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科院校农药学研究生的工程化教育培养模式——以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专业为例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Pattern of Graduates of "Pesticide Science" in Engineering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Pesticide Science" i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通讯作者:
基金资助: |
|
Fund supported: |
2014年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 |
立足工科院校农药学专业的培养特质,贯彻"工程化教育"的逻辑思路,通过"一点三面""五位一体"的培养机理,建构起以凸显农药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并重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为工科院校真正建立起与新时期国家农业发展相适应、与建成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农药学学科奠定基础。
关键词: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sticide science"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his study tries to construct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attern of graduates which can both reflect the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pesticide science". This pattern adopts principles of "one core, three orientations" and "five-in-one",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major of "pesticide science"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accordance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class college in China.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刘幸海, 翁建全, 谭成侠.
LIU Xing-Hai, WENG Jian-Quan, TAN Cheng-Xia.
农业作为三大产业的基础,其发展和优化不仅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而且是其他产业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农药创新已基本从防制为主到仿中有创、仿创结合走向创制为主乃至自主创新的局面[1],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以及产业升级的需要。农药学研究通过指导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监管,更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浙江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首批省属重点大学、国家“2011计划”首批14所牵头高校、首批“卓越计划”入选高校。在“双一流”背景下,浙江工业大学紧跟时代步伐,着力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而农药学专业在浙江工业大学是唯一的农学专业,且隶属于化学工程学院。在浙江省重点高校争创中国一流大学的驱动下,本文将以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工科院系农药学研究生的工程化教育培养机制,力图为本学科在全国同类竞争中找寻突围的成功路径,培养出一大批既能从事基础研究,又与工程实践、农业生产服务指导相结合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农药学研究生。
1 工科院校农药学研究生的培养特质
1.1 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977年,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农药化工本科专业,并于1997年,与浙江省化工研究院联合申报并被批准建立农药学硕士点。1998年,农药学科被列为浙江工业大学重点学科,2010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工业大学作为中国国内首家在工科院校设立农药化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农药学学位点单位,为省内外农药企业累计输送了1000余名本科生和200余名研究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科得到了迅猛发展,自研究生招生以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科研素质情况总体良好。尤其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态势下,浙江工业大学的农药学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
1.2 工科院校农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在教育部学位网备案的农药学专业80%以上分布在农林类高等院校。而浙江工业大学是中国国内首家设立农药化工专业的工科院校,其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广泛性,高校研究生培养更强调专业化的培养机制和系统化的培养效果。除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农林类高等院校要求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农药学专业知识,而工科院校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农药化学化工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其次,培养理念有所差异。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农林类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大多以学术型人才为主,注重科研能力的突出。而工科院校则始终围绕“工程化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思想和“工程化”能力[2],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在强调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卓越科研能力训练的同时,以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应用训练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水平为核心。
最后,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农林类高等院校的农药学专业强调“农”的特性,侧重于农药自身结构及其应用性研究,如农药生物学、农药作用机理和农药毒理学等,而工科院校则主要致力于农药制造的集成技术,如化工厂如何生产农药的化工过程,只是恰巧生产的产品是“农药”。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农药方面,尤其是在从创制开始到工业化生产以及制剂的研究,是对大部分农业院校侧重于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及农药毒理学、农药科学使用发展的农药学研究生培养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农药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多样化需求。
2 工科院校农药学研究生的“工程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
199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模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2009年,刘献君和吴洪富[3]综合国内学者意见,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既要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又要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技巧或实践经验的堆砌。目前,国内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4]。
2.2 工科院校农药学研究生的“工程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自2014年以来,农药学科作为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开始进行应用型人才“工程化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文章尝试在厘清工科院校农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特质的基础上,通过“一点三面”“五位一体”的工作机理,来解析工科院校农药学专业研究生独特的“工程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由图1可见,“一点三面”指的是“一个核心”和“三个面向”。“一个核心”是指在工科院校农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要始终秉持应用型“工程化”教育的理念,将培养目标牢牢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服务于农药制造企业、推动中国的农药研发的高级工程应用性人才。“三个面向”主要是将工科院校农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选定为起始,以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为着力,并以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为后盾。
图1
在“工程化教育”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在“三个面向”系统的粘性下,“五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充分体现出工科院校农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集“结构”与“过程”于一体的有机体,是“静态的样式”与“动态的机制”相结合的统一体。该模式不是导师队伍双联动、课程体系重建构、科研经费讲实效、多元激励促引领、论文质量严把关等要素呆板结合的组织样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展现其运行过程的结构。其中,导师队伍双联动是根本,课程体系重建构是关键,科研经费讲实效是重点,多元激励促引领是动力,论文质量严把关是保障。
3 工科院校农药学研究生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3.1 导师队伍双联动是“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
作为教学和科研任务践行的基本细胞,导师是人类灵魂的首席工程师,更是教学的引路人和科研的守门人。按照教学与科研协同的迫切性要求,研究生导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并重。一个优秀的工科院校农药学研究生导师,不仅需要专业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理论功底深厚,还要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积极活跃的学术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要有敢于探究学科前沿的魄力,进而在农药化学化工等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农药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团队采用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复合导师制。其中,校内导师以不同研究方向为单位组建若干组导师团队,老中青结合,除具备学校基本要求外,90%以上具有工程化背景或企业经历,注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与基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导师,则聘请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农药化学化工领域内的企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水平。据统计,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进出口贸易、农药登记、农药环境影响评估、农药残留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可见,复合导师制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农药学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既可以及时了解最前沿的科学动态与市场讯息,从现有实际应用课题中发掘具有基础研究价值的新课题,又可以利用产学研的连续化来培养学生的超强工程化能力,适应现代农药工业的发展需求。
此外,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科特别注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进行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积极性与主动性,集中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从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倾向外,还积极对接农药化学化工领域,引入优秀的职业生涯人物,帮助其做出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与选择。
3.2 课程体系重构建是“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为拓宽农药学研究生的知识面,发挥“复合型、宽路径”的培养优势,优化并重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成为工科院校农药学研究生工程化能力培养的不二之选。
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首先,农药学硕士点在现有学位课授课内容中,除开设高等有机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毒理学、农药制剂学等传统专业课程外,还增设了农药学研究进展和杂环化学等双语课程,以体现对本领域最新发展动向与时俱进的关注和国际化接轨思维。其次,农药学硕士点除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毕业后的发展趋向,制定供学生选择的多个课程模块,并由不同导师团队来担任不同模块的教学任务外,还建议农药学研究生积极选修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环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开设的相关课程,以更适合自我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展对农药化学化工领域的全链条、全局式认识,为将来从事多学科交叉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农药学硕士点协同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融互促效应,要求农药学研究生“研中学”“做中学”,强化工程实践经历。一般来说,农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期为三年,而三年中至少有一年在企业实践。这种长时间增加独立实践环节的措施,不仅有助于农药学研究生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化理论的深度认知以及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的系统把握,而且也有助于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企业实际的职场环境帮助其选定合适的课题或方向,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工程科研训练,以培养“上手快、适应性强、市场化”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企业导师可要求学生定期提交进展报告,并及时考核、反馈和监督学生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竞赛获奖等方面的学术成果。最后,为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方法等的层出不穷,农药学硕士点要求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是动态调整的过程。这就要求导师团队要紧跟前沿,定期到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等进行现场考察、挂职锻炼、课程进修、技术共享、交流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3.3 科研经费讲实效是“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有效的使用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点。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资源,地方院校也因此得到空前发展。浙江工业大学充分利用中央财政、重点学科、重中之重等建设项目,加快实验室、图书馆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大型仪器设备校内共享平台,努力改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硬件条件。同时,学校不断优化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将大量科研经费用于支持研究生的软性培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和创新化。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科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浙江省重点学科等项目的资助下,派出多人次接受国际联合培养,如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国家天然产物研究中心、波兰华沙理工大学等进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也派出了多人次参加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如为期一周的香港高校访学等。学科还每年邀请国内外农药化学化工界的学术名家或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来校园讲学,以讲座沙龙的方式或集中时间段授课的方式,向农药学研究生传授最新的学科、技术和业界动态,拓宽其视野与思路,使其进一步了解农药学科在高校、企业和社会中所处的现实方位和发展轨迹。
此外,为弥补校内科研经费的不足以及提高现有科研经费的使用率,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硕士点的所有导师齐心协力,从校外积极争取更多的横向和纵向科研经费,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科研活力;除上述校外科研经费外,导师还积极通过标志性成果奖励科研经费以及个人自筹的方式,继续完善导师对学生的资助制,有效地提高了农药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解决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
3.4 多元激励促引领是“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
当代国际管理界一直流传“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比智力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而比素质更重要的是人的觉悟”。实践中,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硕士点深刻领悟到,加强对农药学研究生觉悟的管理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科研激励正是启迪农药学研究生觉悟,调动其献身科研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过程。然而,一些刚入学的农药学研究生往往不知道从何处开启科学研究,难以从原来的本科专业快速地进入到工科院校农药学这样的交叉、复合型专业。新进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部分研究生不是本着科学的精神做论文研究,而是抱着混学位的目的。而以上目标愿景的缺失使得农药学研究生群体难免滋生出各种不良情绪,如:主人翁意识淡薄,不能艰苦奋斗,严格遵照朝九晚五的上班制;团队意识缺乏,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实验过程,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创新不够、实验数据不足;诚信意识薄弱,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热衷于创业打工等。
为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鼓励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硕士点建立有效的动态管理制度,将更多的教育资源用于真正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研究生身上。如,导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探寻研究生的科学兴趣和科研基础,通过研讨与自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师生共建科研愿景,最终促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导师团队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听取学术报告和开设网上交流学术信息平台,激发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的主动性;建立校内和企业导师联合评价机制,从评价“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避免“高分低能”;若有研究生在ESI高被引、高影响因子、农药学科权威杂志等平台上发表论文,除了常规的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外,还可以依据高被引、高水平的程度对其进行额外的奖励。
3.5 论文质量严把关是“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严格而又可行的制度体系是减少因个体行为差异而造成的整体性问题或不确定性的基本保障。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硕士点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培养效率,针对“全过程”,实施了开题报告制度、中期检查制度、预答辩制度、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制度、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制度、论文双盲评阅制度、答辩导师回避制,建立了体系完善的学位评审规范与责任制,严把出口关,使各环节的预见性、确定性增加,杜绝“人情”因素。
其中,开题报告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和预答辩制度有助于鞭策研究生以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研究作风投入论文的撰写过程,锲而不舍、砥砺前行解决研究问题。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制度主要是坚决抵制学术论文造假。除初审检查外,研究所还组织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对答辩通过的论文按照10%的比例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者暂缓授予其学位。这有助于研究生坚守学术诚信的底线、在规范系统的研究训练中提高自身整体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论文“双盲”评阅制度则指研究生姓名与导师姓名都不出现在送审材料上,促使研究生排除外界“情面”“关系”等非学术性因素的干扰,端正学风。关于学位论文评审组和答辩委员会委员的聘任,农药学硕士点坚持从学科专家库里“随机抽取”,且必须聘请一定比例的熟悉农药化学化工学科领域及研究生方向的外单位知名专家或教授。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学位论文评审实行“双保险”,不仅要求答辩委员会委员对通过答辩的论文进行签字确认、承担后续追究责任,而且专门成立答辩专家督导组,对答辩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此外,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硕士点完善了学位论文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委员会在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定期开展相关评估与检查,认真听取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建议;为发挥正面典型激励作用,在上级的支持下建立了优秀学位论文奖励的专项基金。
4 结语
经过多年努力,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就业率高达98%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研究生已成为农药领域中生产、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中坚力量,如浙江省多数农药企业(浙江新安化工等)的主要领导和骨干都毕业于我校农药专业。同时,多名学生在农药学权威刊物Pest Management Science等发表论文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此外,根据学校对农药学研究生毕业生的跟踪回访调查显示,100%的毕业生认为“工程化教育”使他们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了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所探寻的“一点三面”“五位一体”的工科院校农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化教育”思维的新突破。该模式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重,不仅将工科院校农药学专业进一步置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中,而且将产学研转化的系统思维贯穿到整个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全过程。它充分体现了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中“静态样式”与“动态机制”有机结合的育人特色,也为工科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为反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落地”培育方案探索增添了某种参考样式。
参考文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