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22, 37(1): 2103063-0 doi: 10.3866/PKU.DXHX202103063

化学实验

酞菁蓝B合成综合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

周建钟1,2, 文先红1,2, 郭明,1,2, 王瑞1

1 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2 浙江省林业生物质资源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 浙江 临安 311300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Phthalocyanine Blue B Synthesis

Zhou Jianzhong1,2, Wen Xianhong1,2, Guo Ming,1,2, Wang Rui1

1 School of Scienc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2 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Utilization of Forestry Biomass, Lin'an 3113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通讯作者: 郭明, Email: guoming@zafu.edu.cn

收稿日期: 2021-03-23   接受日期: 2021-04-12  

基金资助: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JG201801760

Received: 2021-03-23   Accepted: 2021-04-12  

Abstract

Phthalocyanine blue B was produced by ammonolysis reaction, substitution reaction, complexation reaction and condensation reaction using phthalic anhydride, urea and cuprous chloride as raw materials. The morphology of the intermediate and the product were observed by metallurgical microscop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functional group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eaks of analytical spectrum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 and UV-visible spectroscopy, and the optical stability of the product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is experiment, different chemical unit operation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to a knowledge chain, and different types of reactions ware integrat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spir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Keywords: Phthalocyanine blue ; Comprehensive ; Experimental teaching ; Spectrum ; Degradation rate

PDF (62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周建钟, 文先红, 郭明, 王瑞. 酞菁蓝B合成综合实验设计与教学实践. 大学化学[J], 2022, 37(1): 2103063-0 doi:10.3866/PKU.DXHX202103063

Zhou Jianzho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Phthalocyanine Blue B Synthesis.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22, 37(1): 2103063-0 doi:10.3866/PKU.DXHX202103063

化学综合实验是一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课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基础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基础化学实验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和方法后,开设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分析、设计等综合能力[1-4]。结合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实践,选择设计酞菁蓝B合成综合实验,将必做教学单元和学生自主选做相结合,强化基础实验操作能力,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酞菁颜料分子中的主体是酞菁蓝B (Blue Phthalocyanine B),合成酞菁蓝B是合成其他颜料的基础,由于酞菁是封闭的十六元环,碳和氮在环上交替的排列着,形成有十六个π电子的环状轮烯发色体系,当酞菁环的两个氢原子被铜原子所取代时,就生成铜酞菁分子[5-7],合成上通过邻苯二甲酸酐氨解反应、羰基被氨基取代反应、缩合反应、络合反应得到产物。酞菁蓝生产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工艺,因湿法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所占比重较大[5, 8]。本文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为原料采用三氯化苯为溶剂的湿法合成铜酞菁蓝,反应介质经减压蒸馏回收、重结晶纯化铜酞青蓝,辅以高倍显微镜成像观察、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结构分析,以及在光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测定等系列实验,以培养学生有机合成、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综合应用能力[9, 10]

1 实验设计

1.1 酞菁蓝B的合成原理

① 氨解反应。邻苯二甲酸酐与尿素反应生成邻苯二甲酰亚胺:

② 取代反应。邻苯二甲酰亚胺上羰基的氧被氨基逐步取代:

③ 缩合与络合反应。中间产物缩合并与Cu+络合生成铜酞菁:

1.2 酞菁蓝B的合成与分析表征

以三氯化苯为溶剂、钼酸铵为催化剂,由邻苯二甲酸酐与尿素及氯化亚铜为原料进行氨解、取代缩合与络合反应,用水蒸汽蒸馏回收三氯化苯,经减压过滤、用水漂洗,再减压过滤,然后经酸、碱液处理精制、过滤、研磨及后处理等过程而制得产品[8]

1.2.1 主要仪器和药品

邻苯二甲酸酐(AR)、尿素(AR)、氯化亚铜(AR),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钼酸铵(AR)、三氯化苯(AR)购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甲苯(AR)购自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酞菁蓝B合成过程中需用搅拌、冷凝、温度控制、减压过滤等环节,表征需要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等,合成与表征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见表 1

表1   合成与表征仪器一览

编号仪器名称型号厂家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6新世纪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
2岛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550PC日本岛津
3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Nicolet6700尼高力公司
4双目生物显微镜XSP-18B北京市科仪电光仪器厂
5循环水真空泵SHZ-D河南巩义予华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2.2 实验步骤

酞菁蓝B的缩合反应:将80 g三氯化苯加入四口烧瓶中,在搅拌下依次加入15 g邻苯二甲酸酐和10 g尿素,升温至160 ℃,保温反应1.5 h,升温至170 ℃,再加入10 g尿素和3.5 g氯化亚铜,保温反应2 h后再加入0.2 g钼酸铵,继续缓慢升温至205 ℃,保温,反应5 h。反应完成后将反应物移入蒸馏烧瓶中,加12 mL质量分数30%氢氧化钠,加热蒸出三氯化苯并回收。再用水漂洗3–4次(总水量100 mL),至洗液pH为7–8,继续蒸净,将生成物倒入蒸发皿中,于(95 ± 2) ℃干燥后即为粗品酞菁蓝[8]

酞菁蓝B的精制:于三口烧瓶中加入38 mL硫酸(质量分数98%),控温25 ℃左右,在搅拌下加入粗品酞菁蓝,在40 ℃下保温搅拌2 h。然后加入2.5 g二甲苯,升温至70 ℃,保温20 min。逐渐冷却至14 ℃,用总量为400 mL的水分三次洗涤,过滤后再用氨水中和至pH为8–9,搅拌10 min,再过滤、水洗至无硫酸根为止。将滤饼干燥、研磨后即为成品。称量,计算产率。

1.3 酞菁蓝B的分析表征

用双目生物显微镜观察酞菁蓝B,并摄像,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进行分析表征。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得酞菁蓝B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度计先测定酞菁蓝B的紫外光谱,将红外、紫外光谱数据导入Origin软件绘制红外、紫外光谱图,并对红外、紫外光谱进行分析[9]

1.4 酞菁蓝B的光稳定性试验

影响染料稳定的因素有金属离子、酸碱度、光照等,由于酞菁蓝B仅溶于浓硫酸中,因此无法测试金属离子、酸碱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仅对其进行光稳定性测试。通过测定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酞菁蓝B的吸光度分析其降解程度[11]

酞菁蓝B降解平均速度表达为:

式中:${\bar v}$为降解的平均速度,ΔCBlue phthalocyanine B为Δt时间内的Blue phthalocyanine B的浓度变化,CBlue phthalocyanine Bα为Blue phthalocyanine B的起始浓度。

用98%硫酸溶解酞菁蓝B,同一溶液分成三份置于250 mL的锥形瓶中,分别放置在黑暗、室内光、日光下,每隔24 h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

2 实验结果及教学单元探讨

2.1 酞菁蓝B的产品性状

实验合成酞菁蓝B的理论产量为14.6 g,实际产量为10.8 g,产率为74.0%。

通过精制的酞菁蓝B产品见图 1 (左);精制酞菁蓝B在10 × 4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图 1 (右)

图1

图1   酞菁蓝B产品(左)及显微镜下的酞菁蓝B产品(右)


图 1 (左)可以观察到精制酞菁蓝B呈蓝色、均匀的块状固体,研磨后的酞菁蓝B样品为蓝色的均匀粉末。从图 1 (右)中可以观察到显微镜下的酞菁蓝B样品分布比较分散。

2.2 酞菁蓝B的表征分析结果

2.2.1 酞菁蓝B的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酞菁蓝B的红外光谱扫描所得的数据导入origin软件绘制红外光谱图,见图 2

图2

图2   酞菁蓝B的红外光谱图


从红外光谱图可以看到在3450–3500 cm−1之间有一个宽峰,在3100–3150 cm−1之间有一个宽峰,在2350 cm−1处有一个强的尖峰,在1600、1580、1500、1450 cm−1处有肩峰,在1100 cm−1处有强尖峰,在750 cm−1处有强尖峰。酞菁蓝B的IR峰的吸收频率与基团振动形式见表 2

表2   红外光谱吸收峰频率及对应基团振动

编号吸收峰频率/cm−1基团振动形式编号吸收峰频率/cm−1基团振动形式
13465―NH伸缩振动41603, 1580, 1502, 1454苯环中的C=C伸缩振动
23152苯环中的C―H伸缩振动51101C―N的伸缩振动
32350> C=N―伸缩振动6752苯环上邻取代C―H面外弯曲振动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 2可知,该样品中有―NH、邻取代基的苯环、 > C=N―、C―N等基团,这些基团均与酞菁蓝B的结构相对应。通过吸收频率与化合物基团振动的关系,对比文献推定结构,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2.2.2 酞菁蓝B的紫外吸收光谱表征

用UV-2550PC测得的酞菁蓝B的紫外光谱吸光度数据,输入Origin软件绘制紫外光谱图,见图 3

图3

图3   酞菁蓝B的紫外光谱图


图 3中,波长215、310、442、71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310 nm处的最大吸收峰为苯环的吸收特性;442 nm处的最大吸收峰为C=N的吸收特性。这些基团均与酞菁蓝B的结构相对应。

2.3 酞菁蓝B的光稳定性能试验

采用波长为442 nm做光稳定性试验, 试验时间5月15日–5月30日,温度17–26 ℃,选取晴天光照测试。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试验得出的吸光度及降解率随天数变化见表 3,将表 3数据进行归纳作图,得到图 4

表3   光稳定性测试

天数/d日光室内光黑暗
C/(× 10−3 mol·L−1)ν/(× 10−5 mol·L−1·h−1)C/(× 10−3 mol·L−1)ν/(× 10−5 mol·L−1·h−1)C/(× 10−3 mol·L−1)ν/(× 10−5 mol·L−1·h−1)
起始0.9050.9050.905
10.860187.500.90020.800.9044.17
20.825145.800.89520.800.9034.17
30.795125.000.89020.800.9024.17
40.77871.000.88520.800.9014.17
50.76841.400.88020.800.9004.17
60.75841.600.87520.800.8994.17
70.75033.300.87116.600.8984.17
80.74425.000.86812.500.8974.17
90.73729.700.8668.330.8964.17
100.72933.300.8648.330.8954.17
110.72229.100.8628.330.8944.17
120.71529.100.8608.330.8934.17
降解率20.99%4.97%1.3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4

图4   不同光照条件下降解速度率随天数变化曲线


表 3可知道,日光照射条件下降解率20.99%,室内光4.97%,黑暗状态下降解很少。日光条件下前5 d降解较大,第5 d后降解趋于稳定。

图 4可见,在日光下降解率最高,室内光其次,黑暗条件下最低。这说明颜料在室内光和黑暗条件下基本不降解。并且放置的天数越长,降解率越大。

2.4 酞菁蓝B的教学单元与教学设计

酞菁蓝B的合成包含实验装置组合、合成、纯化、显微成像、红外表征、紫外表征、光稳定性试验等单元,各单元的学时数分配、主要内容与环节、培养技能等见表 4

表4   酞菁蓝B合成实验主要单元一览

编号实验单元选择/学时主要内容与环节培养技能与思维提升
1装置必做/0搅拌、滴加、回流、温度计有机合成基本操作
2酞菁蓝B合成必做/4温度控制、滴加、终点判断氨解、取代、络合、缩合反应机理
3纯化必做/1重结晶提纯减压蒸馏、洗涤、减压过滤
4观察与成像选做/1显微镜使用与成像生物显微镜的使用与成像
5红外表征选做/2KBr压片、参数设置、图谱解析红外数据,Origin绘图,文献比对
6紫外表征选做/2仪器使用、参数设置、图谱解析紫外数据,Origin绘图,比对
7光稳定性试验选做/2紫外光谱使用、降解率分析数据分析与处理,认知光降解能力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合成原料经过氨解、取代、络合、缩合反应,通过搅拌、滴加、回流、减压蒸馏、减压过滤等实验环节,得到的产品为纯蓝粉末。由于不同专业对化学的课程要求不同,在必做1–3单元合成酞箐蓝B后,选做4–7单元,形成具有探究性的6–12学时的综合实验,为达到综合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要求实验前写好预习报告,做到对整个实验有充分了解,数据处理与文献比对在课外进行。学生通过合成实验,掌握氨化、取代、缩合、络合反应原理;通过镜像显微镜成像、红外光谱测定分子官能团结构、紫外光谱法测定紫外光谱图,提高仪器操作技能;通过光稳定性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提升科学分析能力。

3 结果与教学讨论

利用钼酸铵为催化剂、三氯化苯为溶媒,以邻苯二甲酸酐、尿素、氯化亚铜为原料经氨解反应、取代反应、络合反应、缩合反应生成酞菁蓝B;并通过镜像显微镜成像、红外光谱测定分子官能团结构、紫外光谱法测定紫外光谱图以及光稳定性试验。教学上融合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中去探究实验条件与操作。在具体教学指导上,要求红外光谱KBr片制作均匀、要求掌握紫外光谱最大吸收峰的意义、要求将数据转化为图形;通过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思维能力。结果表明:设计的酞菁蓝B的综合实验,能够获得预期的产物,通过该实验使得学生掌握氨解、取代、缩合、络合反应等化学理论知识,并将学生前期学习过的仪器分析知识融合到实验过程;以培养学生对现代仪器操作与分析能力。

为使得该综合实验形成单元特征的知识链和操作单元链,通过必做部分与选做部分的结合,形成不同学时的综合实验,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根据学时可组合6–12学时的综合创新实验,用于实验教学,具有较高的实验教学意义。通过4年的教学实践,我校学生在必做的单元基础上,与专业特色相结合,高分子专业选做显微观察与成像和红外光谱、环境工程专业选做紫外表征与光稳定性试验、应用化学专业选做了所有的4个单元。通过红外、紫外表征,绘图,培养学生运用已经有的文献,比对化合物的官能团结构,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方法,该综合实验,能够将不同化学分支学科的单元操作汇集为知识链,将不同类型反应融汇贯通,达到实验技能的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意识的启发。经实践验证,该综合实验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可为应用化学综合实验的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曹江平; 邸宏伟; 赵文霞; 张萍; 郭敏慧; 丁炜; 屈娟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 39 (1), 191.

DOI:10.3969/j.issn.1006-7167.2020.01.039      [本文引用: 1]

吕秋丰; 谢琼琳; 曹静. 大学化学, 2017, 32 (3), 49.

URL    

王志鹏. 大学化学, 2016, 31 (4), 83.

URL    

孙桂春; 杜锋. 大学化学, 2007, 22 (5), 25.

URL     [本文引用: 1]

庄莆; 赵一星; 陈国荣. 染料工业, 1987, 12 (9), 11.

URL     [本文引用: 2]

沈永嘉. 酞菁的合成与应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l999.

宋海平; 刘熙雄. 现代涂料与涂装, 1997, (3), 28.

URL     [本文引用: 1]

强亮生; 王慎敏; 徐崇泉. 精细化工综合实验,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184- 185.

[本文引用: 3]

郭明; 胡润淮; 吴荣晖; 周建钟. 实用仪器分析教程,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20- 85.

[本文引用: 2]

李博; 鲍超; 施柏煊; 川上友则; 平松光夫.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2, (4), 257.

URL     [本文引用: 1]

周建钟; 郭建忠; 吴慧英.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 (2), 161.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