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fmann-Löffler-Freytag”型反应合成吡咯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Synthesis of Pyrrolidine Derivatives by Hofmann-Löffler-Freytag Type Reactions
Received: 2020-06-8 Accepted: 2020-07-4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es exist widely in natural products, pharmaceuticals and optical materials. These molecules often exhibit high levels of biological and optic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pyrrolidine derivatives are privileged structural units existed in natural products and pharmaceutical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methods to construct this ubiquitous structure unit is highly desirab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Hofmann-Löffler-Freytag (HLF) reaction in synthesis of pyrrolidine derivatives. The major contents are including two aspects: 1) Halogen-mediated HLF reactions; 2) Non halogen-mediated HLF reaction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杨明瑜.
Yang Mingyu.
霍夫曼-勒夫勒-弗赖伊塔格(Hofmann-Löffler-Freytag,简称HLF)反应是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经过分子内氢迁移历程合成吡咯烷化合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以及光学材料中,且表现出很高的生物活性及光学活性[1–5]。其中,吡咯烷类衍生物是一类特殊的结构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如Nicotine、Geissoschizoline、Dehydrotubifoline、Aspidophytine等(图 1) [6–9]。因此,发展高效、普适性强的构建该类化合物的方法是有机合成化学家所追求的目标。下面围绕HLF反应的起源及在吡咯烷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综述。
图1
1 霍夫曼-勒夫勒-弗赖伊塔格反应(Hofmann-Löffler-Freytag)的起源
早在19世纪80年代,Hofmann等人为确定哌啶是否为不饱和化合物时(当时哌啶结构未知),将哌啶加入到氯化氢或液溴中,从中他们得到了许多卤胺化合物。为了进一步研究所得化合物的性质,他们将所得化合物用酸碱进行处理,当所处理样品是1-溴-2丙基哌啶时,得到了一个环化的三级胺化合物(图 2) [10–14]。1909年,Löffler和Freytag将该方法成功运用到了简单二级胺的环化反应中,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合成吡咯烷的普适方法。因此该方法被称为霍夫曼-勒夫勒-弗赖伊塔格反应(Hofmann-Löffler-Freytag),即所谓的HLF反应[15–18]。反应的历程是氮卤化物在光照或热解条件下分子中的氮卤键发生均裂生成氮自由基(A),氮自由基(A)经分子内1, 5-氢迁移历程攫取δ位碳原子上的氢而生成相应的碳自由基(B)。该过程经历六元环过渡态,并且是热力学有利的。所生成的碳自由基被卤自由基捕获(C),最后在碱处理的条件下,分子内的氮原子对卤原子亲核进攻而生成吡咯烷(D) (图 3)。
图2
图3
HLF反应最早是在强酸、强碱、高温的条件下进行的,官能团的耐受性较差。为增强反应的普适性,使反应具有较好的官能团兼容性以及较为温和的反应条件,化学家们对该反应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Suárez发展的保护基的策略。通过氮原子上引入一吸电子保护基(Electron Withdrawing Group,EWG),如硝基、氰基和膦酰基等,使得与氮原子相连的氢的酸性增强,在氧化剂与碘单质存在的条件下,该胺类化合物易于原位生成氮卤化物,进而经1, 5-氢迁移的历程得到最终的环化产物(图 4) [19–22]。Suárez修饰的HLF反应可在近乎中性、室温的条件下进行,无需预官能团化底物,为合成吡咯烷类衍生物提供了一条简洁、高效的途径。基于该方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合成吡咯烷衍生物的方法,下面就HLF反应在合成吡咯烷衍生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图4
2 HLF反应在吡咯烷衍生物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HLF反应的衍生及发展,可根据氮自由基产生方式的不同将反应分为两类:第一类卤素介导HLF型反应,利用生成氮卤键的断裂产生氮自由基;第二类无卤素介导的HLF型反应,通过氧化剂直接氧化氮原子而生成氮自由基。
2.1 卤素介导的HLF反应
在卤素(X)介导的HLF反应中,根据起始卤素价态的不同可分为三类,1) 卤素单质(X2);2) 卤正离子(X+);3) 卤负离子(X−)。
2.1.1 卤素单质(X2)
图5
图6
图7
在Suárez、Fan以及Herrera报道的反应中,均使用了大大过量的醋酸碘苯及碘单质,导致反应结束后生成大量的碘苯,原子经济性较差,而且在这一强氧化性的体系中容易导致副产物的生成,降低反应的效率。因此发展更为简洁有效的催化体系成为了化学家们追求的又一目标。2015年,Muñiz课题组[26]首次实现了碘催化的HLF反应,反应使用2.5% (摩尔百分比)的碘单质以及与底物等当量的间氯苯甲酸碘苯,反应装置放置于日光灯下室温搅拌12 h,即可以98%的收率得到目标化合物吡咯烷。作者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反应中生成的间氯苯甲酸碘[I(mCBA)]为活性催化剂,它可以氧化底物1a生成氮碘化物A,后者经光照后发生氮-碘键的均裂生成氮自由基中间体B,B再经1, 5-HAT得到相应的碳自由基中间体C,C被碘自由基捕获后得到中间体D,D被氧化剂间氯苯甲酸碘苯氧化得到中间体E后,再经分子内亲核取代得到环化产物吡咯烷2a。反应适用于较为活泼的苄基碳氢键。这一研究进展对于HLF反应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图 8)。
图8
图9
图10
2.1.2 卤正离子(X+)
图11
图12
HLF反应中,N-Cl键、N-Br键或者N-I键的均裂是产生氮自由基的主要方式,且均裂后的卤素自由基会与经1, 5-HAT生成的碳自由基结合形成碳卤键,再通过分子内亲核取代生成环化产物。氟原子由于其强的电负性导致N-F键难以发生均裂,而且氟自由基稳定性差难以与碳自由基结合生成碳氟键。因此如何利用氮氟化物实现HLF反应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2019年,Muñiz小组[31]成功实现了氮氟化物参与的HLF反应。反应无需任何其他添加剂,仅在铜催化剂和甲苯溶剂中加热即可生成吡咯烷化合物。作者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提出了反应可能的历程。首先,铜催化剂[TpxCuI(NCMe)]解离出一分子乙腈后生成活性铜催化剂[TpxCuI],[TpxCuI]与底物中的氮原子相配合得到一价铜中间体A,A经单电子还原氮氟化物生成含有氮自由基的二价铜中间体B,B经分子内氢迁移生成碳自由基中间体C,C再经第二次的单电子转移使得苄基自由基迁移到二价铜后得到中间体D,D释放出一分子HF和一价铜催化剂[TpxCuI]完成催化循环(图 13)。
图13
2.1.3 卤负离子(X−)
图14
图15
2.2 无卤素参与的HLF反应
图16
图17
3 总结与展望
HLF反应在合成吡咯衍生物的过程中,从起初的在强酸、强碱、高温以及当量的卤素单质的条件,发展到现在的中性条件、使用催化量的卤素单质、室温、日光灯照射下即可轻易实现。并且过渡金属催化的HLF反应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目前该类反应大部分使用的是磺酰基保护的脂肪族胺类化合物,对于乙酰基类保护基仍然存在着挑战。因此,HLF反应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是烷基酰基保护的脂肪族胺类化合物的环化反应,该类保护基的使用可以为多肽中肽键参与的环化提供契机;第二是不对称催化的HLF反应。
参考文献
DOI:10.1002/anie.201002369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np0101705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jo9701187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jo00171a066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jo026314h [本文引用: 2]
DOI:10.1021/acs.orglett.5b00866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acscatal.8b00286 [本文引用: 1]
DOI:10.1021/acs.orglett.5b03476 [本文引用: 1]
DOI:10.1002/anie.201902716 [本文引用: 1]
DOI:10.1002/anie.201604704 [本文引用: 1]
DOI:10.1002/anie.201800375 [本文引用: 1]
DOI:10.1016/S0040-4020(01)97199-6 [本文引用: 1]
DOI:10.1039/C7CC02624B [本文引用: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