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19, 34(7): 6-10 doi: 10.3866/PKU.DXHX201812018

教学研究与改革

MOOC资源的有效利用——基于SPOC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李慧慧,, 吴承春, 肖湘平, 王运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MOOC Resources: Teaching Reform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Based on SPOC

LI Huihui,, WU Chengchun, XIAO Xiangping, WANG Yun

通讯作者: 李慧慧, Email: huihuili@mail.hzau.edu.cn

收稿日期: 2018-12-20   接受日期: 2018-02-18  

基金资助: 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6180
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6180
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7181

Received: 2018-12-20   Accepted: 2018-02-18  

Fund supported: 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6180
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6180
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7181

摘要

针对目前MOOC课程建设数量越来越多的现状和MOOC资源的利用问题,提出如何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用好MOOC资源,充分发挥MOOC资源的利用效益。本文首先对于纯MOOC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介绍了SPOC教学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MOOC课程应用为例,着重阐述了SPOC的4个主要作用:(1)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2)解决了从MOOC获得知识的零散性问题;(3)解决了对线上学习效果的担忧问题;(4)解决了纯MOOC学生参与度低迷的问题。结论是开设SPOC课程是用好MOOC的重要途径,并尝试与其他高校共建共享,通过合作进一步提升MOOC资源的利用效益。

关键词: MOOC ; SPOC应用 ; 教学改革 ; 共建共享 ; 资源效益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increasing quantity of MOOC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MOOC resourc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how to efficiently make use of MOOC resources through deepening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in MOOC teaching are summarized, and then the SPOC course is introduced. Along with introducing SPOC course, taking the course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ur main functions of SPOC are expounded emphatically which include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obtaining knowledge from MOOC in a piecemeal way, solving the concern about the effect of online learning and solving the low participation of MOOC.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urse of SPOC is an important way to make good use of MOOC.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MOOC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MOOC.

Keywords: MOOC ; Application of SPOC ; Teaching reform ;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 Resource benefit

PDF (36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慧慧, 吴承春, 肖湘平, 王运. MOOC资源的有效利用——基于SPOC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大学化学[J], 2019, 34(7): 6-10 doi:10.3866/PKU.DXHX201812018

LI Huihui.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MOOC Resources: Teaching Reform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Based on SPOC.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19, 34(7): 6-10 doi:10.3866/PKU.DXHX201812018

目前,已在中国大学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多个平台上线的MOOC课程已达5000多门[1],数量非常庞大。课程类型从最初的通识类课程、文史类课程,发展到今天的理、工、农、医等各类课程,门类齐全。其中,涉及高等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必修课程数量逐渐增多,无论是从课程数量还是选课人数看,已经远远超过了通识类、科普类课程。不可否认,MOOC已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已经对高等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MOOC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由于MOOC扩张过快,建而少用或不用的现象逐渐显现。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并科学利用MOOC资源,如何发挥MOOC资源的利用效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农科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课程也是我校23个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自1996年开设以来,已历时20余年,年授课人数从1996年的1200余人到现在的2500余人。2016年,我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次年获评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6年至今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经运行了六轮,同时还开设了我校专属的同步SPOC课堂。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SPOC课程的教学实践,为MOOC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1 纯MOOC教学存在的问题

纯MOOC教学很适合通识类课程,如了解科普知识,欣赏诗歌、音乐,提高文学素养,增强摄影技巧等等,这类课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作为大学必修课程的MOOC,理论性强,知识体系复杂,如果没有需求和动力,学习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3]。因此,必修课程以纯MOOC运行方式开展教学有很多不足,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参加学习的人数多,但参加做作业、考试、讨论的人数少,因此合格率极低,大多在1%以下;二是MOOC的学习是完全自主的,缺乏有效的监管,学习者请人代学、代做作业等也无法得知,因为事实上难以监管,因此,成绩的真实性存疑;三是大多MOOC的结业考试内容偏简单,考查方式和题型过于单一,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和难易程度与线下的期中、期末考试差别较大。这些因素导致人们对MOOC学习取得的成绩认可度低,结果导致通过MOOC学习所获学分难以得到相关高校的承认[4]。显然,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必修课程来讲,仅以纯MOOC的形式开展教学,是MOOC资源的极大浪费,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久而久之,会步以往精品课程高度“寂寞”的后尘。

当然,有些高校采取了一些较好的MOOC学习过程质量控制和考核的方式办法,但大多缺乏普适性,难以有效推广。因此,如何发挥MOOC资源的利用效益,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目前,国内广泛开展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 用好MOOC的重要途径——开设SPOC课程

2.1 什么是SPOC?

所谓SPOC,即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是指小规模限制性课程,具有小众化、限制性、集约化的特点[5]。与MOOC的大规模在线开放相比,SPOC是小范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大部分SPOC课程是基于MOOC开设的。因此,利用MOOC资源,开设SPOC课程,是MOOC资源的二次利用和深加工,是一种高效利用的模式。

2.2 SPOC基本教学流程

下面以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SPOC课程为例介绍教学组织情况。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十一章内容,分别是:分散体系、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分析、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电势分析法、吸光光度法等。首先,学生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自主学习(包括视频、随堂测试、讨论、单元测验和单元作业等),接下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最后通过线下随堂测试检验对该章的学习效果。每一章均如此进行,直到完成所有章节的学习任务为止。

2.3 使用SPOC的目的

SPOC课程开设十分灵活,可以开设同步、异步和独立的SPOC,目前,以同步SPOC居多。在SPOC课程页面可以建设自己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加视频、随堂测验、单元考试、单元作业、讨论等诸多学习环节。但SPOC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我们通过6轮SPOC的应用,体会到还有如下4个主要作用。

2.3.1 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

我们的课堂组织是两个自然班为一个SPOC课堂。学时分配是专题讲座24学时;课堂讨论24学时(小组讨论由各小组自己选择课外时间);给学生课外支配24学时。课堂讨论以一个班为单位,分班进行。例如甲、乙两个班,甲班课堂讨论的时候,乙班在课堂外自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72学时,但是教师真正讲课只有24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因此,基本靠学生自主学习。同时,SPOC课程线下的讨论和随堂测试要求学生必须在MOOC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显著地区别于纯MOOC的学习,因为对于纯MOOC的学习学生随时可以放弃。这种基于SPOC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解决的。这一教学模式的目的显然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2.3.2 解决了从MOOC获得知识的零散性问题

MOOC内容是按照知识点做的,从整体看有脱节的地方,具有碎片化、零散性等特点。学生不仅对重难点的把握、理解会有偏差,而且对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也很难到位。因此,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专注于解决这些问题。线下的解决方案包括专题讲座、小组学习、课堂讨论等。

专题讲座讲什么?既不是讲新课,也不是讲复习课,而是讲重点、难点,将零散的知识进行归一化处理,构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溶液的4个依数性: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是分四个视频在MOOC平台播出的;专题讲座时教师会以蒸汽压下降为中心、以质量摩尔浓度为纽带将这4个依数性作为整体介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如何组织呢?讨论主要是针对课程的重难点。讨论题由教师给出,讨论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学生在课下分组自行组织讨论;第二步是教师在课堂上集中组织讨论。课堂讨论时,学生可以采取演板、做PPT、演讲等形式。显然,这是有准备的讨论,既可解决学习中的疑惑问题,又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线下的随堂测试又测什么?既然有线上的随堂测试,为什么又要有线下的随堂测试呢?线上的随堂测试主要是跟随视频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视频学习的掌握情况,题目也相对简单;而线下的随堂测试既是对线上学习的整体检验,又可考查学生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具有较强的全面反馈作用。因此,线下随堂测试往往更重要,也更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些做法,既解决了MOOC学习的零散性问题,又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3.3 解决了对线上学习效果的担忧问题

SPOC教学模式是一种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取百家之长补线上学习之短。SPOC线下部分通过随堂测试可以检验线上的学习效果,通过线下的充分讨论可以解决各种疑惑,线下课外作业可以弥补线上作业少的问题,以及通过在SPOC网页增加学习内容可以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习负荷,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SPOC课程中,组织专题讲座和讨论的共有十一章内容,按照MOOC的教学顺序,每一章都安排了随堂测试和课外作业,做到每章必有测试。实践表明,SPOC教学完全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对学生线上学习起到正反馈作用,完全可以消除对线上学习效果的担忧[6]

2.3.4 解决了纯MOOC参与度低迷的问题

纯MOOC虽然选课的人多,但参与作业、测试、考试、讨论的人非常少,特别是讨论版块更是门可罗雀,参与度明显不够。开设SPOC后,这部分学生必须参与讨论等环节,主动发起讨论的同学非常多,这样带动了其他仅参与MOOC学习的同学,导致人气十足,讨论热烈,营造了良好的MOOC学习氛围,往往教师还没来得及发言,一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这可能也是一种学习的“马太效应”,说明MOOC也是需要人气的。开设SPOC,有利于带动线上MOOC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大数据显示我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MOOC在2017全国课程团队每周网上答疑最多课程中排名第三。该排名说明我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MOOC课程选课人多,参与讨论的人也多。这跟我校开设的同步SPOC课程是密切相关的。

2.4 如何用好SPOC?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传统课程、MOOC、SPOC三者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MOOC,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深度融合的结果。而SPOC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可以说是MOOC和传统课堂深度融合的结果。翻转课堂只是SPOC课程教学中的一部分,因此,SPOC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传统和现代的一种深度融合[7]。那么,我们如何用好SPOC,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教学改革机制。

2.4.1 通过系统整合,构建科学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SPOC的核心是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怎么混合就显得很重要!绝不能七拼八凑,而是应该通过系统的整合使传统课堂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深度的融合[8]。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必须浑然一体,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应突出自主式、协作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SPOC课程就是这样一种深度的融合。线上知识点的精讲和线下专题讲座的归纳与总结浑然一体。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线上内容,带着疑惑进行线下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4.2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核的引导作用

SPOC教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方式,必须突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坚决摒弃“一锤定音”的考核评价模式。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9]。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时,应把平时成绩的考核放在重要地位,平时成绩权重应该超过50%,从而弱化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也避免了期末“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我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SPOC课程中平时成绩的权重达到70% (期中考试占10%、期末考试占20%,全校统一考试),其中平时成绩中的50%由中国大学MOOC平台提供,另外的50%由线下随堂测试、讨论和作业构成。这一考核模式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线上和线下学习,即重视过程的学习。

2.4.3 丰富学习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持久。因此,SPOC课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线下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活动、课堂讨论由学生主持等措施,通过激发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0]。又如线下作业由不同小组间相互批改,对提高学生厘清基本概念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再次学习过程。

3 加强MOOC的共建共享,提升MOOC的利用效益

建设一门MOOC课程需要很大投入,因此,建设了MOOC,就应该用好MOOC,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MOOC资源的作用。

3.1 首先要自己用,然后再推广

自己建设的MOOC,首先应该自己使用。如自己不用就很难指望别人用,那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积极开展基于MOOC的SPOC教学改革,建立适合本校的SPOC课堂,大力推进和完善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之路。我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SPOC已经开展了6轮,每一轮中,我们会选取不同的专业来试点,到目前为止,已经覆盖了全校所有的专业,涉及70多个班级。通过我们自己的应用,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先后推广到西南大学、宁夏大学,他们各自拿出两个班级参与SPOC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建立多校合作机制,共建共享

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课程教学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发挥各自高校的优势。由于有SPOC教学平台,各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加建设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也能提升MOOC的使用效益,是一种多赢的合作。当然,最受益的还是学生。因此,共建共享是大趋势。尽量减少盲目的重复建设,适当控制同类MOOC课程数量,尽可能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建设高水平MOOC资源,以达到提高MOOC资源的利用效益[11, 12]。目前,西南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愿意参加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MOOC的新一轮建设,为今后的共享打下基础。

3.3 深化MOOC建设,以课程群引领教学改革

MOOC不是不可以多建,而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同类课程大量重复建设显然不可取,一是浪费资源,二是建设水平跟不上。应该多所同类高校合作,以课程群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这样既利于资源优化,建设高水平课程,又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专业背景的课程。以化学系列课程建设为例,可以建设工科化学课程群、理科化学课程群、农科化学课程群等不同类型的课程群。通过多校联合,优势互补,必将建设出高水平的课程群,课程使用效益也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总之,课程建设难用亦难,关键是看机制。如何避免以往精品课程建而不用的死循环,如何使投入的大量的MOOC课程建设经费不付诸东流,如何把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MOOC课程用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中国大学MOOC学校云召开合作伙伴大会推进高等教育在线发展. (2018-01-23)[2018-12-10]. http://www.xinhuanet.com/itown/2018-01/23/c_136917117.htm.

[本文引用: 1]

潘丽佳. MOOC设计、学习者参与度和学习绩效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5.

[本文引用: 1]

解德渤; 王洪才. 江苏高教, 2015, (3), 71.

URL     [本文引用: 1]

赵英; 杨阁; 罗萱. 中国远程教育, 2015, (8), 37.

DOI:10.3969/j.issn.1009-458X.2015.08.006      [本文引用: 1]

康叶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1), 85.

URL     [本文引用: 1]

吴宁; 房琛琛; 任燕飞. 中国大学教学, 2016, (5), 32.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6.05.008      [本文引用: 1]

翟怡; 胡涛. 中国大学教学, 2015, (6), 44.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5.06.010      [本文引用: 1]

杨春梅. 江苏高教, 2016, (1), 59.

URL     [本文引用: 1]

彭静雯; 许祥云. 江苏高教, 2017, (5), 42.

URL     [本文引用: 1]

王胜清; 冯雪松. 现代教育技术, 2017, 21 (11), 71.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7.11.011      [本文引用: 1]

赵磊. 中国远程教育, 2018, (3), 45.

URL     [本文引用: 1]

李慧慧; 肖湘平; 吴承春; 王运. 化学教育, 2018, 39 (16), 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