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20, 35(6): 82-87 doi: 10.3866/PKU.DXHX202001049

 

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的融合与探索

蒋莉, 魏尚娥, 吴奕,

The Fusion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act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Jiang Li, Wei Shange, Wu Yi,

通讯作者: 吴奕, Email: wuyi@whu.edu.cn

收稿日期: 2020-01-27   接受日期: 2020-02-27  

Received: 2020-01-27   Accepted: 2020-02-27  

摘要

为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合格人才,近年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对本科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进行了融合与探索,形成了几大类别:科研院所实习实训实践类、企业公司实习实训类、志愿服务实践类、国情调研实践类、海外创新实训类。在探索中始终坚持协同与创新两大理念,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课程体系等,统筹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生成才。

关键词: 实践育人 ; 实习实训 ; 实践活动 ; 融合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bine learning and thinking,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to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Sciences in Wuhan University has made exploration to coordinat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categories have been formed, such as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acti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practical training in enterprises, practice of voluntary service, practic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f overseas innovation. In the exploration, we always adhere to the two concepts of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By integrating various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we promote th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coordinated way, so a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 and help them become talents.

Keywords: Training talents in practice ; Practical training ; Practice ; Fusion

PDF (40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蒋莉, 魏尚娥, 吴奕. 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的融合与探索. 大学化学[J], 2020, 35(6): 82-87 doi:10.3866/PKU.DXHX202001049

Jiang Li. The Fusion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act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20, 35(6): 82-87 doi:10.3866/PKU.DXHX202001049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高校人才培养应做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1]。教育部等部门指出,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2]。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的形式有实验、实习、实训等,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应不少于25%[2]。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教育部要求高校将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次社会调查,撰写1篇调查报告[2]

大学生在参加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中,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学会动手和思考,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能促进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有利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都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也存在着相互交织和融合的情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与实施就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对本科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统筹考虑、协调推进,进行了融合与探索,旨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空间和覆盖面进行全面拓展,更有利于教职员工全员履行职责和大学生根据个体发展需求,全员全时、就近就便、可持续地参与社会实践,更有利于以适宜的方式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心和支持[3]

1 统筹推进实习实训实践活动的探索

化学学院利用第三学期、暑期,集中组织、安排本科生参加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大学生也在正常学期中参加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开展实习实训实践活动时,化学学院按照“学院策划–联系单位–确定并公布项目–学生报名–学院遴选–行前动员–项目实施–总结评比”的流程,以项目制的方式组织实施,并通过“校友邦app”对所有项目团队实现全覆盖、全流程管理。

1.1 科研院所实习实训实践类

1.1.1 科研院所实践

化学学院组织本科生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院所进行为期3–5天的实践。此类实践,化学学院已经实施了多年,其特点是时间短,组织难度相对较小,适合低年级本科生,易于较大规模实施。2019年化学学院有30余名本科生参加此类实践。实践中,本科生聆听院士、学者所作的科普报告、院所介绍,参观实验室,与院所师生进行交流。目前,国内许多知名高校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面,非常注重科研能力提升,均通过搭建立体化的科研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成长[4]

1.1.2 科研院所实习实训

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把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中去,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5]。通过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实践,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探索前沿性和应用性课题,进而全面提升其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化学学院自2000年前后即开始探索,先后派出数批大四本科生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院所实习暨毕业设计,时长达数月。近十年来,除了少数外推保研的本科生到录取院所课题组进行毕业设计外,这种外派本科生实习实训的方式基本停滞。2018年以来,化学学院组织本科生以双向选择的方式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院所,进入相关课题组,进行为期4周的实习实训,2019年有13名本科生参加此类实训。本科生在院所导师、研究生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参加组会,协助处理实验室日常工作。化学学院还利用本学院科研实验室的资源,组织本科生以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实习实训,有数十名本科生留在学院科研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

1.2 企业公司实习实训类

近年来,化学学院组织本科生赴药明康德武汉分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武汉)、武汉珈汇精化科技有限公司、赤壁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深圳新威尔电子有限公司、星火教育惠州分公司、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公司实习实训,时长从5天到4–6周不等。实习实训内容包括参与实验室日常管理,进行基本实验操作,产品性能测试,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分析测试以及生产制造工艺过程参观、学习与培训,产品营销岗位实习,教学岗位培训、担任助教、带教实习等,2019年有37名本科生参加此类实习实训。部分企业提供了实习岗位补贴。一名本科生在药明康德武汉分公司实训后感言,“在中国头号药物研发企业,了解了先进的管理制度,接触了多种多样的高端仪器,接受了严谨的操作训练,学到了实用的实验技巧,收获很多。”

1.3 志愿服务实践类

化学学院将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实践育人载体,动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成长成才,达到知行合一。自2013年起,化学学院积极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团队,逐渐形成了以“清泉计划”为主的四个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丰硕成果。

1.3.1 清泉计划

“清泉计划”由化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谢肖发起,成立于2013年,到2019年底参与项目的注册志愿者达519人。2013–2019年,“清泉计划”团队秉持“一杯干净水,不是一杯奢侈的事”宗旨,致力于改善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状况,形成了以水质调研、安全饮水课堂教育为主体,净水设备捐赠行动的“调研、教育+行动”的“2 + 1”服务模式,团队成员深入全国6省63乡镇,回收10383份有效问卷,完成1463次访谈,检测水样1624份,建立“饮水安全示范工程试点学校”27所,累计捐赠净水器33台,安全水杯3250个,受益儿童逾10000名。团队成员发挥化学专业学科优势,自主编写了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饮水安全读本,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饮水安全课堂教学;整合企业、非政府公益组织等资源与项目地中小学精准对接,动员社会力量捐赠了价值逾50万元的大型净水设备和优质水杯。该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18年)、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2019年)等多个奖项。

1.3.2 泉塘筑梦

“泉塘筑梦”成立于2009年,团队成员每年七月赴湖南省耒阳市亮源乡泉塘村泉塘小学开展为期2周的暑期支教(后增加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汪洋小学),并采取系列行动以改善当地教育资源。该团队先后开展了筑梦计划、图书角计划、水源计划、梦想基金、乡村教育调研、学生档案袋等项目,每年为15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开设包括艺术、文学、科学内容的特色梦想课程;募集资金为当地学生添置1000余册适读书籍和部分体育运动器材;为项目学校安装自来水,与当地村民合作修缮水井;联手高校公益组织,通过义卖的方式筹集资金,给当地学生发放助学金;走进农户家庭,开展乡村教育调研;为受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档案150余份,记录学生的性格、爱好及学习习惯等,为孩子成长提供有利支持。

1.3.3 Heyday青春你好

“Heyday青春你好”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对青春期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科普教育的公益实践队。该团队以“正视成长过程两性问题,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为主题,每年利用暑期对贵州省毕节地区织金县的初、高中学生开展青春期主题教育。团队成员以课堂教学、互动游戏的方式,传授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两性交往常识,如何防范性侵,以及分享学习经验等。

1.3.4 蒲公英计划

该计划由化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于2011年发起,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进城务工者子女进行义务学习辅导,2015年起转为帮扶校内后勤员工子女。学生志愿者从化学扩大到数学、物理、生科、文学、城设等多个学院,志愿者人数年均90余名,志愿服务时长累计5000多小时,先后有300余名后勤员工子女受到帮扶。通过志愿者的助学辅导,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成绩,而且强化了担当和奉献意识。这个活动也极大地解决了学校一线后勤员工的后顾之忧,得到了学校后勤集团的大力支持,学校多次报道。

1.4 国情调研实践类
1.4.1 红色寻访

组织大学生利用暑假赴革命老区,寻访红色印记,缅怀革命先烈。化学学院先后组织了数个实践队赴湖南韶山寻访毛主席生平事迹(2019年),赴江西九江修水县探访秋收起义革命旧址(2017年),赴井冈山探访红色革命根据地(2017年)。

1.4.2 主题调研

化学学院还组织、支持学生开展主题调研。2017年,“深入丝路起点,探索一带一路”成员11人赴陕西西安调研。2018年,成立“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调研团队,31名大学生聚焦“三农”问题,足迹遍及15省、24市、37个行政村,总里程超过40000公里,形成27篇调研报告。

1.4.3 走访校友

组织大学生走访老校友,汇报学院近况,学习前辈奋斗精神。2017年实践队9名成员先后赴广州、上海,走访集泰化工股份公司、蓝月亮有限公司、阳普医疗股份公司的企业家校友,寻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校友,聆听校友们创新创业、矢志科研的经历。志愿军老战士黄建华老校友还为青年学子讲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

1.5 海外创新实训类

2019年7月,化学学院牵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南洋科技创业中心签署协议,选派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院共65名本科生(其中化学学院本科生23人)赴NTU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海外研修,内容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新能源、创新素质拓展等,研修项目课程安排事前通过了三个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项目结束后,学生们评价“项目非常棒”“受益匪浅”。2020年1月,化学学院与NTU签署了三年期协议,每年将选派80名本科生分两批赴该校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研修,预计将有240名本科生受益。

2 思考

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均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环节,在时间、资源、人力等方面均有重叠,为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化学学院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的做法,对两者进行了融合探索,坚持协同和创新两大理念,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同时,结合目前实施情况,对未来工作也有一些设想和展望。

2.1 理念与做法

2.1.1 加强协同,统筹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

一是教育教学协同。以往,实习实训主要由课程责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时间不固定,组织难度较大;社会实践则由学院团委、辅导员等学工人员负责,学生组队报名参加,多在寒假和暑假进行,时间相对固定,学生积极性较高。化学学院自2016年起,逐步构建和完善“一个机制”——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了“两个平台”——学工教学每周例会,辅导员、班级导师、课程责任教师参与的学院协同育人微信平台。在教育教学协同机制作用下,学院统筹设计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调整优化实习实训和实践的时间、流程,整合资源,发动学院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全员参与、分工协作,在拓宽渠道、联络沟通、组织动员、带队指导、总结评比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各尽其职,形成了有效联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二是校内校外协同。作为基础学科和实验学科,化学专业的实习实训以往多以校内及部分科研院所实验训练为主。在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融合后,学院将教学实验资源、校园资源、校友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合理分类,优化为科研院所类、企业公司类、海外创新类等。化学学院还主动向来院招聘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来访的科研院所负责人提出合作意向,商洽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事宜,积极拓宽渠道。

三是加强组织协同。在完成前期规划、单位联络等各项准备工作后,化学学院以正式通知的方式,一次性发布年度实习实训与实践的所有信息,包括各种类别、单位信息、地点、时长、待遇、报名要求等。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填报实习实训实践志愿(首选、备选),按年级汇总。学院学工、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代表组成评审组,根据项目要求和学生志愿进行遴选和匹配;学院公布匹配后空缺岗位及名额,学生进行二次报名,学院进行再次匹配。所有实习实训实践队人员确定后,学院按项目指定学生负责人,安排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以精细、精准的方式,保证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的效果,保证学生体验良好。对“清泉计划”等成熟运行多年的实践队,化学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团队自我管理的作用,只在实践方向、安全等方面进行原则性指导和把关。

2.1.2 坚持创新,构建实习实训和实践课程体系

一是创新顶层设计。为深度融合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化学学院制订了2018版培养方案,其中,专业必修课“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的内容涵盖实习实训和实践两项内容,进一步强化本科生实习实训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是创新教学模式。为适应“互联网+”的新发展,学院结合智慧校园的建设,通过“校友邦app”,以项目制的方式组织实施,对所有项目团队实现全覆盖、全流程管理。2019年学院共设立了24项实习实训和实践项目,共计220名本科生参与。学院在校友邦平台创建项目后,将学生名单和项目指导教师等信息导入该平台,明确规定参与学生须完成每日签到、提交日志、实习报告等工作,指导教师可通过校友邦实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给予指导,并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反馈和评分;学院通过系统了解学生每日、每周和实习实训整体情况。

2.2 设想与展望
2.2.1 完善配套政策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需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7]

一是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实行“按需定制”。目前,学院已构建了实习实训和实践的课程体系,与部分合作单位签订了基地共建协议。但随着实习实训和实践的校外机构数量及类别增多、合作时间变长、合作内容深化,学院和学校需要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与每个单位“按需定制”灵活的合作方案,使得学院、合作单位、学生三方受益,以便合作长效化。在合作单位指导老师的劳酬发放等方面,学院须制订相应配套政策和标准,如参照校内学时数予以课时补贴。

二是加强经费保障,对相关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认定。相较传统的分割式做法,统筹推进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之后,涉及的合作单位、师生参与人数倍增,相应的工作量也增加。对于教师和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该项工作上的投入和付出,学院应该予以肯定,体现在对其工作量的认定和考核评价中。此外,学院在拓宽渠道、走访合作单位、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经费等方面也需要专项的经费支持和保障。

2.2.2 优化课程设计

目前,许多国内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8]。化学学院正在谋划以专业必修课“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课程和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9]为抓手,开展实习实训和实践工作,下一步拟通过确定课程责任教授、课程大纲、评分标准,强化结果导向[10]

一是根据不同类型,开设课程、分设课头,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化学学院将根据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类别和特点,对实习实训类项目和部分实践类项目,在“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课程名称下分别设置分课头,备注具体方向,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分类开课、指导学生选课,记录成绩;对大部分社会实践类项目,将参照课程建设的要求,通过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按照一个项目一张表的思路,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第二课堂学分式和记录式评价。

二是在分类教学的同时确保课程的统一性,即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考核方式统一。选课学生通过实习实训与实践课程,进一步认识科学研究、化工生产、教育教学等环节的基本规律,熟悉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巩固和丰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

三是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学生是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的主体,下一步拟针对学生的课程体验进行问卷调查,并形成常态机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优化课程,提升质量。

2.2.3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拟包括实习实训与实践单位评价、实习实训与实践情况检查、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四个方面。单位实习实训导师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出具实习鉴定和评价,包括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参加实习的天数、安全纪律等,提出实习参考成绩。在此基础上,学院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实训检查情况、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质量等进行综合审定后评定成绩。学院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实习实训成绩的最终审定,并将“第二课程成绩单”归入学生本人档案,学生在实习实训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由学院纳入奖学金等评奖评先体系。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07-29)[2019-11-05].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本文引用: 2]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2-01-10)[2019-11-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

[本文引用: 3]

胡树祥; 谢玉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2), 14.

URL     [本文引用: 1]

李维红; 张奇涵; 吴忠云; 朱志伟; 高珍; 裴坚. 大学化学, 2018, 33 (10), 7.

DOI:10.3866/PKU.DXHX201807007      [本文引用: 1]

施开良; 姚天扬; 俞庆森.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23 (3), 1.

DOI:10.3969/j.issn.1002-4956.2004.03.001      [本文引用: 1]

吴奕; 王杭菊; 田秋霖; 庄林. 大学化学, 2018, 33 (9), 8.

URL     [本文引用: 1]

王学俭. 高校理论战线, 2005, (5), 30.

DOI:10.3969/j.issn.1002-4409.2005.05.013      [本文引用: 1]

段连运; 常文保. 大学化学, 2000, (4), 19.

URL     [本文引用: 1]

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 (2018-06-22)[2020-02-25]. http://tw.hebtu.edu.cn/resources/43/20190225120415110.pdf.

[本文引用: 1]

王丽英; 刘波; 孙慧静; 刘丹. 职业教育, 2019, 8 (4), 174.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