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环反应产物中铁氧化态的讨论
Discussion on Iron Oxidation State in "Brown-Ring" Reaction Product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1-24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1-24
Fund supported: |
|
详细讨论了棕色环反应产物[Fe(NO)(H2O)5]2+中心铁离子的氧化态及Fe与NO的成键情况。综合文献中各种实验证据和理论计算,铁的氧化态在+2与+3之间共振,并偏向于+2。Fe-N-O的键角为180°,并对成键后NO键长略微变短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The oxidation state of iron in the "brown-ring" reaction product[Fe(NO)(H2O)5]2+ and the bond between Fe and NO in this c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fter presenting different views from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experimental evidence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the oxidation state of iron resonates between +2 and +3 inclining to +2. The Fe-N-O bond angle is 180°. In addition, we proposed an explanation for the slightly shortening of the bond length of NO after coordination to the iron ion.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钱禹轩, 陈涛, 陈晓峰, 包建春, 方敏, 杜江燕, 吴勇.
QIAN Yuxuan.
无机化学中常用棕色环反应来检验硝酸根离子,将含有NO3-的溶液放入试管,加入FeSO4,混匀,然后顺着管壁加入浓H2SO4,则在溶液的界面上出现“棕色环”。方程式如下:
棕色环反应的产物[Fe(NO)(H2O)5]SO4一直为无机化学界所关注,历史上对其中铁氧化态的争论持续不断,认为铁的氧化态可能是+1、+2、+3,分别对应着NO的价态为+1、0、−1,各有证据支持这3种观点。
2016年第30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第二题就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命题的。2017年韩国江[1]撰文对该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但该文没有对铁的氧化态给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综合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具体介绍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历程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1 Griffith等人的研究工作:铁的氧化态是+1
鉴于棕色环反应的产物[Fe(NO)(H2O)5]SO4很不稳定,且加热和振摇都会分解,至今无人得到晶体,因此所有的测试都是在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与NO气体反应后的体系中进行的[2]。
1958年,Lewis等[6]根据大量的金属M―NO配合物的红外测试结果(M为Cr、Mo、Mn、Fe、Ru、Co、Ni),认为这些化合物中的NO都是以NO+的形式与金属结合。测得N―O的伸缩振动频率在1626–1938 cm−1之间,其中最接近[Fe(NO)(H2O)5]2+的数据是[(NO)2Fe(SC2H6)]2中NO+的伸缩振动频率,分别为1764和1744 cm−1,NOFe(Et2NCS2)2中为1673 cm−1,Griffith等人参考了Lewis等人ν(NO)的数据,并且得到[Fe(H2O)5NO]SO4(3% H2SO4)及[Fe(H2O)5NO]Cl2 (3% HC1)溶液中N―O的伸缩振动频率分别为1765 cm−1和1795 cm−1,认为这是典型的NO+的伸缩振动频率,因此红外的实验数据也支持了Fe的氧化态为+1的观点。
2 Wanat等人的研究工作:铁的氧化态是+3
1995年,Brown等[9]研究了和[Fe(NO)(H2O)5]2+同属{FeNO}7化合物的一类物质。{MNO}n的概念最早由Enemark等[10]提出,{FeNO}7是指其中一类Fe的d电子与NO的π*电子数总和为7的化合物,[Fe(NO)(H2O)5]2+正是属于这一类化合物。Brown研究了类似的Fe[Me3TACN](NO)(N3)2(其中Me3TACN是1, 4, 7-三甲基-1, 4, 7-三氮杂环壬烷)和FeEDTA―NO。其XRD、EPR与磁化率测定、共振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磁圆二色性以及自旋非限制SCF-Xα-SW计算都支持其中铁的氧化态为+3。这些证据都间接地证明[Fe(NO)(H2O)5]2+的Fe的氧化态为+3。
2002年,Wanat等[4]提出了[Fe(NO)(H2O)5]2+中Fe的氧化态为+3的观点,相应的配体为NO‒,并测得其自旋量子数S = 3/2,它由高自旋的Fe(Ⅲ)(S = 5/2,即5个单电子)与NO− (S= 1)反铁磁耦合而成。图1给出了[Fe(H2O)6]2+溶液通入NO气体至饱和后体系的EPR及Mössbauer谱数据。[Fe(NO)(H2O)5]2+的红外光谱值(1810 cm−1)对应的是N―O的伸缩振动,比FeEDTA―NO的共振拉曼光谱值(ν(NO−)= 1776 cm−1) [9]和Griffith等人的结果(1765 cm−1)[3]略大。略有蓝移的原因是Wanat等人是在pH = 3的体系中进行测试,酸性较Griffith等人的3% H2SO4弱,氢键作用减小,导致NO的伸缩振动频率会略有增大[11]。
图1
从Wanat等人获得的Mössbauer谱(图1(c)),可以看出图中的三线谱是由两个重叠的四级分裂双线组成,其吸收强度比约为2 : 3。图中组分b其同质异能位移d= 1.39 mm∙s−1,四级分裂能ΔEQ= 3.33 mm∙s−1,认为是比较典型的[Fe(H2O)6]2+的谱图[12]。通过采用强度相同而线宽不同的非对称洛伦兹双线成功拟合a组分,d= 0.76 mm∙s−1,∆EQ= 2.1 mm∙s−1,是典型的Fe(Ⅲ),也与之前对一些中心为高自旋Fe的{FeNO}7化合物的Mössbauer谱数据相似[13]。鉴于这些光谱数据的相似性,Wanat等人认为[Fe(NO)(H2O)5]2+也拥有与先前已经被大量研究的{FeNO}7(S = 3/2)化合物一样,具有中心的高自旋铁(S= 5/2)与NO− (S= 2)反铁磁耦合的结构。根据以上数据和推导,Wanat等人认为[Fe(NO)(H2O)5]2+中Fe的氧化数为+3。
仔细考察这些数据后发现这些证据并不充分。首先讨论在1810 cm−1附近的红外数据,根据Brown等人给出的不同形态NO的伸缩振动频率,离子化合物CsNO中的ν(NO−)= 1346 cm−1;气态NO的ν(NO0)= 1876 cm−1;离子化合物NOBF4中的ν(NO+)= 2150 cm−1。由此可见,[Fe(NO)(H2O)5]2+中的NO应该处在介于NO0和NO−之间的状态,并且更加接近中性NO的特征。第二,EPR光谱g= 2.0 (3400 Gs)处的峰是典型的单电子(S= 1/2)的特征,在这里很显然是由NO自由基产生的,即NO的存在形式为NO0;EPR光谱g= 4.0 (1700 Gs)处的峰是典型的3电子(S = 3/2)的特征,只能证明该{FeNO}7有3个不成对电子,不能证明Fe的氧化态是+1、+2还是+3。最后,Mössbauer谱数据可以看出,由[Fe(NO)(H2O)5]2+产生的同质异能位移和四级分裂都介于Fe(Ⅱ)和Fe(Ⅲ)的常规值之间[14, 15]。鉴于这些分析,可以认为[Fe(NO)(H2O)5]2+中的Fe的氧化态为+3也是不合适的。这些结果更倾向于指向Fe的氧化态为+2而NO接近于中性的结果。
3 计算结果:铁的氧化态主要是+2
现代计算化学的方法在解决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几何构型上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21世纪以来,许多计算化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FeNO}7(S = 3/2)类的化合物,其中也包括棕色环反应产物[Fe(NO)(H2O)5]2+。2004年,Cheng等[16]采用非限制性B3LYP杂化法对[Fe(NO)(H2O)5]2+开展了一系列DF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且考虑了水所造成的溶剂效应。优化结构结果显示Fe―N―O的键角为180°。N―O键长为113 pm,与NO0的键长(115 pm)最为接近;NO振动频率为1898 cm−1,与NO0最为接近(1880 cm−1);原子净电荷数NO为0.12,只呈现微弱的正电性,因此也可以认为是NO0的存在形式;自旋密度结果Fe为3.73,NO为−0.9,这一结果表明Fe―NO间是以FeII (S= 2)与NO0(S = 1/2)反铁磁耦合的方式最终形成S= 3/2的化合物,这与EPR数据是吻合的,另外,紫外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峰计算值和Wanat等人的结果一致。于是,Cheng等人得出最优化的结论,[Fe(NO)(H2O)5]2+中的NO为一近中性的NO0而Fe的氧化态为+2。我们课题组使用Gaussian 09程序,利用UB3LYP方法在6-31++G(d, p)基组下进行Fe(H2O)5NO2+和NO的构型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了与Cheng等人一致的结论。
CASSCF方法(完全活性空间自洽场方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多组态自洽场方法,将体系中所有分子轨道划分为“活性”与“非活性”轨道,活性轨道一般为最高占据轨道或最低未占据轨道,非活性轨道一般为始终填有2或0个电子的轨道,对所有活性轨道使用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给定数目的电子在给定数目的轨道上所有组态的态函数[17]。2010年,Radon等[18]用CASSCF方法得到Fe的氧化态为+2、+3、+1混合,其中+2占72%,+3占22%,+1占2.7%。2017年,Wolf等[2]第一次合成并得到了含H2O配体的{FeNO}7(S = 3/2)晶体,这一类物质在结构和性质上与[Fe(NO)(H2O)5]2+非常相似。他们同样用CASSCF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与Radon等人的结果十分相似:66%的Fe(Ⅱ),25%的Fe(Ⅲ)及9%的Fe(Ⅰ)。
Conradie和Ghosh [21]用DFT方法计算了NO对位是不同配体时的结果。图2模拟了NO对位是不同配体的成键情况。当对位的配体成键能力较强时,NO用π*轨道(图3(a))与Fe的3dz2形成σ成键轨道,Fe―N―O的键角必然不是180° (图2(a));当对位的配体成键能力较弱或根本没有配体时,由于Fe原子4pz部分参与(约12%)3dz2轨道的杂化作用,Fe的3dz2临近NO的一端的电子密度变小,导致失活,不再与NO的π*轨道作用,造成Fe―N―O的键角为180°(图2(b))。[Fe(NO)(H2O)5]2+中NO对位的配位水的配位能力较弱,其Fe―N―O键角为180°。而Fe―N―O成直线,又导致Fe的3dxz与3dyz轨道和NO的2πx*与2πy*轨道有更大的重叠(图3(b)) [16],Fe―NO之间具有很强的共价性,这种Fe―NO之间较强的d→π*反馈效应,使Fe部分电荷转移向NO,因此呈现出一定的Fe(Ⅲ)的特征[18],对应的NO基团则从NO0产生少量NO−。
图2
图3
[Fe(NO)(H2O)5]2+中NO的键长(113 pm)非常接近于NO0,说明Fe氧化态主要是+2。由于在[Fe(NO)(H2O)5]2+中Fe(Ⅲ)―NO−的成分占了约1/4,NO−中π*轨道上有更多的电子,导致其键级减小,键长应该变长,但实际[Fe(NO)(H2O)5]2+中的键长(113 pm)略小于Fe(Ⅱ)―NO0中NO的键长(115 pm),似乎更支持Fe(Ⅰ)―NO+。这是因为NO分子的π*轨道有一个电子,其键级为2.5,Fe的3dxz与3dyz轨道和NO的2πx*与2πy*轨道重叠成键(图3(b)),该键由Fe提供3个电子、NO提供1个电子,4个电子都填在能量比他们原来轨道都低的(d, πx, y*)b轨道,这个轨道的低能量(可以近似为成键轨道或非键轨道)会导致NO键级略微升高,以致键长略微变短。
综上所述,棕色环反应的产物[Fe(NO)(H2O)5]2+中,Fe的氧化态在+2与+3之间共振,并偏向于+2,整个化合物呈现S= 3/2的四重态,其中Fe(Ⅱ)(S = 2)与近中性的NO0(S = 1/2)反铁磁耦合。Fe―N―O键角为180°,Fe―NO之间有较强的d-π*反馈效应,产生少量的Fe(Ⅲ),NO配位后键长在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略微变短,NO的氧化态在0与−1之间共振,并偏向于0。
参考文献
DOI:10.1021/ja00107a015 [本文引用: 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