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best way to get insight into the fascinating his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roptical spectroscopy and its inextricable entanglement with history of quantum physics is to look at the vivid life stories of particular scholar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ittle-known experience of the Belgian theoretical physicist Léon Rosenfeld (1904-1974) in creating a quantum interpretation of the optical activity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literature Rosenfeld' page was totally a blank sheet, but as a pioneer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quantum origin of optical activity, he ha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roptical spectroscopy.
Keywords:Optical activity theory
;
Quantum mechanics
;
History of science
Zhang Hui. Léon Rosenfeld: A Pioneer in the Quantum Mechan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Optical Activity Theory.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21, 36(6): 2008054-0 doi:10.3866/PKU.DXHX202008054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预测旋光强度[48]、19世纪发现的高浓度下酒石酸旋光度测试时的溶剂效应[9, 49, 50]以及将刚刚出炉的罗森菲尔德方程应用于旋光度理论计算等问题,一直到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正如徐光宪的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贝克曼(Charles O. Beckmann)在1936年所指出的[50]:上述理论是在我们对旋光度的物理基础了解不多的时候发展起来的,未能对一般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鉴于这些理论所受到的批评,显然我们必须转向现代理论来解释溶剂效应。
题目接下来后,徐光宪设想了这样一个模型,即碳-碳键中间是电子云,两个碳原子带正电荷,中间的电子云带两个负电荷,这就构成一个化学键的“三中心模型”。该三中心模型不但能表达化学键的偶极矩,还能表达四极矩、八极矩等,而计算旋光度的邻近作用则比用四极矩、八极矩等的计算方法简便得多。徐光宪利用他构建的三中心模型,通过计算得到旋光色散曲线,该曲线与实验曲线比较,数值结果在数量级上符合,只有20%–30%的误差,因而首次验证了罗森菲尔德关于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1951年3月15日,徐光宪通过了博士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论文英文题目:Theory of Optical Rotatory Power)的答辩,成绩优秀,获得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徐光宪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是全系最快的。当时导师极力挽留徐光宪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讲师,与他合著出版社预约的《旋光理论及应用》一书,或推荐他到芝加哥大学慕尼肯教授那里做博士后。
Laur, P. The First Decade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CD and ORD by Aimé Cotton in 1895. In Comprehensive Chiroptical Spectroscopy, Vol. 2; Berova, N., Polavarapu, P. L., Nakanishi, K., Woody, R. W., Eds.; John Wiley & Sons, Ltd. : Chichester, UK, 2012; pp. 3-35.
Interview of Léon Rosenfeld by Charles Weiner on 1968 September 3, Niels Bohr Library & Archiv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ollege Park, MD, USA, 1968-9-13. [2019-12-18]. https://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4848
Interview of Leon Rosenfeld by Thomas S. Kuhn and John L. Heilbron on 1963 July 19, Niels Bohr Library & Archiv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ollege Park, MD, USA. [2020-07-29]. 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4847-1
Interview of Leon Rosenfeld by Thomas S. Kuhn and John L. Heilbron on 1963 July 19, Niels Bohr Library & Archiv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ollege Park, MD, USA. [2020-07-29]. 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4847-2
Interview of Leon Rosenfeld by Thomas S. Kuhn and John L. Heilbron on 1963 July 19, Niels Bohr Library & Archiv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ollege Park, MD, USA. [2020-07-29]. 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4847-3
Robert, S. Cohen; John, J. Stachel. Eds. Selected Papers of Léon Rosenfeld.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 21;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Inc. :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1979.
Interview of Alfred Landé by Thomas S. Kuhn and John Heilbron on 1962 March 5, Niels Bohr Library & Archiv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ollege Park, MD, USA. [2020-07-29]. www.aip.org/history-programs/niels-bohr-library/oral-histories/4728-1
Bassiri, S.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Chiral Media. In Recent Advances in Electromagnetic Theory; Kritikos, H. N., Jaggard, D. L., Eds.; Springer: New York, NY, USA, 1990; pp. 1-30. [2020-07-29]. https://doi.org/10.1007/978-1-4612-3330-5_1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 预测旋光强度[48]、19世纪发现的高浓度下酒石酸旋光度测试时的溶剂效应[9, 49, 50]以及将刚刚出炉的罗森菲尔德方程应用于旋光度理论计算等问题,一直到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正如徐光宪的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贝克曼(Charles O. Beckmann)在1936年所指出的[50]:上述理论是在我们对旋光度的物理基础了解不多的时候发展起来的,未能对一般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鉴于这些理论所受到的批评,显然我们必须转向现代理论来解释溶剂效应. ...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2
2019
... 也正是在巴黎期间,罗森菲尔德与德布罗意合作,将“相对论知识与波动力学相结合,发展出五维的波动方程”[18, 36];他的工作很快得到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物理学家托菲勒·德·顿德尔(Théophile De Donder)的赏识,他热情邀请罗森菲尔德去布鲁塞尔开展合作研究. ...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2
1930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1
1918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1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1
2012
... 激励罗森菲尔德进行手性光学研究的两位导师功勋卓著.玻恩和维格纳分别为1954年和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27年,时年25岁的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做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助理.这个岗位是量子论之父索末菲为了让年轻物理学家帮助希尔伯特跟上最新的物理学进展而特设的[37],维格纳之前有数位知名学者相继担任了“希尔伯特的物理辅导员”,例如索末菲的得意弟子保罗·彼得·埃瓦尔德(Paul Peter Ewald,埃瓦尔德教授出席了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38])和阿尔佛雷德·朗德(Alfred Landé,朗德在1918年也发表了一篇旋光度理论研究的文章[39])等.朗德说[40]:“每天上午和下午,我都要向希尔伯特汇报量子力学的新文献,关于低温下固态体行为的想法,关于光谱学等等”.但是当维格纳来到哥廷根时,希尔伯特已经病重失去工作能力,两人见面的机会寥寥.虽然维格纳未能履行“物理辅导员”的职责,却使他在哥廷根有更多机会对理论和实验物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结识了玻恩、约尔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等学者,参加玻恩组织的群论研讨班,并发展了原子和分子光谱的群论分析和量子力学研究[10].玻恩是一位高徒满座的好老师,一个好主意不断的人,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相对论、晶格动力学、晶体化学、量子力学、光学及流体力学等等[41].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利用服兵役间隙思考,对光学活性的理论问题有过深入探究[32, 34, 35],因此,他给罗森菲尔德布置的“练习”,并非空穴来风. ...
1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1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1
1930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1
1915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1
1916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1
1929
... 前已述及,19世纪末,关于光学活性的实验证据和经验事实已经确立,物理学家们开始发展理论,以解释电磁波与手性介质的相互作用[42].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卡尔·路德维希·德鲁德(Paul Karl Ludwig Drude)于1892年首次提出光学活性的经典电磁理论[43],成为了20世纪的头30年里大多数物理(化学)研究不得不与之竞争的标准,在1930年法拉第会议对旋光度的讨论中达到了高潮[5, 38, 44].从1915年开始,玻恩[34, 35]、瑞典物理学家卡尔·威廉·欧森(Carl Wilhelm Oseen) [45]和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格雷(Frank Gray) [46]将光学活性分子建模为耦合振荡器,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光学活性的理论处理方法.虽然这些论文,尤其是玻恩论文的重要性立即被认定,但因为该阶段所发展的意识未能揭示旋光度的本质起源,几乎没有对手性光谱特性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9].同样,罗森菲尔德关于光学活性的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论文[7]也没有影响到当时的化学界.直到瑞士物理化学家维尔纳·库恩(Werner Kuhn)将玻恩的理论简化为经典的耦合振子模型[47],才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注意. ...
1
1930
... 预测旋光强度[48]、19世纪发现的高浓度下酒石酸旋光度测试时的溶剂效应[9, 49, 50]以及将刚刚出炉的罗森菲尔德方程应用于旋光度理论计算等问题,一直到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正如徐光宪的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贝克曼(Charles O. Beckmann)在1936年所指出的[50]:上述理论是在我们对旋光度的物理基础了解不多的时候发展起来的,未能对一般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鉴于这些理论所受到的批评,显然我们必须转向现代理论来解释溶剂效应. ...
1
1924
... 预测旋光强度[48]、19世纪发现的高浓度下酒石酸旋光度测试时的溶剂效应[9, 49, 50]以及将刚刚出炉的罗森菲尔德方程应用于旋光度理论计算等问题,一直到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正如徐光宪的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贝克曼(Charles O. Beckmann)在1936年所指出的[50]:上述理论是在我们对旋光度的物理基础了解不多的时候发展起来的,未能对一般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鉴于这些理论所受到的批评,显然我们必须转向现代理论来解释溶剂效应. ...
3
1936
... 预测旋光强度[48]、19世纪发现的高浓度下酒石酸旋光度测试时的溶剂效应[9, 49, 50]以及将刚刚出炉的罗森菲尔德方程应用于旋光度理论计算等问题,一直到1930年的法拉第会议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正如徐光宪的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贝克曼(Charles O. Beckmann)在1936年所指出的[50]:上述理论是在我们对旋光度的物理基础了解不多的时候发展起来的,未能对一般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鉴于这些理论所受到的批评,显然我们必须转向现代理论来解释溶剂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