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113”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Exploration of 113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Applied Chemistry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8-16 接受日期: 2019-08-22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8-16 Accepted: 2019-08-22
Fund supported: |
|
为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脱节的现状,改革现有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需求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的“113”人才培养新体系。采用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实施特色的“三化”育人机制,即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和个性化指导。通过建设“113”人才培养新体系形成以导师为榜样、以家庭为单位、以企业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的工程人才培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脱离的问题。
关键词:
In order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supply and the demand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existing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of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ty is reformed and a new "113"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s guided by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education. The advanc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is adopt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 of the conceptual-design-implementation-operation (CDIO)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 "three modernizations" education mechanism, namely, cooperative education, family training and personalized guidance, are implemented. By building a new system of "113" talents training, an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environment is formed, which takes the family as a unit, the enterprise a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roject as the carrier. The problem of separating the supply from the demand of talents training for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ty will be fundamentally solve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姜新东, 高爽, 于三三, 姚慧, 李漫红, 阎峰, 李文泽, 肖林久.
JIANG Xindong.
1 “113”人才培养新体系
图1
1.1 OBE理念
OBE理念由3个下位理念组成,即反向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反向设计是进行OBE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核心理念,其要点是先确定培养需求,由培养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这就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设计理念(称正向设计),即:先确定课程体系,由课程体系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适应培养需求。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起于供给侧终于供给侧,这就抓住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OBE”理念的第二个关键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取决于学什么而不是教什么,教学方法取决于怎么学而不是怎么教,教学评价取决于学的怎么样而不是教的怎么样。“OBE”的第三个关键是持续改进,要为每个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建立合适的持续改进机制,强调只有不合适的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就是“OBE”理念,这一理念从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计上保证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符合。
1.2 “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是“113”的第二个“1”,是“一种模式”,引进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即“CDIO”模式[5]。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6]。它是由“MIT”等国际著名大学联合开发的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7]。这种培养模式是针对一个产品和系统的生命周期设计的,但它可以推广到其它行业。实际上是构建了一种按照职场环境培养人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OBE”告诉了做什么的话,“CDIO”告诉了怎么做,它规定了一整套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测量,来保证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正确体现“OBE”理念。从教育模式上保证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符合。
1.3 “三化”育人机制
结合我校的基本情况,我校校长李志义教授提出“三化”育人机制。“113”人才培养体系的“3”是指“三化”育人机制,即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和个性化指导。如果说“OBE”告诉我们做什么,“CDIO”强调的是怎么做,那么“三化机制”强调的是谁来做。“谁来做”包括学校、专业和教师三个层面。“三化”机制之一,学校要推进校企协同化育人[8]。由校企按照需求侧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和更新教学内容,共建大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协同实施校企双元主体育人,解决学校只管培养不管使用的问题。我校牵头成立的多个校企联盟在协同化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化”机制之二,家庭化培养。专业负责人是大家长,每个教师作为第二父母承包几个学生,从他们入学来源,到怎样上课,怎样和企业联系,到就业全程负责。家长教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负责他们的众多事宜,包括品德教育、日常行为、毕业分配等,解决专业只管教师,不管学生的问题。“三化”机制之三,个性化指导。每位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他们选导师,把他们引进相关的科技创新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孩子的具体问题联系相关的辅导教师做针对性辅导,保证每个孩子成长成才。校内家长和教师互相交叉育人,解决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问题。“三化”机制解决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几个突出问题,即学校只管培养不管使用、专业只管教师不管学生、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从育人机制上保证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符合。“113”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实施也有效解决了现代工程师培养中培养学生“会不会做”——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传统工程师)、“该不该做”——工程伦理和道德品质培养、“可不可做”——社会环境文化法律等意识培养、“值不值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意识培养的问题。通过建设“113”人才培养新体系,形成以导师为榜样、以家庭为单位、以企业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的工程人才培养环境,从根本上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相脱离的难题。
2 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引入“113”人才培养新体系,应用化学专业进行试点,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显著成果。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制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并能对未来发展有合理的预期,即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因此有必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要求的反向设计。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是:前者是确定后者的依据,后者支撑前者的达成。
对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并严格按照OBE理念进行反向设计,为实施由“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基础[2]。经修订的2018版培养方案在总学分降低10学分的同时,增加了通识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引导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
2.1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师资队伍是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除了有专业理论教学和研究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教师要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比如参与社会工作机构管理、运营和项目服务,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在相关社会组织机构担任兼职等。师资队伍不但包括校内教师,还包括校外专家学者、行业内资深技术人员等专业人士。校外导师定期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能力指导,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进行督导,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建议。校内外教师相互配合,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双循环”的教学评价体系
图2
2.3 三化育人的融合实施
课题体系中,设计了一级、二级、三级项目,按照职场环境要求建立了从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CDIO)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工程教育模式。建立了环境“车间化”、装置“真实化”、项目“典型化”、要求“规程化”、任务“生产化”、事故“仿真化”的工程实践平台,推广“三化”育人机制。组建近50个家庭单元,对学生实施家庭化的全过程培养。目前,正在逐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进家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家庭化培养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30%到现在的100%覆盖,不仅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了学生在工程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工程意识,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进行的个性化育人活动。根据家庭成员(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成不同的项目小组,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自作等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凝聚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关爱和感恩、学会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人生的各种挑战,做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重并进。把教书和育人通过家庭化培养,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
2.4 特色办学具体举措
贯彻辽宁省提出的“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大省”战略,把应用化学专业建成全省工科院校一流,全国高校有一定知名度和特色的专业[12]。应用化学是沈阳化工大学创校学科之一、原化工部重点学科(1994年)、辽宁省重点学科(2008年),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培育学科(2009年),1993年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两个学科之一。2016年以本二级学科为重要支撑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被列为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从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应用化学专业是辽宁省本科示范性专业(2009年)、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2014年)、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辽宁省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7年)。依托该学科建立的“稀土化学及应用实验室”,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从2014级开始成立了“创新创业实验班”。结合学校“113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特色专业发展建设要求和我院试点创新创业班的办学经验,2016年应用化学专业以“合作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三化)为举措,构建“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鉴于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省内有规模的精细化工企业有1000余家。近年来,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迎来良好契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建设,为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到2020年,精细化工行业预期实现工业总产值7000亿元,精细化工率达到60%;2025年,预期总产值10000亿元,精细化工率达到65%,把辽宁省建设成一个产业集中度高、特色突出、布局合理、产品多样化、专用化、高性能化、经济效益显著的精细化工产业大省。根据振兴东北的大政方针,需把半数以上的人才留在辽宁的目标,确定培养需求,由培养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的应用化学学院,其前身是精细化工系,在精细化学品的方向上有基础及前期积累,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因而,我们在调整应用化学方向的同时,加强“精细化学品”方向的核心地位,为辽宁精细化工领域进行人才储备。依托应用化学专业,获批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为进一步强化重点实验室的辐射作用,成立“稀土应用化学”的新方向,设置稀土元素化学、稀土分离科学及工程、稀土功能材料等课程,适应稀土大国的人才需求。2014年应用化学专业成功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以来,成立“创新创业实验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文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从而提高学生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综合素质,满足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促进知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履行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能。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即创新创业课程、企业家讲堂、创新实验实践、基地实践和创业训练、竞赛与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
3 结语
依据“113”人才培养新体系新理念,立足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结合沈阳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化学专业的试点改革。同时,希望给兄弟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参考。
参考文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