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助推化学专业双创育人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in Chemistry throug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for Undergraduates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0-01-9 接受日期: 2020-03-3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0-01-9 Accepted: 2020-03-3
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从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培养、教育条件支撑建设和制度保障完善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突破口的双创教育模式。本文剖析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5-2019年大创实施成效,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线上主题问卷调查结果进一步指出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of undergraduates at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of Sichuan University, from the aspects of idea cultivation, supporting condition constructio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By analy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2015–2019) of College of Chemistr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online survey,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improvements are provide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苏燕, 郑成斌.
Su Yan.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秉承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坚持将科研引导和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07年开始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充分发挥大创的引领带动作用,基本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的化学专业本科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学生通过参与大创项目,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锻炼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创业基本知识具有基本认知,体验创业基本过程,了解创业相关法律和国家创业政策。
1 双创育人理念培养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深化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为学生提供锻炼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学会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创计划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学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夯实项目的理论基础,开设如创新中国、化学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与交流等课程,深化专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积极搭建学生与教师、课题组和科研平台沟通的桥梁,通过前沿讲座、青年教师班主任制度、教师开放日和学生学术交流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学院教师从事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及前沿进展,拓宽大创计划的选题途径,避免学生在寻找个人兴趣与研究领域契合的过程中走弯路。同时,学院面向全院甚至外院教师征集适合开展大创的研究课题,实时对全院本科生发布,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双创活动。为了提高大创项目开展质量,学院不仅重视对优质大创的支持,而且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促进优质项目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大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2 双创教育条件支撑
2.1 学校平台支撑
深度发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平台在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四川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一贯遵循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课堂教育教学体系、人文教育体系、实践平台体系、政策机制体系以及条件保障体系,坚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双轮驱动[2],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高层次、高科技型的创新创业人才。鼓励成立跨年级、跨专业和跨学院的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的本硕博共培、师生一体的学术型社团,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学术型社团为载体,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师生互动平台。
2.2 学院条件保障
积极改善大创实施支撑条件,做好项目的外部保障。学院现有基础实验室10500 m2,专业实验室1100 m2,科研实验室15000 m2,科研设备(40万以上)价值4850万元。同时,学院拥有坚实的科研平台,包括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火安全高分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绿色有机合成化学教育部创新团队、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多个优秀科研平台和团队。学院所有专业实验室、科研室和专业实验综合训练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
3 完善制度保障
3.1 优化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大创的组织和管理,规范项目申报及实施工作,学院对《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管理细则》进行了多次修订,坚持学生参与比例和项目质量提升并举,分别从项目探索、立项定级、中期考评、结题评优等环节加强项目的组织保障。对项目申请和实施要求更加严格,如:每个年度每位学生以项目负责人只能申请1项,每个创新类项目参与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人(含项目负责人),每位指导教师指导项目数不超过6项。
增量提质助推大创工作,学院从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出发,一方面设立专项经费用来资助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本科生完成大创质量的把控。学院中期考核表现优异的项目将给予一定奖励,对于个别表现差的项目予以整改,甚至终止项目执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提升。
3.2 建立育人联动机制
探索大创与育人环节联动机制。注重大创实施质量和阶段性成果考评的比例,根据大创项目完成度,学生有资格申请1–5个创新教育学分认定,同时作为推免硕士研究生考查“科研创新潜质”部分的重要指标之一。持续发挥学院科教融合的育人潜能,深化本科生科训成效,促使学生由被动适应转为主动求索,鼓励并资助本科生带着科研成果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结合大三年级科研轮转制度和实验室开放周活动,实现学生本、硕、博浸润式共培模式,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科学精神和探索毅力。
4 大创实施成效
表1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大创项目情况(2015–2019年)
类型 | 级别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创新类 | 国家级 | 7 | 5 | 14 | 10 | 8 |
创新类 | 省级 | 6 | 9 | 16 | 9 | 15 |
创新类 | 校级 | 55 | 43 | 86 | 78 | 79 |
创业类 | 创业类 | 1 | 0 | 0 | 0 | 4 |
图1
为全面了解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的情况,面向学生开展了主题在线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院提升大创管理制度关切问题入手,如立项目的、选题方式、参与大创对本科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影响、本科生平均投入大创项目的周工作时长等多个方面情况进行调研。线上调查共回收问卷220份,参与调查的学生主要是以项目负责人居多,占总调查人数的82%,间接表明项目负责人对大创项目具有绝对主导作用。调研结果显示,化学专业课堂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立项题目发布、网站教师信息和高年级同学介绍是学生与指导教师建立联系的主要途径(见图2)。如图3所示,参加调研对象中有78.18%本科生是主动选择参与大创项目,自愿选择通过大创项目实施过程学习和成长,表明大创项目的品牌效应已深入学生群体。参与调研对象中有93.64%本科生表示参与大创项目对日后科研工作有帮助作用,有三成以上的学生确定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围绕大创工作基础继续深入研究,证明大创项目对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图2
图3
有32%参与调研的学生反馈在本科课业之余每周平均投入项目实验研究工作时长达16 h以上(见图4),表明大创项目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大创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了选题、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答辩等环节的系统性科研素养训练。通过与指导教师、博士、硕士之间的交流频次大幅增加,参与项目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理解和感悟更生动具体,便于快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形成独立的创新能力。
图4
5 不足与思考
图5
创业教育环节在整个化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链条中相对薄弱,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积极搭建大创持续发展服务平台,利用校友资源,衔接校外众创空间平台,用创新提升创业的视野和层次,创业迸发创新,让二者有机结合发挥更大作用[4]。充分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锋榜样作用,调动学生潜在驱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创新创业活动,如双创导师指导讲座、孵化园实地学习、组织相关创业类项目路演学习等,激发学院师生创新创业潜在驱动力。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最终体现。大创项目实施是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更多参与科研过程,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进而为国家培育更多高素质、高层次、高科技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