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18卷,第3期出版日期 2003-05-15
-
纪念专题
-
- 张青莲先生对《大学化学》的关心和支持
- 编者
1985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成立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张青莲教授为中心的首届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心成立伊始,即与中国化学会合作创办了《大学化学》杂志。10多年来,《大学化学》已成为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界广大师生更新知识的挚友和交流经验的园地,这其中也包含着张先生倾注的大量心血。从创刊开始,张先生一直对《大学化学》编辑部的工作非常支持,不论是栏目设置还是选稿原则,他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从1986年创刊至2002年的17年间,《大学化学》发表了约2000篇文章,每期的英文目录都由张先生亲自过目,逐字推敲修改审定。
-
2003, 18 (3): 1-1.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3.03.001
-
- 我国高校化学专业大一化学教材的变迁与《无机化学丛书》的编撰出版——庆贺张青莲院士95华诞
- 申泮文
- 张青莲老师在抗日战争期间自德国留学归来,由上海转赴昆明,到国立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就任化学系教授职务。1939年秋季开学,我正在读大学四年级,青莲师开设了高年级选修课高等无机化学,我选习了这门课,与青莲师结识。没想到这份师生谊,却成了后来跨世纪的合作缘分。新中国建国后,我追随青莲师参与祖国无机化学学科的建设事业,长期得沐春风,合作无间,师生情谊逾益笃厚,个人学业受益非浅。建国初期,无机化学是我国的薄弱学科,整个高校化学教学也处于衰微状况,连自主编撰的中文教科书都没有。
-
2003, 18 (3): 2-6.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3.03.002
-
今日化学
-
- 张青莲先生的原子量新值测定
- 赵匡华, 倪葆龄
- 1 九旬豪情再创辉煌2000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向全国高中生介绍了我国两位杰出化学家以及他们建树的足以使国人自豪的科学成就。其中之一是我国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青莲先生。展示的业绩是张青莲先生于90高龄之际在原子量新值测定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张青莲先生主持了一个科研小组,实施了测定10项原子量新值的长期计划。现在这项在张先生82岁高龄时正式启动的研究课题经过历时12年的研究已经胜利完成。
-
2003, 18 (3): 7-12.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3.03.003
-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
- 理科化学专业化工基础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实践
- 黄驰, 周新花, 席美云
- 化工基础实验在理科化学专业的工程技术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对象多是化工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设计的变量较多,要完成实验所需的工作量较大;而且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也比较特殊,除了采用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等试验设计方法来减少实验次数外,有时还需要采用数学模型法或量纲分析法等工程研究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简化。所以,化工基础实验与基础化学实验有所不同,它属于工程实验。
-
2003, 18 (3): 28-30.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3.03.006
-
-
动态与信息
-
- 火山喷射是极地臭氧的噩耗
- 宋琦
- 一次大的火山喷射可以使得极地上空的臭氧层产生一个“空洞”,就像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在极地都会出现的臭氧空洞那样的规模。极地的冬天是那样的冷,足以使得极地平流层的云层可以促使氯变成活性物种,导致臭氧层受到破坏。极地的条件是变化莫测的,只有在最冷的冬天才能对臭氧层造成明显的破坏。但是一次火山喷射可以把硫化物直接喷入平流层,在那里形成硫酸气溶胶,增强了极地平流层云对臭氧的破坏作用。根据NASA的Ame研究中心的模拟计算结果,研究者认为,火山气溶胶在较高的温度下破坏臭氧层的能力超过极地平流层云,因而它将使得臭氧层破坏的区域扩大到人口密集的地区。
-
2003, 18 (3): 33-33.
-
今日化学
-
- 应用化学专业考试及考核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 王宏, 聂进, 艾一梅, 马利芬
- 考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督促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教学环节。应用化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理科专业,强调学生应既有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工程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既有理科特点的深层次基础课程,又有大量锻炼实践能力的实验课程(包括工程实验)。因此,针对应用化学专业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2003, 18 (3): 34-36.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3.03.008
-
知识介绍
-
-
计算机与化学
-
-
化学实验
-
-
-
师生笔谈
-
-
-
自学之友
-
-
-
书评
-
-
动态与信息
-
- 糖芯片
- 宋琦
- 首先是基因阵列,其次是蛋白质阵列,现在又有了糖芯片。美国Columbia大学基因中心最近开发了一种糖基微阵列,可以用来研究糖媒介的分子识别和抗感染响应。阵列是通过把糖抗原体转移到覆盖在玻璃表面的硝化纤维上来生成的,原来用于制造DNA斑点的自动化设备也可以完成这个工作。分子量范围较广的多糖可以直接固定化而不需要用其他的化学方法。但是其效率与分子量有关,分子越大效果越好。固定化后,多糖的抗原性质保持不变。
-
2003, 18 (3): 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