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21, 36(6): 2009065-0 doi: 10.3866/PKU.DXHX202009065

自学之友

知名化学类期刊封面的中国元素

胡永红1, 朱祎濛2, 王舒雅2, 陈曦,2

Chinese Symbols on the Covers of the Well-Known Chemical Journals

Hu Yonghong1, Zhu Yimeng2, Wang Shuya2, Chen Xi,2

通讯作者: 陈曦, Email: xichen@xmu.edu.cn

收稿日期: 2020-09-28   接受日期: 2020-11-12  

Received: 2020-09-28   Accepted: 2020-11-12  

Abstract

Journal cover is an important medium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ideologically, and further reveal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authors. In this paper, the covers with Chinese symbols of six well-known chemical journals from January 2011 to April 2020 have been selected. Using several typical cases, we analyze the author's considerations on the fusion with Chinese symbols in the corresponding chemical process or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try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symbols in the expression of chemical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Chemical journal ; Chinese symbols ; Cover ; Culture present

PDF (181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胡永红, 朱祎濛, 王舒雅, 陈曦. 知名化学类期刊封面的中国元素. 大学化学[J], 2021, 36(6): 2009065-0 doi:10.3866/PKU.DXHX202009065

Hu Yonghong. Chinese Symbols on the Covers of the Well-Known Chemical Journals.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21, 36(6): 2009065-0 doi:10.3866/PKU.DXHX202009065

封面是期刊的灵魂,也是展示期刊核心内容的载体,是封面应用性的体现。封面也是一个充满了时间与空间的生命磁场,一个元素所处的位置不同往往诱发受众不同的心理反应。封面设计的差异化折射期刊主题和论文作者意向认知的不同,而元素设计与表达的艺术,往往可以让受众感受不同的时空流转,因此,封面成为传递独特文化的途径。刊物封面不仅带有思想性,也富有文化性。思想性具有普适性价值,而文化性则彰显了一国文化的特殊性价值。研究学术期刊的封面是走进学术思想、体悟文化特质的动态过程。

本文以2017.1–2020.4知名化学类期刊封面中的中国元素为研究对象,根据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遴选了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ictional MaterialsSAMLL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s六种刊物,基于整体性研究视角,试图发现这些刊物中包含中国元素的封面,借助数个典型案例,剖析作者在阐述相应化学变化过程或机理研究中所呈现的与中国元素融合的一些思路,挖掘中国元素的视觉传达在化学研究表达中的逻辑与逻辑里隐含的文化之根本。

1 中国元素在化学类期刊封面中的体现

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1]。中国元素,在幽深久远的历史里积淀而成,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结晶。根植于化学学科特性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封面设计,可能成为受众接触刊物的首要切入点,深刻影响受众的直觉印象。化学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承袭视觉传达的主渠道,依托文字、图形与色彩三个核心媒介的巧妙融合,把设计者融文化于化学变化的意图水过无痕地传递给受众。

中国元素在国际知名化学专业刊物封面设计中逐渐凸显,暗示了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对封面中国元素的分析不仅包括了具象化的龙、红灯笼、祥云、院落等元素,也可通过剖析这些具体元素在设计中的变化、活用与融合规律,探索这些意象背后潜藏的中国文化底色与审美意识。何谓“中国元素”,学术界暂无定论,但基本应该包含这样几方面:(1)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传统文化;(2)含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表现形式;(3)生命力持久,从古至今,生生不息。通过分类梳理世界知名化学类期刊封面中的中国元素,可以看出,物质文化方面如彰显地域风光的黄山、鼓浪屿等,又如凸显中国建筑特色的四合院与长城等;在艺术文化方面,选用国画、书法和印章等;宗教神话方面采用如龙、凤、麒麟、祥云、悟空、哪吒、嫦娥奔月、太上老君等内容;民俗文化如太极图、风筝、新年、十二生肖、炼丹等;精神文化方面含括传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所挑选的六种刊物在2017.1–2020.4期间共出版1001期,其中出现中国传统元素的封面有66期。依据以上分类,使用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山17次、鱼14、龙10、荷花9、太极8、孤舟8、飞鸟8、灯笼6、流水5、古院5、太阳4、梅花4、哪吒4、古人家3、鹤3、鞭炮3、熊猫2、长城1、中草药1 (有些封面是多种元素同时出现)。除此之外,哪吒闹海、悟空大闹天宫、太上老君炼仙丹、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以及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愚公移山等民间传说也成为彰显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

科技信息发达,技术与价格透明的现代,“设计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2]。不同的视觉符号在组合后会形成丰富的结构样式和语义修辞关系[3]。作为优越于文字的优势载体,图像话语模式逐渐取代了语言文化话语模式,进而成为把握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模式[4]。期刊封面中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既要凸显化学变化的知识性,又要彰显中国元素独特的文化性,还要展现中国文化融于世界文化的可塑性,其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渗透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 中国元素渗透在化学之变中的表达特点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现象,但其不变的基本特征是生成新物质[5],讲述化学故事要遵循化学学科的严谨性、清晰性、多变性,但是,中国文化故事的讲述往往参入了传统哲学的圆融精神,很多中国元素都带有极强的贯通性,元素之间交织纠缠,在千丝万缕里形成复杂的网络,形成整体性特征。以下依托典型封面案例,基于根植传统、以变应变、融会贯通三个维度解析中国元素与化学之变的讲述逻辑,书写传统中国元素如何从单一呈现向多元素组合融汇,形成有机体;如何从直观向写意转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中国艺术辩证法中的哲学思维,如何主次分明地彰显中国元素的张力,让自然之象与人文之意、客观的化学变化与主观的精神世界达致和谐统一。

2.1 根植传统组合具象

中国文化重视守护传统之根,所遴选的期刊封面蕴含的中国传统元素都具有典型的中国艺术辨证法互渗互转的特质。体现互渗关系的如荷花与鱼、灯笼与古院、龙与祥云等;在对立里互转的如动与静、黑与白、显与隐、浓与淡等。将这些典型的中国文化要素融入化学之变,首选的方式为并构式组合,遵循中国传统构图与意境追求,重构组合各中国元素,孕育出极富传统气息的氛围。

图 1所示的封面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典型的社会生态[6],通过中国古风画的方式展现了一种由硫系银丝组装而成的疏水半导体金属-有机骨架(MOF) AgS-L,宿主骨架中的氟化配体赋予此材料良好的疏水性,同时材料具有明显的半导体特性。封面将四方体的AgS-L MOF结构巧妙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明灯相结合,竖直的灯骨架上为有序排列的非离散螺旋(-Ag-S-)纳米阵列,通过氟化配体的横向连接形成了孔明灯的四方体结构。从雪地冉冉升起的孔明灯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该材料的骨架结构,也体现了该材料良好的疏水性。在古建筑的隐隐绰绰与古文化回廊的延伸里,我们看到了冬日特有的景致:漫天飞舞的孔明灯点亮了黑夜,红灯笼绵延回廊,文人墨客观众生相,梅花绽放月夜,略带寒意的冬夜,因为月华与灯笼的暖光、小贩的烟火而予人祥和宁静之气。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总能御寒绽放,老干发新枝,蕴含该研究历经时间洗练不老不衰愈香愈坚。一位母亲抱着孩子观看夜空里的孔明灯,在温馨和祥静谧的氛围里预示这项研究工作中具有独特美学结构的新型材料将极大地推动低维电荷输运通道微孔导电框架的探索,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封面设计主要依托相对静止的要素组合,所以更强调设计者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性,在人与人、人与灯笼、人与月之间的互动里,受众被自然地带入画面融于此情此景中。

图1

图1   孔明灯糅合的AgS-L MOF结构[6]

a) 论文封面图;b) 封面论文的研究摘要图;c) AgS-L的结构


2.2 以变应变形意合一

当然,要将无形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化学之变,融自然科学与人文气韵于同一个封面,不仅需要并列组合,还需要更高端的整合,甚至融合,以此突破有形的藩篱,赋予其无形意境带来的无限想象,让化学之变的时空观充盈丰富的内涵。

图 2的黑龙之变封面在龙的时隐时现、龙的黑与云的白、龙的刚与水的柔里凸显了中国艺术辨证哲学中显与隐、黑与白、刚与柔兼而有之的意蕴[7]。依托相似性联想,提炼典型性中国元素,将传统的黄龙改造为黑龙,活用不同元素之间的近似性与关联性,依托系统把控,将故事内容、符号象征进行优化、创新设计,组合生成内涵更丰富的图景,形成一个丰富混整的有机体。一直以来,因为酮胺的反应活性很低,导致用于制备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通用支架——α-四取代丙氨酸的构建仍然是一个挑战;同时,关于铜等金属催化对映选择性炔基化酮类化合物的反应较为少见。居于封面中心的黑龙代表铜催化剂,在高效、低成本的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反应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聚合祥云中蕴含的两种反应物,产生了N-磺酰酮亚胺的不对称炔烃基化反应,得到对映体过量值(enantiomeric excess,简称ee值)最高达99%的手性α-叔胺,从神龙口中喷涌而出,这一切都借助龙的强大力量而推动,一如黑龙黄色眼睛里的光。祥云纹是典型的装饰纹,形态有自然图形也有几何图形,云彩自古是古人劳作时判评气候的元素,故对云彩的崇拜与敬畏隐含人类与自然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愿,祥云在这个化学反应中代表了必不可少的外部要素的参与融合。文章创新地使用铜催化末端炔烃与N-磺酰基α-酮亚胺酯的不对称加成,随后环状产物简单开环,高效生成线性α-四取代丙氨酸。封面通过对传统的黄眼黑身龙形象的改造,以黑眼黄身的巧妙转变,展现出方法的创新与进步,也隐喻该反应过程的沉稳、效果的强大,且产物具有良好的产率和对映选择性。封面在中国元素的外壳里不断注入新意,巨大的黑龙位居封面中心成为生发点,也是其他元素的汇聚点,文字融合在图形中,图文有机统一,形成和谐画面感,再通过龙身颜色、纹理等的巧妙变换与融合,使其成为具有视觉美感的新形象,产生新意象。在黑龙、云与水三个重要元素的交织里,寻找变换规律,把握属性,获得对变化过程的深刻理解,也强化对中国广阔深远文化的体悟,潜移默化中达致文化审美与认知的趋同。

图2

图2   黑龙之变中的线性α - 四取代丙氨酸合成[7]

a) 论文封面图;b) 封面论文的摘要图;c) 铜催化的酮亚胺的不对称炔基化反应


2.3 融会贯通形神合一

封面设计要超越中国元素的物化浅层表象,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需要将中国元素蕴含的形式、规律、精神、审美特征与表现形式与化学变化紧密联结,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将元素的神韵创造性地融入化学变化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让科学技术的有形变化融汇于中国文化无形的精神之中。

图 3所示的研究关键点为钙钛矿卤素交换性质、可视化和食用油的检测。论文封面中青绿与淡红的分子模型为卤素交换前后的钙钛矿分子[8]。封面设计通过金黄色油品的圆周摇荡形成圆弧,并在油滴顶部嵌入极具中国元素的中华龙,展示论文作者的所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远古人们认定的与水相关的神物,它主宰着所有动物和天象,龙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凝结。但是,封面中龙意象的设计具有更强的包孕性,食用油的油滴汇聚而成金龙,微眯的龙眼紧盯着油样,恰似一位严谨的食品安全卫士,金龙有龙鳞似无龙鳞,有龙爪似无龙爪,有龙须似无龙须,想象空间之大折射信息隐含之丰富,从而引发了内涵的延伸与外延的拓展。金龙以昂扬的姿态上升,龙身上飘逸的油滴,是对抑扬之法的活用,以动显静,以静衬动,动静相反相成中将化学的动、龙的动与变化的静、龙之静高度关联契合,构成一个逸气横生、圆融完整的艺术境界,寓意这项技术的研究具有无限活力,将不断深入拓展。五条立体感很强、色系渐变的缎带,结合油品微滴中的碘离子,展示了新型荧光材料在不同食用油样品中的传感显示,而钙钛矿化学结构与颜色曲线的有机结合,更进一步展现了科研与艺术结合的灵动之美。

图3

图3   利用钙钛矿波长移动的食用油品质传感[8]

a) 论文封面图;b) 封面论文的摘要图;c) 利用钙钛矿波长移动的可视化传感


从根植传统的具象组合到以变应变凸显形意合一,再到融会贯通、形神合一,上述典型封面案例的中国元素宛如诗意语言,让冰冷的化学变化有了温柔的一面,于潜然贯通中表达出各类化学反应中存在的不可言状之美,尽量将复杂的化学反应状态以最美的图式表现出来,在确定中带有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又蕴含确定的意蕴,带给阅读者诗性体验。这是中国式的传媒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将宇宙自然、日常人生、时空之谜与人生感悟融汇于封面中,体悟静谧中的跃动。

3 中国元素在化学类期刊设计中的承载

知名化学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不仅要基于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中国风格本位,还要主动融入国际发展洪流,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里沉潜着中国传统思维的特殊性,“中国的传统思维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保持了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以形式逻辑来切割肢解,是符合辩证法的原理的”[9]。正因此,中国元素融入化学之变的方式凸显了与西方设计美学迥然不同的风貌,凸显了承载历史、弘扬美学、影射实力三个使命。

首先,封面中的中国元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内蕴。历史的温情让化学故事的讲述多了一份源自历史的温暖记忆。如太极意象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暗合大自然化育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特质。正因其丰富的历史意蕴,太极成为了化学类刊物封面设计中备受欢迎的元素,成为一个被日益强化的符号,其无可替代的传统文化阐释力,其不可言之的文化认知影响力在历史积淀里日益强大。其次,中国传统美学设计具有温和朦胧的特点,与西方刊物封面设计重视视觉真实的原则相比,中国封面设计在空间表现中富有情景交融感,具有情感流动的生命感,遵循对传统中国元素观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基本表达路径。“形”是第一层,为客观存在,是物化的形态;“意”是第二层,是内在表征,是寓意、是谐意,传递思想与情感;“神”是第三层,为无形之意境,为整体的气韵旋律,传递无形的文化积淀。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外在到内在,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逐级深入的阐析逻辑。以下以太极意象为例,剖析封面中中国元素负载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与美学表达。

图 4展示的论文封面主体因素是太极,背景因素是中国山水自然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展现了一种由基因工程重组蜘蛛丝蛋白和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修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组成的“自匹配”摩擦压电纳米发电机(TPNGs),并且在植入式和可穿戴电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0]。封面中左侧白色的带有蜘蛛网纹理的鱼代表着由基因工程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右侧黑色的带有聚合物网状纹理的鱼代表着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修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双鱼如太极图状旋转摩擦,背景环绕着电流,暗合摩擦压电纳米发电机中的两种物质摩擦从而产生电能的机理。太极圆位置居中,带来集中感、均衡感,鱼儿静谧游戏莲叶间,含苞欲放的小荷、盛情绽放的荷花,体会到时空流转的沉静,内在循环体系的贯通,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画境。太极图以图案化手法,借用透视、几何构图、光影等设计理念,准确把握化学变化的核心理念,围绕核心运用其他元素,提炼出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信息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受众感受到化学变化的气息与无穷生命力,形成一种直觉性特征。图案表现与化学变式呈现一致性特点,具有平衡美、节奏美、对比美,不仅达到审美的愉悦,也达到化学变化中求平衡、追稳定的本质,这就使封面设计彰显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之曼妙。

图4

图4   柔润的太极与可穿戴研究[10]

a) 论文封面图;b) 分子模型;c)基于TPNG的手势监控手套的照片


太极封面设计尊崇“道法自然”,此处的自然是遵循万事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阴阳二体互生构成浑圆,柔美的S形宛如首尾衔接的双鱼,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在无形玄妙的气韵里达到对立统一,饱含宇宙生命的动因。墨气氤氲予人立体感,在浑圆里孕育辐射出万象之静美,颇富曲尽幽情的审美意识,在体验性与感知性中尽藏理性哲思。太极阴阳图讲述立天之道、立地之道,是人类文明的古老根基,也是时代相传的基因。浸染于太极意向中的封面,具有极强的意蕴再释性,将化学之变的精微与幽深扩充为整个封面气韵的无限性,这种独特艺术的无限性是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即在形象创造中阐释化学变化独特的生成过程,避免过于简单、直观的植入,以守、变与融为原则进行设计创新,将感性体悟融入自然科学的理性感知,达成一种运作高妙的传递方式,从而达到比冰冷的理性表达更温润人心的效应,可能引导受众开悟启慧,感知封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中国传统历史思想与文化以独特的中国式表达渗透在期刊封面设计中,其数量的增多与表达的多元性都影射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日益提升。在化学科技领域,中国力量正释放出更强大的声音。封面设计作为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传递中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因此,与化学变化主题相关的封面设计不能止步于设计技能,更应该关注讲述“Cover Story”的能力。“目前,全球仅有少量影响因子较高的顶级科技期刊编辑部采用封面图片与“Cover Story”结合的形式,对科学主题进行深层次阐释”[11]。讲好中国化学研究故事,讲活中国科技发展故事,至为重要。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助益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助益科技依托文化基石,在互补互益里,在深度弥合里提高国家彰显软文化实力与硬科技实力的自信。

4 结语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源于西方,是西方思维方式的产物。化学学科是具有时空分布的有关物质存在、变化和产生的科学,基于自然辨证法讲究逻辑、概念、推理与判断等理性思考,但是,在化学之变中蕴含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动态的化学变化因为独特的意象时空的赋予具备更强的张力与弹性。“中国具有直观悟性经验思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得天独厚、蕴藏丰富的艺术智慧资源”[12]。中国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哲学智慧,西方从哲学的高度俯瞰生活实践,中国古老审美哲学中的经验思维方式,在直观里富含悟性,在塑造形象思维中蕴藏无限的空间,与现代西方的化学实验美学相辅相成。概言之,本文遴选的世界知名化学类期刊封面,其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在与化学变化的交织中,从传承到更新到嬗变,从守到变到融,其演变历程蕴含东方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在碰撞中的渗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底蕴沉潜其间,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侧重情感、意念的渗透,既重视化学变化的科学性、逻辑性,又强调受众的主观心灵感受,让科技力量融汇在自然力中,让人文精神融汇在科学精神中,从整体关系中去考察每个变化环节,实现中国式封面设计艺术的当代转化与当代价值。中国元素在世界知名化学类期刊中的展示以辩证艺术为底色,不仅营造了一个功能场域,讲清一个具体的化学变化,也创造了一个相对抽象的关系场域,有物有我有自然、有实有虚、有客观有主观,其底流就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神韵。中外碰撞中的中国元素阐幽发微,凝练形成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文,历经岁月洗练后释放着蓬勃的生命力,让严谨规范的化学变化愈见动感,变化机理愈见深刻,增添了唯美与灵气,孕育出独具魅力的跨界融合之美。中国艺术智慧深入艺术设计的真谛,构成对化学本质无限可能的阐发性,创造性地熔接中国元素与科技变化,沟通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将本土文化中妙不可言的精神徐徐嵌入读者意念并渐趋默契。

本文从中国元素的表现形式着眼,聚焦数个核心典型案例分析其如何巧妙融汇于化学之变中,进而在中国审美哲学的气势下洞悉封面表达的文化性巧思。中国元素与化学变化连体出现,中国元素助益化学变化本质的展示,化学之变凸显中国元素富有弹性的内涵阐释。要提高封面设计中依托中国元素妙叙化学变化的能力,科学性与艺术性是两个关键诠释维度,在水过无痕里将民族特质的文化因素杂糅于科技变化过程,传播中国科技进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彰显中国气质、中国审美、中国张力、中国元素的温和力量。中国元素的渗透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征之一,亦是中国文化辐射的载体之一。基于哲学思辨的视角将中国元素融入自然科学技术的表达过程,逐渐增强中国封面设计领域的话语权,达致两个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是塑造中国文明之世界品格的途径。与欧美规则、秩序、明晰的封面设计主原则相比,中国封面设计主师法自然,天地人融汇一境,宛若天成,这是中国元素在世界知名化学类刊物封面设计中凸显的中国特质。

参考文献

课程教育教材研发中心化学. 九年级上册绪言,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 2012, 4

[本文引用: 1]

吴廷玉. 中国元素与工业设计,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1

[本文引用: 1]

朱永明. 美术与设计, 2004, (1), 58.

DOI:10.3969/j.issn.1008-9675.2004.01.015      [本文引用: 1]

田寒. 美术大观, 2017, (5), 84.

URL     [本文引用: 1]

吴俊明; 吴敏. 化学教学, 2014, (12), 13.

[本文引用: 1]

Wang J. Y. ; Li W. H. ; Wei Z. ; Zhang C. ; Li Y. H. ; Dong X. Y. ; Xu G. ; Zang S. Q. Chem. Commun. 2020, 56 (14), 2091.

DOI:10.1039/C9CC08402A      [本文引用: 2]

Ling Z. ; Singh S. ; Xie F. ; Wu L. ; Zhang W. Chem. Commun. 2017, 53 (39), 5353.

DOI:10.1039/C7CC90178J      [本文引用: 2]

Zhu Y. M. ; Li F. M. ; Huang Y. P. ; Lin F. Y. ; Chen X. Anal. Chem. 2019, 91 (22), 14183.

DOI:10.1021/acs.analchem.9b03267      [本文引用: 2]

Huang T. ; Zhang Y. ; He P. ; Wang G. ; Tao T. H. Adv. Mater. 2020, 32 (10), 1907336.

DOI:10.1002/adma.201907336      [本文引用: 1]

胡雪冈. 意象范畴的流变.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 总序.

[本文引用: 2]

崔之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 28 (2), 102.

URL     [本文引用: 1]

姜耕玉. 艺术辩证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序言三.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