流本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多角度梳理专业建设思路,形成科学系统的专业发展规划,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区内其他学科的建设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应用化学专业依托化学一流学科和学校化工优势,以厚基础、重交叉等理念为指导,建立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模块方向课三个层次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验-创新研究实验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英才培养、国际化、模块化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行学业导师制,导师引领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型实验探索,与专业实习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形成了培养理工融合、实践创新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3-4-3-1"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南开化学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已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本文从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质量督导等方面介绍南开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广西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历经20余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全面介绍了本专业在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实验教学改革、协同育人建设、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在新时代教育部全面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一流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师范类)“三性·三能·三课”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例,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专业课程群构建、课堂教学改革、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梳理了一流师范专业建设的路径与成效。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倾力办最好的化学本科教育,十年磨一剑,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改革、科教融合、教材建设、国际化教育等多方面、全方位协同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求真务实培养具有突出的化学智慧、化学感悟、化学视野和鲜明川大烙印的化学专业精英和领军人才。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索专业核心课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这一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促进了拔尖人才培养,优化了师资配置,教学相长,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郑州大学化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面对新高考模式对化学专业选材的冲击和拔尖学生培养的新挑战,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一条适合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道路。
“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路、举措及成效。并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方向,以期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当前国际与国内社会急需大量各方面能力出众的创新型药学人才,作为与有机化学紧密联系的学科,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显得至关重要。采用"产学研用"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而通过加强与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联系,改革课堂教学,引入课程平台及公众号,加强实验教学及其与有机化学实验的联系,推进多样化实践教学等方式,理论和实践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通过以上多种模式的协调,有助于实现药物化学课程对上述人才的培养。
厦门大学化学专业在九十余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拥有雄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实力。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介绍了该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及成效,并提出了下一步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规划。
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通过“四高”(高水平师资-高水平课程体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人才)机制的建立,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师资力量、突出实践教学、保障教改质量,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以化学竞赛思维为引领,对两个基础化学实验案例进行教学改革,拟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教学改革结果表明,相关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能够高度统一;不同任课教师能在同一教学主题中高度统一思想,从而进行深入交流;通过竞赛思维培养方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化学类专业新工科建设与研究在教育部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化学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本文从教材和课程教学两方面介绍了"新工科"理念在一门具体课程(化学综合设计实验)中的融合。基于前期课程开设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建设融入"新工科"思想的配套教材、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优势、DIY实验设置、以赛促教等具体的改革思路。可为其他课程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改革提供参考。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哈尔滨工业大学分析化学类课程积极构建科研型教学模式。根据授课各专业的特点结合最新科研进展更新教学内容,打通课堂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通道,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实践教学资源,开放表界面材料分析化学实验室,以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一流专业建设是支撑一流本科、一流高校建设的基础。本文结合教育部一流专业申报,分析了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和建设重点,并对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说明,对今后一流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以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建设为例,从课程体系的构建、“金课”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与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立足师范教育开展一流化学专业建设,以实现培养“国家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战略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骨干师资”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的专业建设在“双万计划”的实施下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安庆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为例,经过40多年的办学,专业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以及质量监控等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明显。站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新起点,笔者从建设一流课程、实施协同育人、优化师资结构以及建立外部评价四个方面着手,就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对物理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引入问题驱动、小组探讨、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课堂改革措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构建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及创新意识。
基于一流课程建设理念、以一级学科统整为指导,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讨论了如何加强二级学科课程间的协作以及如何基于"问题解决"(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问题。
以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应用化学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重点阐述了建设一流专业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其他石油、石化以及化工类高等院校的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具有参考价值。
建设一流专业是培养一流人才的保障和做强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建设为例,面向浙江省中学教育改革和高考招生的特殊需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看到成果的同时面对不足,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深入分析,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与思路、实施方案。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自1985年成立以来,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本文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综合改革措施等方面总结了专业改革的思路、实践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并指出了专业建设的不足和持续改进的方向。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环节,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课堂导入技能是师范生必备的教学技能。笔者基于课堂观察,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化学师范生课堂导入过程存在情境素材简单堆砌、过多使用负面素材、导入设计冗长拖沓等典型问题,并从忽视导入功能、学科价值认识不足、技能要素与设计原则把握不到位三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同时结合示范案例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化学师范生导入技能的对策。
暨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经历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经形成了“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本文介绍我校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应用化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进行的相应改革举措,指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应用化学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济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本文介绍该专业近年来在特色发展、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西北大学化学专业科学合理地设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以教材建设为根基,擦亮专业育人底色;以课程建设为统领,着重提高学生学术素养;以一流的教学管理为保障,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专业建设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本文从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介绍西北大学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基于工程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遵循“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这一思路,以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包含了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配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等内容,对地方本科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福州大学化学专业是由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于1958年创建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已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本文介绍了福州大学化学专业以卢嘉锡先生的“C3H3”作为教育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守正创新,通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举措,化学专业建设将嘉锡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创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在新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从西南大学化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介绍了一些一流专业的建设思路,可为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