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20卷,第6期出版日期 2005-11-15
-
创刊20周年纪念专刊
-
- 编者的话
- 《大学化学》编辑部
- 在《大学化学》创刊20周年之际,谨在此向广大作者、审者和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20年来,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大学化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经编委会商议,将本期作为《大学化学》创刊20周年纪念专刊。内容包括:老一辈化学教育家及有关领导的题词,对化学教育改革及大学化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化学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草案)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草案),方肇伦院士关于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报告等等。化学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是几届高等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艰苦工作制定出来的。前者对于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
2005, 20 (6): 0.
-
- 继往开来 加强教学研究
- 段连运, 华彤文
-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化学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广大教师和各级领导都深深感到:化学学科迅猛发展,知识量激增,传统的化学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都需要研究、改革、更新和现代化。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成立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挂靠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行政上委托北京大学领导和管理,聘请18所大学23位教师组成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并聘请5位化学教育界老专家为顾问。“中心”既是我国高等学校化学类各专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性机构,又是国家教委化学教育方面的一个咨询机构。
-
2005, 20 (6): 5-10.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5.06.002
-
- 中国大学化学教育改革25年回顾
- 姚天扬
- 1中国大学化学教育历史1.1萌芽时期(1865~1910年)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形成了许多成功的化学工艺,如陶瓷、酿造、炼丹、医药、火药、造纸、纺织等,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成功的化学工艺并没有上升为理论而形成化学学科。化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17世纪的西欧,其标志为1661年波义耳对“元素”提出了科学定义,继而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60年康尼查罗提出原子分子论,1870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至19世纪中,化学已发展成一门具有坚实理论的基础学科,化学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
2005, 20 (6): 11-18.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5.06.003
-
- 化学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草案)
- 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 1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1661年,波义耳在其著名论文《怀疑派的化学家》中提出“元素”的概念,从而把化学确定为一门学科。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1860年康尼查罗提出了原子-分子论,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到1870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奠定了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相继建立,这种分工大大推动了化学研究的深化。进入20世纪后,量子力学的诞生,近邻学科特别是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的实验技术及精密仪器的发明和计算机的出现,使化学学科得到迅猛的发展。
-
2005, 20 (6): 19-29.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5.06.004
-
-
-
- 相对论效应在结构化学中的作用
- 周公度
- 相对论发表已100周年,但是相对论效应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却是在近20年来才被人们所了解。这是由于这些年计算化学蓬勃地发展,揭示出来许多有关化学中电子的、结构的和化学键的新信息;另外,无机化学,特别是含有重元素的无机化学的发展,也揭示出许多新的规律和实验测定出来的数据。这些只能在考虑到相对论效应后,才能合理地、完整地加以解释和描述[1~5]。有关相对论效应在量子化学和光谱性质中作用的进展。可参看有关文献[6~9]。本文主要介绍相对论效应在结构化学中的作用,并以此纪念相对论发表100周年。
-
2005, 20 (6): 50-59.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5.06.007
-
-
-
- 我与《大学化学》
- 任仁
- 我从1978年起在北京工业大学讲授大一化学课程,曾经热切盼望有一份大学化学教育的刊物。1986年,我非常高兴地见到《大学化学》创刊,编辑部就设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我专门到北京工业大学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请他们订阅了这份杂志。1986年,《大学化学》第1卷第3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在基础化学课中如何讲述转化率定义》,这是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此,我就和《大学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在熟悉的北京大学老化学楼召开的《大学化学》办刊人员和作者、读者座谈会上,我见到为这本杂志辛勤工作的老师们,其中不少是教过我的老师或学长,感到十分亲切。
-
2005, 20 (6): 61-61.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5.06.010
-
- 《大学化学》读后感
- 廖一平
- 我最早接触《大学化学》是在很多年前,利用业余时间为《大学化学》编辑部校对稿件清样。那时给我的感觉是:每校对一篇稿件都能或多或少地了解和学到一些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我还想到,如果能重新开始的话,我一定会知道应该怎样学好化学。1994年,我开始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原子光谱分析专业课,1996年又涉足定量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大学化学》吸引我目光的不再只是“今日化学”、“知识介绍”、“化学史”等栏目,我的视线又落在了“教学研究与改革”、“化学实验”、“国外化学教育”等专栏。
-
2005, 20 (6): 61-61.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5.06.011
-
- 《大学化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 张友楚, 徐景华
- 《大学化学》创刊20周年了,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深感《大学化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学校属于教学型地方性本科院校。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平时花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大学化学》中的许多信息,特别是兄弟院校的教学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帮助我们在教学研究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化学》及时向我们介绍当今化学的发展动态,拓宽我们的视野。这些广博、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内容,当之无愧地成为丰富我们教学内容的最佳参考资料。
-
2005, 20 (6): 62-62.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5.06.012
-
- 感谢与建议
- 陈景祖
- 我是一名大一化学教师,20年来一直是《大学化学》的忠实读者,1999年退休至今仍未间断订阅。我喜欢阅读“今日化学”、“知识介绍”、“师生笔谈”、“自学之友”栏目中的一些文章;有时还将一些好文章介绍给学生,可以说收获颇丰。它帮助我及时得到一些新的理论和知识,如一年一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主要工作,C60的发现及其结构的探讨、氟的新化学制备方法、纳米化学概况等。刊物中有不少研讨化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文章,如热力学标准态、平衡常数、缓冲体系、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Hund规则、周期表中相对论效应、相对原子量等方面的文章,都使我有所收益。《大学化学》的读者主要是基础课教师和大学生。
-
2005, 20 (6): 62-62.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5.06.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