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瓦苯与苯的共振结构
Dewar Benzene and the Resonance Structures of Benzene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0-08-7 接受日期: 2020-10-9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0-08-7 Accepted: 2020-10-9
The domestic organic chemistry textbooks use different numbers of contributing structures when introducing the resonance structures of benzen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some of the related textbooks remove Dewar benzene and other ionic structures from the resonance structures of benzene, and adopt the correct resonance representation which constitutes only two Kekulé structure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杨占会, 沈旭凡.
Yang Zhanhui.
苯的共振结构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在解释苯的化学性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国内不同版本教材在介绍这方面内容时,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是处于“三家争鸣”的状态。有的教材[1-11]认为,苯共振于两个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极限结构式(ⅰ和ⅱ,图 1a);有的教材[12-21]认为,除了结构式ⅰ和ⅱ外,还包括三个杜瓦苯结构(ⅲ,ⅳ,ⅴ,图 1b);另外一些教材[22-30],则给出了6个或更多的共振结构(图 1c)。这些教材在有机化学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分别被不同高校使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因为此,它们在苯的共振结构处理上的不统一,给学习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这三种共振式的核心问题是:杜瓦苯是否应该列为苯的共振结构?本文通过对苯的共振结构发展历史做简要介绍,梳理出国际学术界主流的观点。
图1
苯环的共振结构是百年来分子结构理论发展的结果[32, 33]。1931年,Pauling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振理论[34],并在1933年将其应用到苯环的结构解释上[35]。根据Pauling和Wheland的计算结果,苯环的稳定性来自五个经典结构(两个凯库勒结构式和三个杜瓦苯结构式)的共振(式1b)。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杜瓦苯的结构依然停留在猜想阶段,尚未有确切的关于其真实结构的实验证据。而Paulding等人的计算结果,是基于杜瓦苯是平面结构这一猜想而得出的。作为共振论的首创者、权威量子化学家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auling关于苯共振结构的计算结果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认可,产生了巨大影响。对Pauling结果的质疑始自1962年。该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van Tamelen和Pappas成功制备出了第一个杜瓦苯结构——“三叔丁基杜瓦苯”(2) (图 2a) [36],并于次年成功制得“无取代杜瓦苯”(5) (图 2b) [37]。他们对这两个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都不具有平面结构,两个环丁烯单元之间存在二面角;分子具有很大的环张力,化学性质活泼。例如,“三叔丁基杜瓦苯”(2)在200 ℃下加热15 min,可高产率生成三叔丁基苯(1) (图 2a) [36];“无取代杜瓦苯”(5)在90 ℃下加热15 min,可定量转化为苯(6),且其在室温下的半衰期约为2天(图 2b) [37]。共振论要求:若干共振结构在电子流动的同时,原子核空间位置必须保持不变,为同一物质的不同价键结构。对比苯和杜瓦苯,原子空间位置已经发生改变,因此将其作为苯的共振结构是完全错误的。上述实验证据还表明,杜瓦苯是不同于苯的一类物质(二环[2.2.0]环己-2, 5-二烯),与棱晶烷、盆苯等结构一样,为苯的价键异构体[37]。事实上,Pauling等人关于苯的共振结构的计算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根据他们的计算,环丁二烯应该比苯环更稳定,可事实却恰恰相反[32, 35]。
图2
参考文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