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Investigation and Thoughts about 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for Students Majored in Pharmaceutics
通讯作者:
基金资助: |
|
Fund supported: |
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为了确保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本课程组对西安交通大学药学和制药专业8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课程组认为: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应从教师、学生和课程3个方面统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变化,才能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To ensu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 majored in phamaceutic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te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for guiding students to active learning should adjust all the three factors: teacher, student and course.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丽娟, 靳菊情.
WANG Li-Juan, JIN Ju-Qing.
有机化学是药学、制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对其今后就业及考研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该门课程的特点是:物质种类多、基本理论多、基本反应多,其相关反应机理复杂且学科发展迅速。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不陈旧,任课教师需在讲授基本大纲知识点的同时,引入相关知识发展前沿。这种需要,对于我校药学和制药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来说,也相当迫切。不仅如此,该门课程以每周6学时被集中安排在一学期内完成。所以,如何选择和把握教学内容,确保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的融合;如何解决课程内容多、学时少、进度快的矛盾;如何给学生“授之予渔”,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问题就成为任课教师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而相关的教学改革也就显得极为迫切。
所以,面对新的课程教学形势,为了科学而合理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设计,保证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我们课程组决定设计有机化学课程调查问卷,进行实际调查,再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研究现状、找出问题,为今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改革措施提供依据。
1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1.1.1 调查对象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及制药专业2012级和2013级(大二和大三)本科学生,共计85人。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方式,共发出问卷85份,收回82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无效问卷6份,有效回收率为89.4%。
1.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从课程、教师及学生3个角度进行讨论设置,具体包括课程认知、化学知识背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
1.2 研究方法
课程组通过研究和讨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为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客观性,所有问卷均在该课程考核结束后发出,并由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填写。调查问卷的所有统计数据均使用Excel 2007进行录入并处理,数理统计结果均用百分数(选择人数/总人数×100%)表示,并用柱状图进行分析对比,所得研究结果科学合理、清晰直观。
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为保证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必须了解和掌握实际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想法,所以课程组从课程认知、化学知识背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6个方面进行调查。
2.1 有机化学课程认知
按照我校培养计划,有机化学课程通常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课,此时,学生刚进入大学一年,还没有过多涉及专业学习,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对课程的认知度不高,重视度不够,往往在课程结课后,又因为后续学习的需要,重新补学,导致基础不牢固。所以课程组设置了以下两个选项,以期来了解现在的实际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1)你喜欢有机化学课程吗?
(2)你大学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吗?那你知道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制药类专业研究生必考课程吗?
在所调查的76份有效问卷中,56.6%的学生喜欢该门课程,78.9%的学生都会选择考研,且97.4%的学生都知道该门课程是考研必考课程。但图1数据也同时显示,7.9%的学生并不喜欢有机化学,21.1%的学生不会选择考研,且仍有2.6%的学生不知有机化学是考研必考课程。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还需任课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激发和引导。
2.2 学生化学知识背景的调查
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涵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多,且其涉及的反应多而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抓不住重点,茫然无措。但实际上有机化学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内容主要分为化学结构、化学性质及反应机理。而其中,化学结构是核心,掌握了化学结构的特点,学会用结构理论来分析化学结构的特点,即可理解化合物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质,为什么会发生此类反应及反应是如何发生的。所以说,一个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和前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了该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为此,课程组设置并调查了以下问题(图2):
图2
(1)进入大学前,你学过有机化学吗?
(2)进入大学前,你参加过相关化学竞赛吗?
(3)在学习有机化学前,你前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图2关于(2)中的数据显示:78.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相关化学竞赛,而21.1%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曾经参加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化学竞赛,虽然这一比例不是很高,但也说明,本校该专业学生的化学学习潜力还是很大的。所以面对这些化学知识背景不同、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势必要求有机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相关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和补充,同时也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2.3 学生的学习方式调查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1)在课前,你会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吗?
(2)在课前,你会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吗?
(3)下课后,你会复习、消化课程内容吗?
(4)课后作业,你会独立完成吗?
(5)你认为课后作业的量最好是?
(6)你会自己找题做吗?
(7)在上课中,你喜欢老师提问吗?
(8)课后,你学习时,只看课本吗?
(9)课后,你学习时,会看老师推荐的其他学习书吗?
(10)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应付?
(11)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掌握了有机化学课程知识吗?若掌握得不好,原因是什么(可多项选择)?
调查结果如图3-图7所示:在所调查的76份有效问卷中,52.6%的学生对于该门课的学习是被动应付(图6),而同时,图3-图5的调查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结果。因为71.1%的学生不会课前预习,60.5%的学生课后不会自己找题做;52.6%学生学习时,只看课本;而高达80.3%的学生不会看教师推荐的其他学习书。另外,图5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42.1%的学生不喜欢教师课堂提问。也正因为如此,图7的调查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其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好或较好掌握了该门课知识的学生没有超过20%(13.2%+5.3%),而其中60.5%的学生没有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都认为是自己原因造成的。由此可见,现行的课堂教学还没有很好地调动和引导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所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让“教学”活动真正从教师的“单纯教”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的状态,还需任课教师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改变他们现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2.4 教师的作用调查
图8
(1)你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2)你认为任课老师什么素质最重要?(可多项选择)
问题(1)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习,答疑解惑。这一结果说明了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方法、思路的传授以及重点、难点的答疑,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满堂灌”的讲授。
另外,图8的结果说明了现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所调查的76份有效问卷中,89.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
2.5 教学内容的调查
在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也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任课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教学内容,使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不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而且还能融入相关研究发展前沿。但若任课教师仅单方面来决定教学内容,而不考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实际学习需求,就很难真正与学生“共鸣”,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课程组针对学生,调查了他们对实际教学内容的需求(图9):
图9
(1)在上课中,你最想听到的内容是什么?(可多项选择)
图9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76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9.7%的学生选择了A(课本所有知识),而B(基础知识)、C(学科前沿知识)、D(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E(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知识)等选项均超过了50%,尤其是选项E(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知识)达到了78.9%。由此可见,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就必须做到:其教学内容决不能仅仅以课本为主,而要将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相融合。
2.6 教学方式的调查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有机化学课程来说,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极其重要。因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多、反应机理复杂、抽象且难于理解。若单纯依靠一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教学效果。但任课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度。所以为了帮助任课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课程组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以下问题(图10):
图10
(1)在上课过程中,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可多项选择)
图10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76份有效问卷中,53.9%的学生选择了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最好是多媒体、板书、自主讲解等多种方式的结合。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但节奏太快,不利于重点、难点的理解;板书教学虽然节奏慢,但可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由此可见,任课教师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时,不仅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3 建议与对策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的结果,我们发现: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应从教师、学生和课程3个方面统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区别,尽可能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才可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所以,“怎样才能使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实际上就成为了“教师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经过讨论,课程组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3.1 教师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有机化学涉及的内容特点是: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结构抽象、发展迅速。要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显然仅靠任课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是很难达到的。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应是启发引导和答疑解惑。任课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要做到:有所讲,有所不讲,并确保所选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及实用性,使其符合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及期待,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外,课堂教学还应具有答疑解惑的功能,任课教师必须针对课程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加快理解并掌握知识点,防止学生产生挫折感而畏难抱怨,以致丧失学习热情和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课程组认为具体选择教学内容时,可参考以下建议:
(1)突出重点与难点,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重点讲解基本价键结构理论、酸碱理论、电子效应、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的构型和构象等基本知识点和难点。
(2)引入案例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结合专业实际,从药物的发现、分离、合成及其稳定性等实例入手,也可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介绍所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3)融入科技前沿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如将手性合成、手性催化及绿色合成等前沿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随学科发展得到不断更新。
3.2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还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任课教师在注重精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教学方式的“设计”来引导和帮助学生,促使其发挥潜能,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根据调查的结果,课程组讨论后一致认为:任课教师对教学方式设计时,决不能把着眼点仅仅停留在“课堂”设计,而应涵盖“课外”设计,要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引导和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建议:
(1)使用课程网站的教学方式,引导课外学习。任课教师可利用课程网站的功能和作用,将相关问题及课外阅读资料放在网站中,让学生课外学习及完成。这样不仅可拓宽其知识面,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也可引导和加强其主动学习。
(2)布置研究题目的教学方式,引导课外学习。任课教师可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科技前沿的相关研究题目,或者是诺贝尔奖、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的突出贡献及其研究经历等题目,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汇总并上交报告。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可提高其自主探索研究的能力,还可从科学家的事迹中,获得正面榜样的示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3)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引导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板书及学生自己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当针对复杂结构及相关实例讲解时,尽可能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方式;而当讲解一些复杂机理及反应难点时,可选择节奏较慢的板书方式;但若某些章节知识点不是太难时,可选择学生自己授课的方式。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也可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3.3 教师需调整考核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般学校评价学生时,往往都依据课程成绩。课程成绩的高低往往被用来作为评价学生最终学习效果好坏的一项指标。所以如何在课程考核评价中拿到高分也就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考核评价的方式显然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教师可通过考核方式的调整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辅(二者之和往往都不会超过3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出勤率和作业为主。显然,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后就忘的现象,并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真正掌握。所以课程组经过讨论认为:课程成绩考核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课外预习、在线学习、课堂参与、讨论及课后作业、小论文等都记入平时成绩中,并加大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这种考核方式可加强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和自我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本次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教学改革中,任课教师需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的不同定位:教师为学习的主导,而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措施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其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符合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