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18, 33(12): 76-82 doi: 10.3866/PKU.DXHX201804014

师生笔谈

结合图像讨论酸碱滴定曲线与酸碱平衡曲线的关系

温琰,

Relationship between Acid-Base Titration Curve and Acid-Base Equilibrium Curve

WEN Yan,

通讯作者: 温琰, Email: wenyanzh@163.com

收稿日期: 2018-04-12  

Received: 2018-04-12  

摘要

弱酸的一对共轭型体的两条分布曲线移到pH-δAδHA坐标系上,二曲线便互相重合,成为一条共轭分布曲线,也是酸碱平衡曲线。结合该图像讨论了滴定过程,得知几条平衡曲线作为原始线合成滴定曲线,以及滴定曲线形状特征的由来。

关键词: 滴定曲线方程 ; 共轭曲线 ; 滴定分数

Abstract

The two distribution fraction curves of a weak acid and its conjugated base are integrated to the pH-δA, δHA coordinate system. The two curves coincid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conjugate distribution fraction curve, which is also an acid-base equilibrium curve. The titration process is discussed with images to understand how a specific equilibrium curve to a titration.

Keywords: Titration curve equation ; Conjugate curve ; Titration fraction

PDF (161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温琰. 结合图像讨论酸碱滴定曲线与酸碱平衡曲线的关系. 大学化学[J], 2018, 33(12): 76-82 doi:10.3866/PKU.DXHX201804014

WEN Yan. Relationship between Acid-Base Titration Curve and Acid-Base Equilibrium Curve.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18, 33(12): 76-82 doi:10.3866/PKU.DXHX201804014

目前各种版本化学分析专著中的酸碱滴定理论部分都没有太大区别,酸碱滴定法已经发展成熟到经典水平[1, 2],但其中滴定曲线内容还有发展空间。目前计算滴定曲线一般采用起始点、水平段、突跃段和过量段分段计算的方法,很是粗略。原因出在滴定曲线方程容易编写成a= f([H+])形式,这是高次方程很难求解,所以分段计算只是权宜之计。不少学者为了避开高次方程,不断修正方程和解法,又不得不引入近似值,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3-5]。潮流所致淡化了化学分析主线,不再关心滴定曲线综合式。当今高次方程可以用计算机来计算,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难题[6],有必要对滴定曲线综合式重新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是一篇探讨滴定曲线的文章,虽然题目陈旧却有很多创新之处,如能作为目前教学教材的发展和补充,将有一定现实意义。

滴定曲线和分布曲线是酸碱滴定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此内容从图像角度作进一步探讨。滴定剂与溶液中酸碱原料进行反应,每种原料内部的酸型体与碱型体互相转化,转化数量与pH之间有一定规律,约束方程是离解平衡式或水解平衡式,平衡式的图像如通常分布曲线。滴定中所有物料都在反应,所有分布曲线都在构筑滴定曲线,可见滴定曲线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本文把分布曲线图修改成共轭分布曲线图,继而用来合成滴定曲线图,同时推导出滴定曲线方程。

这种共轭曲线-滴定曲线图把抽象的公式变成了表观图形,含有酸碱滴定的许多信息,加深了对滴定曲线的理解。比如,明确了酸碱滴定曲线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滴定曲线的形状特征来自共轭曲线;根据共轭曲线图预知滴定曲线形状;能够解释化学计量点与滴定曲线形状的关系、与曲线拐点的关系等。本文作为教材或知识积累,由于推理严谨深刻、图像贯穿始终,利于学习和记忆。

1 酸碱溶液的共轭分布曲线

1.1 一元弱酸的共轭分布曲线

一元弱酸溶液的分布曲线画在${\rm{pH - }}{\delta _{{{\rm{A}}^ - }}}, {\delta _{{\rm{HA}}}} $坐标系上便显示出酸型体与碱型体的共轭性,成为共轭分布曲线,下面也称共轭曲线。

以弱酸HA为例,

离解反应式     HA → H+ + A-

离解平衡式     [H+][A-]/[HA] = Ka, HA

数学变换后,

${\rm{pH}} = {\rm{p}}{K_{{\rm{a, HA}}}} + {\rm{lg}}\frac{{[{{\rm{A}}^ - }]}}{{[{\rm{HA}}]}}$

已知分布系数定义式$ {\delta _{{{\rm{A}}^ - }}}$ = [A-]/cHAδHA = [HA]/cHA,式中cHA为HA的分析浓度。二定义式相除得:

$\frac{{{\delta _{{{\rm{A}}^ - }}}}}{{{\delta _{{\rm{HA}}}}}} = \frac{{[{{\rm{A}}^ - }]}}{{[{\rm{HA}}]}}$

将式(2)代入式(1)得:

${\rm{pH}} = {\rm{p}}{K_{{\rm{a, HA}}}} + {\rm{lg}}\frac{{{\delta _{{{\rm{A}}^{\rm{ - }}}}}}}{{{\delta _{{\rm{HA}}}}}}$

式(3)就是一元弱酸HA的共轭曲线解析式,在图1的pH-${\delta _{{{\rm{A}}^ - }}}, {\delta _{{\rm{HA}}}} $坐标系上作图得pKa, HA曲线。

图1

图1   弱酸HA的共轭曲线(25 ℃)

pKa, HA = 5.0;cHA:HA分析浓度,mol·L-1


图1横轴设在pH = pKa, HA处,轴长等于分析浓度cHA;横轴有两行相向的δA-δHA坐标(或看成以cHA为单位的浓度坐标),并满足任一点处δA-+δHA = 1;横轴两端设有两个纵轴;纵向设有pH和pOH两个纵坐标,构成pH-δA-, δHA和pOH-δA-, δHA两个坐标系。图1中pKa, HA曲线关于横轴中点对称,以二纵轴为渐近线。当pH = pKa + 1时δHA近似为1/10,以后pH每升1,δHA约小10倍;当pH = pKa -1时,δA-近似为1/10,以后pH每降1,δA-约小10倍。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状态点,表示溶液pH和型体分布系数。

式(3)有两个自变量,先把其中一个自变量设为已知,另一个用式δA- + δHA = 1求出,最终算出pH,即可作图。如果式(3)任选一个分布系数用另一个分布系数表示并代回式(3),式(3)就变成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公式,选法有两种就产生两个不同的式子。如现在这样含两个自变量的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很明显,当它们的比值接近整数量级时可以估计出pH数值。计算中出现的两个自变量在图中肯定是同一条竖线,因为图1的两个相向的横坐标设有δA- + δHA = 1,这与描述分布系数性质的式子完全一样。

分布曲线和共轭曲线都是酸碱平衡式的图像。共轭曲线是一对分布曲线中的一条,两个坐标系不同。两种曲线相比,主要区别是共轭曲线只用一个点就表示出两个分布系数。共轭曲线的横坐标是无量纲的,所画曲线图的宽度(二纵轴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是随意的,不会违反酸碱平衡式。在同一个纵坐标下,不管什么样的弱酸碱只要所画图宽一样曲线的形状就完全一样,只是所处纵向位高不同而已(决定于pK值)。设定共轭曲线的图宽为分析浓度,且各分析浓度绘图长度成比例,如此推出了附有分析浓度的共轭曲线。这时图宽不同、位高不同的各种个体曲线就出现了。

1.2 共轭碱的共轭曲线

以HA的共轭碱A-为例,

水解反应式     A- + H2O → HA + OH-

水解平衡式     [HA][OH-]/[A-] = Kb, A-

数学变换后,

${\rm{pOH}} = {\rm{p}}{K_{{\rm{b}}, {{\rm{A}}^ - }}} + \lg \frac{{[{\rm{HA}}]}}{{[{{\rm{A}}^ - }]}}$

将式(2)代入式(4)得:

${\rm{pOH}} = {\rm{p}}{K_{{\rm{b}}, {{\rm{A}}^ - }}} + \lg \frac{{{\delta _{{\rm{HA}}}}}}{{{\delta _{{{\rm{A}}^ - }}}}}$

式(5)就是共轭碱A-的共轭曲线解析式,在图1的pOH-δA-, δHA坐标系上作图得pKb, A-曲线,恰好与pKa, HA曲线重合成为同一条曲线(图中没有标注),证明如下。

图1所设两个纵坐标互相对应,即同一横线上,

${\rm{pOH = p}}{K_{\rm{w}}}{\rm{ - pH}}$

共轭酸碱的离解常数性质:

${\rm{p}}{K_{{\rm{b}}, {{\rm{A}}^ - }}} = {\rm{p}}{K_{\rm{w}}} - {\rm{p}}{K_{{\rm{a}}, {\rm{HA}}}}$

将式(6)和式(7)代入式(5)得:

$ - {\rm{pH}} = - {\rm{p}}{K_{{\rm{a, HA}}}} + \lg \frac{{{\delta _{{\rm{HA}}}}}}{{{\delta _{{{\rm{A}}^{\rm{ - }}}}}}}或{\rm{pH}} = {\rm{p}}{K_{{\rm{a, HA}}}} + \lg \frac{{{\delta _{{{\rm{A}}^{\rm{ - }}}}}}}{{{\delta _{{\rm{HA}}}}}}$

式(5)演变成的式(8)与式(3)相同,又由于分析浓度没变即横轴长度没变,所处坐标系也没变,所以pKb, A-曲线与pKa, HA曲线是同一条曲线。

如果把离子碱换成分子碱也是一样,所以分子酸、离子碱、分子碱和离子酸4种情况,只要横轴重合,它们就具有同一条共轭曲线。不论哪种情况,它们都是由相关平衡式导出的,而且曲线左边总是碱、右边总是酸,所以共轭曲线也是酸碱平衡曲线。

1.3 多元弱酸的共轭曲线

溶解的n元弱酸发生n级离解,产生n + 1种型体和n + 1个分布系数。把同一pH下的所有分布系数分别用水平线段表示,并按离解顺序从右至左衔接起来,置入pH-δ坐标系。此时的坐标系,横轴含义被改变,型体数由两种变为n + 1种,但横向标度值满图宽仍为1。衔接点随pH连续变化形成的轨迹就是多元共轭曲线。一般情况,多元曲线的每一条在形状上都极近一元曲线,直观很难区别。

2 酸碱滴定曲线的形成

2.1 水的共轭曲线

水是两性物质,是极弱的酸或碱。纯水浓度很高,常温下为55.34 mol·L-1,作为溶剂水采用离子积Kw表示平衡关系。水的酸碱平衡也符合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能画出两条共轭曲线,如图2中pKa, w曲线和pKb, w曲线。

图2

图2   水的共轭曲线(25 ℃)

c (H2O):水的分析浓度,mol·L-1


水作为弱酸,给出质子后剩余的OH-是共轭碱,离解反应式是H2O → H+ + OH-,平衡式是[H+][OH-]/[H2O] = Ka, w,代入常温下纯水浓度和离子积得Ka, w = 1.807 × 10-16或pKa, w = 15.743。共轭曲线解析式是:

${\rm{pH}} = 15.743 + \lg \frac{{{\delta _{{\rm{O}}{{\rm{H}}^ - }}}}}{{{\delta _{{{\rm{H}}_{\rm{2}}}{\rm{O}}}}}}$

在pH-δOH-, δH2O坐标系上作图,如pKa, w曲线,曲线左边是[OH-],右边是[H2O]。曲线上pH 0-pH 14这一段正处在左渐近线,应用式(9)和纯水浓度计算pH与[OH-]的关系,与离子积完全吻合。

水作为弱碱接受质子,共轭酸是H3O+,可得pKb, w= 15.743,共轭曲线解析式是:

${\rm{pOH}} = 15.743 + \lg \frac{{{\delta _{{\rm{O}}{{\rm{H}}^ + }}}}}{{{\delta _{{{\rm{H}}_{\rm{2}}}{\rm{O}}}}}}$

在pOH-δH2O, δOH+坐标系上作图,如pKb, w曲线,曲线左边是[H2O],右边是[H+]。曲线上pH 0-pH 14这一段正处在右渐近线,应用式(10)和纯水浓度计算pOH与[H+]的关系,与离子积完全吻合。

以上说明,平常使用离子积相当于使用水的两条共轭曲线,离子积是简化用法。提出水的共轭曲线建立了图形概念,与其他酸碱取得了一致,是深层次的理解,而平常计算仍使用简便的离子积。两条水曲线具有公共型体H2O,所以可把水视为多元酸碱。多元酸碱的各型体浓度会互相影响,但由于两条水曲线横轴相隔太远,互相影响极微,所以可把两条水曲线看成两个独立的图像。因此只要纵坐标统一,两个水曲线图即使上下不对正也不会影响与水平横线的交点,所以曲线的横向摆放是随意的;还有在pH 0-pH 14范围以外离子积就不太适用了。

2.2 酸碱滴定曲线的形成

只含一元弱酸HA的溶液有三条共轭曲线,由此而生成一条滴定曲线(图3)。三条共轭曲线包括弱酸HA的pKa, HA曲线,以及溶剂水的pKa, w曲线和pKb, w曲线。三条共轭曲线各有一套坐标系,横轴长度成比例,纵坐标(并非纵轴)统一。

图3

图3   滴定曲线与共轭曲线关系示意图(25 ℃)

pKa, HA = 5.0;cHA:HA分析浓度,mol·L-1


图3所示,pKa, w曲线左纵轴与pKa, HA曲线左纵轴重合,pKb, w曲线右纵轴与pKa, HA曲线右纵轴重合;由于靠近纵轴的曲线过密,所以做了疏散调整以看清曲线相互关系。

(1)初始溶液pH。

溶液平衡时的pH横线与三条共轭曲线相交产生三个状态点。初始溶液的三个状态点中,把被测物HA曲线上的状态点设为M。M横线由三条曲线所决定,并符合质子平衡关系:

${{\rm{[}}{{\rm{A}}^{\rm{ - }}}{\rm{]}}_{\rm{M}}}{\rm{ + [O}}{{\rm{H}}^{\rm{ - }}}{{\rm{]}}_{\rm{M}}}{\rm{ = [}}{{\rm{H}}^{\rm{ + }}}{{\rm{]}}_{\rm{M}}}$

即M横线上,pKa, HA曲线左边型体浓度[A-]M与pKa, w曲线左边型体浓度[OH-]M之和等于pKb, w曲线右边型体浓度[H+]M

(2)滴定过程中的pH。

用强碱NaOH进行滴定(不考虑滴定剂体积的稀释影响),pH横线逐渐上移,每个状态点沿各自共轭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一部分酸型体失去质子转化为碱型体。三条曲线转化的总浓度就是被滴溶液已反应的浓度,也是所消耗滴定剂折合到反应溶液体积的浓度。这个浓度随溶液pH而变,于是产生了滴定曲线函数。

转化的浓度等于转化前后两个状态点之间的浓度差值,从M横线滴定到任意pH,三条曲线上转化的总浓度C为:

${\rm{([}}{{\rm{A}}^{\rm{ - }}}{\rm{] - [}}{{\rm{A}}^{\rm{ - }}}{{\rm{]}}_{\rm{M}}}{\rm{) + ([O}}{{\rm{H}}^{\rm{ - }}}{\rm{] - [O}}{{\rm{H}}^{\rm{ - }}}{{\rm{]}}_{\rm{M}}}{\rm{) + ([}}{{\rm{H}}^{\rm{ + }}}{{\rm{]}}_{\rm{M}}}{\rm{ - [}}{{\rm{H}}^{\rm{ + }}}{\rm{])}} = C$

式中左边三个括弧内的差值依次是pKa, HA曲线、pKa, w曲线和pKb, w曲线上转化的浓度。前两个括弧对应的原料均为弱酸,使用pKa值,曲线按酸画法,计状态点到左纵轴之间的浓度,常用计算式是:

${\rm{[}}{{\rm{A}}^{\rm{ - }}}{\rm{] = }}\frac{{{K_{{\rm{a, HA}}}}}}{{{\rm{[}}{{\rm{H}}^{\rm{ + }}}{\rm{]}} + {K_{{\rm{a, HA}}}}}} \times {c_{{\rm{HA}}}}$

第三括弧对应的原料是弱碱,使用pKb值,曲线按碱画法,计状态点到右纵轴之间的浓度。

将式(11)代入式(12)化简后得:

${\rm{[}}{{\rm{A}}^{\rm{ - }}}{\rm{]}} + {\rm{[O}}{{\rm{H}}^{\rm{ - }}}{\rm{]}} - {\rm{[}}{{\rm{H}}^{\rm{ + }}}{\rm{]}} = C$

经此代入,式(14)左边各项不再是二状态点浓度的差值,而成为转化后pH横线上状态点计量侧的浓度。将式(13)、水的离子积和a的定义式代入式(14)得:

$\frac{{{K_{{\rm{a, HA}}}}}}{{{\rm{[}}{{\rm{H}}^{\rm{ + }}}{\rm{]}} + {K_{{\rm{a, HA}}}}}} \times {c_{{\rm{HA}}}} + \frac{{{K_{\rm{w}}}}}{{{\rm{[}}{{\rm{H}}^{\rm{ + }}}{\rm{]}}}} - {\rm{[}}{{\rm{H}}^{\rm{ + }}}{\rm{]}} = a \cdot {c_{{\rm{HA}}}}$

此式左边成为关于[H+]的式子,[H+]还能换算成pH,作为图3的纵坐标值,式(15)就是滴定曲线方程。当a = 0时,式(15)成为关于初始溶液[H+]的方程,即关于M横线的方程。初始溶液pH以往研究得最多,有各式各样的近似公式以便于计算。而初始溶液状态是滴定曲线上的一个点,这种关系却很少被提及,通过上面推导滴定曲线方法的学习应该熟悉这种关系。

前面说过滴定中“一部分酸型体失去质子转化为碱型体”,并由此导出式(12),表明滴定曲线方程式(15)的框架是质子平衡。框架下出现了方程式(15)的几个项,溶液有多少个酸碱对图中就有多少条共轭曲线,方程左边就有多少个这样的项,或称作基本单元。方程左边第一项是标准形式的项,等于分布系数与分析浓度的乘积。分布系数来自无量纲的共轭曲线,乘积即附上了浓度。它们都源于酸碱平衡,所以说酸碱平衡构筑了一个个基本单元。总之,酸碱滴定曲线有两个特征:质子平衡为框架,酸碱平衡为单元。

(3)滴定终点pH。

为了测定HA的分析浓度,滴定应从a = 0开始到a = 1结束,滴定曲线从左纵轴至右纵轴占满图宽。欲求滴定终点的[H+],可把a = 1代入式(15)求得。将终点pH横线与pKa, HA曲线的交点设为N,滴定终点就在N横线与右纵轴的交点上。终点溶液也是共轭碱A-的初始溶液。欲按初始溶液求[OH-],可列出A-的滴定曲线方程代入a= 0求得,两种计算结果相当。

2.3 滴定曲线与共轭曲线的深层关系

共轭曲线是固有性质函数,滴定曲线是合成函数。图3中pKa, HA曲线上的M到N比图宽要窄一些,显然共轭曲线不是滴定曲线。一次测量所用滴定剂折合的浓度还等于pKa, HA曲线上M-N区间的浓度加上M点左边浓度和N点右边浓度。

从M横线滴定至pH 7,pKa, w曲线左边OH-转化的浓度是10-7 - [OH-]M,pKb, w曲线右边H+转化的浓度是[H+]M - 10-7,相加得转化的总浓度[H+]M - [OH-]M,又等于[A-]M。这说明滴定到pH 7时,pKa, w和pKb, w二曲线消耗滴定剂的总量恰好是M点左边的[A-]M。进而推出HA共轭曲线与滴定曲线相交在pH 7。

表面上,在pH 7以下pKa, HA曲线左边的[A-]M是被滴定剂反应掉的;实际上pKa, HA曲线左边型体A-并不与滴定剂反应,但它的变化能从伴生的等量的[H+]反映出来。此[H+]一产生,便使pKb, w曲线右边的[H+]增加,pKa, w曲线左边的[OH-]略有减小,pH降低。后来这个伴生[H+]与滴定剂逐渐反应,沿二曲线运行,直到pH 7被释放出来,水也回到原来的中性。此伴生[H+]与[A-]总是相等的,伴生[H+]的运行反映了[A-]的数量变化过程,犹如滴定了[A-]。从pH 7横线滴定至N横线是产生pKa, HA曲线右边型体浓度的过程,是对偶推演的逆向。

总之,滴定过程是沿三条曲线运行的,其中pKa, HA曲线为主体,两条水曲线的运行如同滴定了pKa, HA曲线上M点左边的[A-]M和N点右边的[HA]N。由于中性区水曲线贡献经常很小,所以中性区滴定曲线形状常接近弱酸(碱)共轭曲线。滴定过量化学计量点后的滴定曲线形状,必然接近pKa, w曲线,因为另外两条共轭曲线正处在陡直段,不再对滴定曲线有明显贡献。滴定曲线如图3中虚线所示,它经过3个特殊点——起点、终点和pH 7交点。

2.4 多溶质溶液的共轭曲线的图像

图4示例:用NaOH溶液滴定0.10 mol·L-1乙酸溶液,酚酞指示剂,含CO2蒸馏水。

图4

图4   多种弱酸(碱)溶液的共轭曲线(25 ℃)

碳酸pKa, 1 = 6.38,pKa, 2 = 10.25;指示剂pKHIn = 9.1;乙酸pKa, HAc = 4.76;cHAc:乙酸分析浓度,mol·L-1


含有多种弱酸碱的溶液,无论含有几种弱酸碱以及每种有几级离解,只要一共有几个酸碱对,就画几个横轴、几条共轭曲线;各横轴长度成比例,纵坐标统一;各坐标系横向摆放随意。图4所示是碳酸的pKa, 1、pKa, 2两条多元共轭曲线和其余4条一元共轭曲线,其中碳酸曲线和指示剂曲线横轴已示意放大。图4中左右二纵轴按乙酸坐标系所画。

用碱滴定,pH横线上移过程中,分布系数变化、转化的浓度、滴定剂消耗量、反应次序包括反应程度等图4中都一目了然。

初始溶液pH设为M横线,由起始原料和6条曲线所决定。滴定终点pH设为N横线,由终点物料和6条曲线所决定。设滴定曲线从M横线与pKa, HA曲线左纵轴的交点处开始,滴定终点会略超pKa, HA曲线右纵轴,所测为乙酸、碳酸和指示剂浓度之和。为了精确测定乙酸,应在pKa, HA曲线右纵轴处结束滴定,此终点pH会比N横线略低一点点。

3 结语

(1)弱酸共轭曲线是离解平衡的图像,也是共轭碱的水解平衡的图像,它就是酸碱平衡的图像。弱酸和弱碱都有共轭曲线。滴定沿被滴溶液的所有共轭曲线运行,所有共轭曲线合成滴定曲线。

(2)滴定过程不是一种原料反应完了以后另一种原料才开始反应,而是所有原料同时被滴定,同时反应,只不过反应程度不同而已,达到终点时所有型体停在各自平衡浓度上。滴定终点是消耗的滴定剂数量与被测物数量恰好相等的那一点,各物料反应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受共轭曲线约束,溶液中任何酸碱对的浓度都不会达到左右纵轴,都不可能反应完全。

(3)从“2.2 (2)”小节得到滴定曲线方程构成规律:溶液有几个酸碱对,图像就有几条共轭曲线,方程左边就有几项;酸性原料项使用状态点到左纵轴之间的浓度,给正号;碱性原料项使用状态点到右纵轴之间的浓度,给负号;方程右边为滴定分数与分析浓度的乘积。有了这个法则任何酸碱溶液都能很容易地列出滴定曲线方程。

参考文献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 第5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1]

李克安. 分析化学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1]

乔成立. 大学化学, 2016, 31 (2), 29.

URL     [本文引用: 1]

柳青; 王海水. 大学化学, 2016, 31 (11), 89.

岳宣峰; 张悦; 张延妮; 漆红兰; 张成孝. 大学化学, 2018, 33 (8), 52.

URL     [本文引用: 1]

黄千姿; 唐美华; 张之翼; 边敏; 卜洪忠; 孙尔康; 陈国松. 大学化学, 2016, 31 (3), 78.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