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核药物领域发展的主要成就,并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核药物探针[18F]FDG作了重点介绍。[18F]FDG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历经半个世纪终于成功应用于临床,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除此以外,本文也介绍了多肽类及蛋白类核药物的最新进展。在梳理核药物发展脉络的同时,本文也借此机会向读者介绍了几位为核药物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并作为晚辈向其致以崇高的敬意。最终,笔者希望向读者阐明核药物研究立足基础研究、面向临床问题的学科特色,也希望读者能通过对经典核药物发展脉络的了解,对自身的科学研究有所启发。
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了SPOC混合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考核评价中,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模式的"三个转变":(1)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2)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课外结合为主的转变;(3)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为主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突出地解决了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模式面临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参与度少的问题。
针对不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设计体现具有我校学科特色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以科研的状态进入到实验中,鼓励学生独立设计方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改进考核机制,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总结实验,体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对实际应用和科研工作的指导作用。通过以上实践,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培养目标,充分发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一流创新性研究型专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培养高校本科生实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课程按部就班的"验证模式"亟待转变。如何改进和发展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师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改变实验条件,辩证看待实验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观察、了解实验的本质和核心。这种兼看则明的"辨证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我们将该种模式应用到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其铁(Ⅲ)的限量分析实验中。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可观察到三种不同颜色、光泽度、尺寸的晶体,这些实验结果的差异反过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验条件与结果的深入讨论。实验课堂效果评价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其辩证性的实验思维,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种模式也可以适当地扩展到其他实验教学实践中。
介绍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的概念、缘由和价值。以简明有机化学为例,阐述了一门CAP课程具体的建设过程与运行情况。CAP课程改善了高中和大学部分课程的衔接,CAP制度的建设与有效实施有助于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多角度的学习能力考评便于新高考模式下辅助高校进行人才选拔。CAP课程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还存在CAP课程成绩的权威性、成绩和学分互认困难、高中师资不足、学生学业负担增加等问题。教育部门进行顶层设计,由专业领域具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来提供课程运行管理、考试评价服务和师资培训服务是可行做法。
以正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为教学案例,对有机化学实验短视频辅助实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该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基础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对实验课不够重视以及实验课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等问题,本文以[Co(NH3)6]Cl3的制备为教学案例,通过预设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实验内容的目的。通过新旧教学法的对比,提出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以"问题设置法"进行本科生科学思维培养的改革方案。
仪器分析实验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完成。我们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实验过程中尝试运用同伴教育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伴教育主要体现为同伴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及相互督促四个方面。同伴教育部分减轻了教师的带教负荷,促进同伴之间相互交流,使实验中小组各成员的凝聚力增强,从整体上提升了实验效果。教师在组织实验时适度采取同伴教育方法,有助于仪器分析实验的深入开展。
以原子序数为序,列表介绍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名称由来,包括超重元素至118号。
翻译后修饰一直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近年来多种新型天然蛋白质中翻译后修饰被发现广泛存在于蛋白质组中。细胞生物学证明这些翻译后修饰对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转录功能有关,但是其中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处于未知状态。为了后续的进一步研究,人们需要发展制备方法以求获取足量具有特定翻译后修饰的蛋白质。本文将讨论利用生物正交反应的手段制备含有这些新型赖氨酸翻译后修饰的蛋白的探索,期对教学与科研有助。
报道了新型实验教学仪器——"毛细管电泳富集仪"的研制及实验教学开发应用。对该仪器的工作原理、仪器性能、工作参数以及实际富集效果和教学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讨论,对于影响样品富集效果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的实际富集因子可达560倍。采用研制的毛细管电泳富集仪对原有实验进行深度开发,深化和丰富了仪器分析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
改进了教学实验中常用的磺基水杨酸铜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提出一种使用六亚甲基四胺-硝酸缓冲溶液控制体系pH的方法,预先配制磺基水杨酸的二钠盐溶液,省去强酸强碱反复调节溶液pH的过程,简化了实验操作。在pH 5.60时测得磺基水杨酸铜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3.6×103,并推出其稳定常数为KCuL=3.6×109,与文献值KCuL=3.3×109基本一致。
结合笔者所组建的药学院原料药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两个方向的中试实验室建设实例,从硬件建设、设计布局以及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相关经验,强调实验大楼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避免相关设计硬伤;并从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运行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应用相平衡常数讨论了范特霍夫方程在简化一些两相平衡热力学公式推导时的应用。
目前,基于物化教材上对"恒温过程"和"热"的定义,初学者在理解恒温过程的热量传递时往往会产生很大困惑。对概念的孤立和片面理解是造成该结果的根本原因。本文借助数学上的极限思想,以理想气体的恒温可逆膨胀过程为例,对该过程的能量传递做出详细剖析,以消除物理化学初学者在入门期的学习障碍。
针对复杂酸碱体系的滴定问题和氯化铅溶度积常数测定两个典型基础化学实验进行了虚拟实验设计与建设。借助于软件平台创建的虚拟实验交互系统涵盖了大量的基本理论、实验仪器与设备等信息,提供了各种反应条件下的组合实验、实验数据的计算结果与检验等,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简单Hückel分子轨道理论是结构化学课程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用于计算π电子成平面分布的离域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轨道能量。本文把该理论推广到H4非离域体系,定性地计算H4非离域体系的轨道能量,帮助学生理解Walsh规则应用举例中难以理解的H4构型为直线型,但H4+为四面体构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