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21, 36(10): 2107095-0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95

 

明矾的穿越奇旅

金羽涵,1, 郭今心,2

1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 济南 250012

2 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济南 250100

Alum's Time-Travel Journey

Jin Yuhan,1, Guo Jinxin,2

1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2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通讯作者: 金羽涵, Emails: jinyuhanyouxiang@163.com郭今心, Emails: jinxinguo@sdu.edu.cn

收稿日期: 2021-07-27   接受日期: 2021-09-3  

基金资助: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1“理科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化学学科和专业支持“四新”建设思路和路径研究.  21LKD02
2018山东省教育厅新时代医用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  M2018B350

Received: 2021-07-27   Accepted: 2021-09-3  

Abstract

As a chemical widely used in human life, al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ater purification, dyeing, architecture, medicine, etc. However, it does harm to our health when used as a food additive. This article tells the story of alum's journey through time and space in the first person and lets readers explore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alum with their interest sparked.

Keywords: Alum ; Water purification ; Mordant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Food additive

PDF (91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金羽涵, 郭今心. 明矾的穿越奇旅. 大学化学[J], 2021, 36(10): 2107095-0 doi:10.3866/PKU.DXHX202107095

Jin Yuhan. Alum's Time-Travel Journey. University Chemistry[J], 2021, 36(10): 2107095-0 doi:10.3866/PKU.DXHX202107095

大家好!我是明矾。早餐时间要到了,我的主人——一位化学家老爷爷正在厨房里调配面糊,他准备为小孙女聪聪炸油条。老爷爷把盛有我的小罐子从柜里取出来,舀出少量明矾溶解在清水里,加入面粉和其他配料,揉出了一个光滑的面团。一旁的聪聪手指着躺在小罐子里的我,问道:“爷爷,您往面团里加了冰糖吗?”

“我才不是冰糖呢!”我大叫道,把爷孙俩吓了一跳,“我是明矾,又叫白矾,化学名称是十二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老爷爷笑着说:“明矾长得有点像冰糖,是无色透明、味道酸涩的晶体,一种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

聪聪脸红了,小声对我说:“不好意思,我还从来不认识你呢,也不知道你能用来炸油条。”

老爷爷把揉好的面团拉成许多长条,炸至金黄酥脆。油条出锅后,聪聪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真香啊!爷爷,油条里为什么有这么多孔呢?”

“做油条时,要把明矾、食碱(碳酸钠)、食盐等加入面粉里揉成面团,明矾和碳酸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铝(图 1),面和氢氧化铝形成的薄膜裹住气体,油炸时气体遇热膨胀,就形成了油条里的孔,”老爷爷补充道,“咱们平时吃的凉拌海蜇里也有明矾呢。古代傍海而居的劳动人民早已发现新鲜海蜇虽然鲜美,却不能立即食用,这是因为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被蜇伤者皮肤伤处可能出现条带状红斑,甚至全身出现强烈的过敏反应。鲜海蜇需要通过明矾和食盐腌制脱去其中的水和毒性粘蛋白,直到呈现浅红或浅黄色,才可食用[1]。”

图1

图1   明矾与碳酸钠的反应


我惊叹道:“老爷爷,您真是太了解我了!”

“你的应用远比我说的广泛!”老爷爷对我说。聪聪吃饱了,缠着爷爷再多讲几个明矾的用处。老爷爷把盛着我的小罐子塞进口袋,从书房里取出一本纸页泛黄的古书,打开第一页,神秘地说:“闭上眼睛,让历史书带咱们穿越回古代,去看看古人是怎么利用明矾的……”

1 画家好帮手

第一站,我们潜入了南唐的宫廷画院。画桌前,画家顾闳中正在绘制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图 2)。他用狼毫小笔细细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用其他色彩小心填涂,把人物的一颦一笑和着装的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图2

图2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聪聪注意到,画家用的宣纸有些特别。画家告诉聪聪,他用的是熟宣纸。工笔画注重细节,要求纸张不易渗水,色块不易大面积晕染,而只有熟宣纸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我小声告诉爷孙俩:“传统的手工制作熟宣纸的方法是将明矾与骨胶按一定比例混合,将混合液均匀刷在生宣纸上,使生纸变成熟纸。由于我与纸纤维紧密结合,填充了纸张原有的微小孔隙,水就不易浸润纸张,同时也提高了纸张的光泽度和强度[2]。此外骨胶也可以增加纸的韧性。”

“这是什么呀?”当他们走进画院的另一个房间,聪聪指着桌子上的一桶乳白色胶状液体问爷爷。“这是裱画用的浆糊呀,”爷爷微笑着回答,“作品完成后,画师需要把画作交给装裱师。书画界有‘三分画七分裱’一说,裱画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浆糊(装裱用的粘合剂)的质量,它的制作方法还是比较复杂的:花椒熬汤取汁放冷,将白面轻轻撒上,使其慢慢下沉,次日清晨搅匀。滤去原来的花椒汁,加入白矾用新水调和搅匀至不结块,小火加热凝固,再加入花椒汁,煮至成黏性强的浆糊。”

聪聪疑惑地看看爷爷:“浆糊里为什么要加入明矾呢?”还没等老爷爷开口,我就抢着说:“因为我水解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后,可促进浆糊里的淀粉沉淀,避免接缝开裂,还具有干燥吸湿、防腐抗菌等作用[3],让画作‘容颜永驻’。”

“没错,”老爷爷点点头,停顿了一下,“另外,花椒果实中含有香茅醛(图 3)、水芹烯(图 4),它们的强烈辛辣气味也能驱赶蠹虫[4]。”

图3

图3   香茅醛的分子结构


图4

图4   水芹烯的分子结构


2 净水小能手

第二站,我们穿越到宋代的一座小村庄。这里的空气清新而湿润,村边的小溪涨满了浑浊的水,几个村民正在用木桶担水。

聪聪走到他们身边,好奇地问道:“乡亲们,河水这么浑浊,怎么用来洗衣做饭呢?”

一个小伙子放下扁担说:“平日里,这是一条小清河,家家户户从河里汲水煮茶、洗衣、做饭,只是今天雨水把溪水搅浑了。不过,没关系,我们担水回家,把水倒进水缸里以后,只要投进去一块明矾。片刻之后,原本浑浊的水就变得清澈见底了。”

“原来明矾是净水小能手啊!”聪聪赞叹道。

老爷爷点点头:“宋朝赵希鹄在《调燮类编》里写道‘井水沸起者勿食,屋漏勿食,浊水未经杏仁泥或明矾渟清者勿食’[5],这说明在宋代甚至宋代以前,明矾已经被用于家庭净水了。明矾之所以成为净水小能手,是因为它能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图 5),氢氧化铝胶粒带正电荷,对水中带负电荷的杂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原本分散在水里的杂质纷纷聚在胶粒身边形成大颗粒,最后沉入水底。”

图5

图5   氢氧化铝的生成反应


我得意地告诉爷孙俩:“我不仅在家庭中被派上了大用场,还早早被应用于工业净水。1883年,上海杨树浦水厂用硫酸铝做净水药剂,1935年《东方杂志(第19期)》中由朱顺麟拍摄的一座精美的矾亭(图 6)证明了我在近代水厂的广泛应用。安全洁净的自来水经过我的处理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6]。”

图6

图6   矾亭(朱顺麟摄)


3 神奇媒染剂

雨过天晴,阳光照耀下,村里一簇簇朱红的凤仙花更鲜艳了。花丛里传来一对母女的声音:“娘,给我染指甲嘛。”“好好好,回家就捣花泥给你染指甲。”

聪聪循着声音跑到母女身边,问:“请问这种花可以用来染指甲吗?”

正在采摘花瓣的母亲回头望向聪聪,回答道:“是呀!”

“太好了,我也要染指甲!”聪聪边说边摘下花瓣,揉碎了,在指甲上反复涂抹。

“小姑娘,这样不行的,”女孩的妈妈笑着告诉聪聪,“凤仙花瓣需要加入明矾捣成红泥,再敷在指甲上,用花叶裹好,一天后取下,指甲才能变成漂亮的红色。”

一旁手挎花篮的女儿发现聪聪一脸不解的表情,急忙补充道:“直接用凤仙花泥染色,很容易褪色,只有加入明矾,指甲上的红色才能保持得更久。”

聪聪自言自语道:“原来古代的‘指甲油’含有明矾呀!”

我告诉她,我能让指甲上的红色更鲜艳持久,是因为凤仙花瓣中的色素分子与我含有的铝离子络合后变得更稳定。

老爷爷带我们走进一家染坊,这里晾晒着五颜六色的布匹。那么,明矾对印染有什么帮助呢?老爷爷说:“古人用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染布,但有的色素和布料的亲和度不强,需要以媒染剂作为载体,才能紧紧附着在织物上。例如,从苏木的树干中心提取的色素——苏木素一直被用作天然染色剂。苏木素被氧化后,拥有高度共轭的醌式结构(图 7)。在苏木素染液中,苏木素提供孤对电子,媒染剂明矾电离出的铝离子提供空轨道,形成配合物或螯合物[7]。明矾能显著改善苏木素的染色效果,而且,苏木素在不同的媒染剂如二氧化铁、氧化铬作用下会变换不同的颜色。”

图7

图7   苏木素的氧化


4 治病老专家

下一站,我们前去拜访明代的名医李时珍。他在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我有4种作用:首先,因为我味道酸苦,有化解积痰的功效;第二,我有收敛之力,能治疗淤血疼痛、直肠脱垂、阴挺等疾病[8];第三,我可以调理脾、肺、肾功能;第四,外用我可以解毒杀虫、燥湿止痒[9]

“你的功效可真不少!”聪聪不禁夸奖我。

“嘿嘿,除了亲自上阵治疗人们的疾病,我也乐于帮助其他中药减轻它们的毒副作用,”我害羞地笑笑,“比如我的好朋友半夏,它的干燥块茎具有去湿化痰、治疗呕吐等功效,但未经处理的半夏毒性较大,误服会出现粘膜及皮肤刺激,口舌肿胀,呼吸缓慢甚至窒息死亡。我能帮助它降低毒性,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扬长避短。”

老爷爷解释道:“现代研究发现,明矾能够降低半夏毒性的主要原因是:一定浓度下,白矾溶液中的铝离子可以与组成毒针晶的草酸钙中的草酸根络合(图 8),使其分解破坏;同时,白矾溶液呈弱酸性,可以使毒针晶中的凝集素蛋白水解乃至溶解[10]。”

图8

图8   铝离子与草酸钙的反应方程式


5 建筑美容师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清代紫禁城的修缮现场。我告诉爷孙俩:“能工巧匠在修筑北京故宫的过程中用到了我,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11]。”

这时,一位主管官员向我们走来,指向身后的台基介绍说:“紫禁城建筑的台基、栏板等的建造方法可以概括为石材铺墁、白矾溜缝(图 9)。《工程做法》规定石材宽一尺长一丈,接缝处用的灰浆的配比为生石灰六十斤、糯米三合、白矾六两[11]。”

图9

图9   紫禁城古建筑的台基、栏板和望柱


老爷爷说:“咱们家装修时,请工人在地面、墙面的瓷砖缝里涂了美缝剂,而明矾就像古代建筑中的‘美缝剂’,使石材紧密粘合,密不透风,不仅使建筑物更加稳固防水,还使之更加整齐美观,就像美容师一样,为建筑物美颜……”

6 我的利与弊

话音未落,一道强光闪过老爷爷和聪聪的眼睛。老爷爷揉揉眼,眼前是家里那张熟悉的餐桌,桌上盘子里还躺着早餐剩下的几根油条,古书的最后一页刚刚合上。“爷爷,咱们从历史书里出来,回到家了!”聪聪喊道,“多奇妙的穿越之旅啊!咱们的祖先真是充满了智慧,让明矾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施展才华。”

“是啊,随着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明矾也在灭火、科研等领域大显身手,”老爷爷轻轻地把我从口袋里取出来,“首先,泡沫灭火器内盛有约1 mol∙L−1的明矾溶液和约1 mol∙L−1的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其中明矾是过量的,这是为了使灭火器内的小苏打充分反应,释放出足量的二氧化碳,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图 10)。另外,明矾在实验室中为染色剂做助手。显微镜下,为了便于观察生物组织微细结构,有时需要染色。常用的Harris氏铝苏木素溶液就是由苏木素、明矾以及无水乙醇等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明矾作为媒染剂,与苏木素一起形成不溶的蓝色复合物,把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核酸、酸性酶类)染成浅蓝色。”

图10

图10   明矾与小苏打的反应


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轻声说道:“谢谢你们的夸奖,我虽然有许多闪光点,但也有‘不光彩’的一面。我曾被大量用于食品添加剂(如含铝泡打粉)中,可是我含有的铝会使人记忆力减退,抑制免疫功能,阻碍神经传导,影响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且铝从人体内排出速度很慢。也有研究指出铝与老年性痴呆症有密切关系[12]。因此,为了健康,大家应该少吃含铝的食物啊!”

聪聪望望桌上的油条,吃惊地张大嘴巴说:“啊?不会吧——”

“别担心,别担心!”我急忙安慰她:“在规定范围内少量食用我对身体没有危害,我在消化道内生成的氢氧化铝还可以中和胃酸(主要成分为HCl),保护胃黏膜呢!”

老爷爷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国际上要求面制食品中铝含量必须控制在100 mg∙kg−1以下[13]。“所以,我们要在食物中严格控制明矾的使用。以后再给聪聪炸油条时,我要用无铝泡打粉代替明矾啦!”

回顾这次奇妙的穿越之旅,我收获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也信心倍增,从小姑娘聪聪眼中的“小透明”变成了她心目中的“全能选手”。

最后,开诚布公地说,虽然我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传统食品里有我的影子;工业净水离不开我;坚固的建筑、古朴的书画里隐藏着我;中药铺和传统染坊也需要我……但是,请大家也一定要注意防范我对人们健康的危害。这样,我才能永远维持自己的正面形象,为人类服务。我叫明矾,请大家记住我!

参考文献

叶湖, 陈英, 赵晓峰, 陆俊, 纪丽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3, 25 (3), 268.

[本文引用: 1]

李春雷. 远去的白矾. 人民政协报, 2020-08-31(010).

[本文引用: 1]

周乾. 紫禁城里的一味"猛药". 科技日报, 2020-06-05(008).

[本文引用: 1]

霍艳芳. 图书馆杂志, 2015, 34 (12), 50.

[本文引用: 1]

温正军. 城镇供水, 2020, No. 2, 8.

[本文引用: 1]

温正军. 城镇供水, 2020, No. 3, 34.

[本文引用: 1]

魏锦萍, 张红兵, 池翠萍, 顼璐, 许文黎, 张亚娟. 实用医技杂志, 2020, 27 (2), 238.

[本文引用: 1]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上、下册). 刘衡如, 校.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107- 108.

[本文引用: 1]

赵佳琛, 王艺涵,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蔡秋杰, 李兵,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0, 22 (8), 1361.

[本文引用: 1]

周乾. 古建"添加剂", 丹宸永固的小秘密. 北京日报, 2021-04-15(015).

[本文引用: 2]

秦俊法. 微量元素与脑功能,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4, 37

[本文引用: 1]

孙玉婷, 林丹. 化学教育, 2009, 30 (8), 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