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树永, 朱亚先, 霍冀川, 宋丽娟, 徐华龙, 郑兰荪. 高校化学类专业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建议[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6-10. |
[2] |
霍冀川, 张树永, 朱亚先, 李攻科, 杨屹, 李梦龙, 王玉枝, 郑兰荪. 基于化学的“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建设建议[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1-16. |
[3] |
徐华龙, 朱亚先, 张树永, 郑兰荪. 从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浅谈“能源化学”新工科改造[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28-32. |
[4] |
张树永, 朱亚先, 郑兰荪. “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方案研究”课题概要[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2-5. |
[5] |
朱亚先, 徐华龙, 张树永, 郑南峰, 郑兰荪. “能源化学”本科专业建设建议[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23-27. |
[6] |
丁玉强, 朱亚先, 宋丽娟, 刘卫, 刘小珍, 霍冀川, 薛怀国, 郭荣, 廖青, 倪哲明, 周立亚, 陆靖. 新工科项目“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的实施[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33-39. |
[7] |
陶占良, 程方益, 陈军. 理科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南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探索为例[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40-44. |
[8] |
宋丽娟, 张树永, 王吉林, 郑兰荪, 朱亚先. 基于化学的新工科专业——“智慧分子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及建议[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7-22. |
[9] |
姜新东, 肖林久, 李志义, 于三三, 耿秀娟, 封禄田, 陈永杰, 关瑾, 张东享, 阎峰, 姚慧, 李文泽.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104-108. |
[10] |
董玉明, 丁玉强, 东为富, 杨成, 刘雪锋, 樊晔, 王靖, 潘庆伟. 面向化妆品产业升级的江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思考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71-76. |
[11] |
曹秋娥, 刘世熙, 陆冬梅.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以云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99-103. |
[12] |
钱建华, 宋丽娟, 王吉林. 新工科视阈下石油化工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77-81. |
[13] |
王成云, 张文清, 朱为宏. 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精细化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65-70. |
[14] |
王修中, 徐鲁斌, 龚良玉.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92-98. |
[15] |
赵启文, 成春春. 用新工科理念做强做优盐湖化工特色专业[J]. 大学化学, 2020, 35(10): 5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