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电化学与生活”课程中的教学探索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Integrating into the Course of Electrochemistry and Life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1-04-16 接受日期: 2021-06-17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1-04-16 Accepted: 2021-06-17
Changing teaching philosoph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eaching level and a powerful way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This curriculum reform integrat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electrochemistry and life. Combined with the publicity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re organically embedded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teaching mode is guided by teachers, explored by students themselves, discussed in groups after class, summarized and reported. And then a curriculum structure design is formed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dea as the core idea, electrochemical curriculum knowledge content as the central axis, an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knowledge point as the "wings".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hang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curriculum example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高海平, 郭宇, 姚丽君.
Gao Haiping.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垃圾分类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在垃圾分类试点实施情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居民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不足,主动且正确进行分类的居民不多[1],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垃圾分类宣传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垃圾分类知识系统地融入到课程当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环保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组织者和宣传者,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课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让课程内容富有灵魂和内涵,而且可以提升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 课程建设实践
1.1 修订教学大纲增加课程内容
表1 课程内容安排
章节 | 章节题目 | 章节内容 |
第一章 | 课程导论 | 主要介绍电化学发展史、电化学的应用、电化学基本知识点 |
增加内容 | 生态文明元素 |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及相关案列 |
第二章 | 化学电源 | 主要介绍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
增加内容 | 生态文明元素 | 相关案列分析和垃圾分类知识点 |
第三章 | 电解技术 | 主要介绍电解制备合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熔盐电解法制备金属等 |
增加内容 | 生态文明元素 | 金属回收技术 |
第四章 | 金属的防腐技术 | 主要介绍金属的防腐原理 |
第五章 | 电化学在其他方面应用 | 主要介绍电化学表面加工技术、电镀技术等 |
1.2 引导探究自学性教学模式
图1
1.3 课程教学实例
(1)课程实例1——以雾霾天的危害为话题,讨论寻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
图2
然后介绍电化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比如介绍电化学传感器,可以检测室内甲醛的含量和食品中农药的残留(引入生态文明理念);装修的时候要选择环保材料,装修完的废料要合理回收;蔬菜购买回来后要注意清洗等日常生活话题。通过这些话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此外介绍了电化学的发展史,着重介绍我国老一辈电化学家在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展电化学研究的艰辛历程。通过电化学发展史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业的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2)课程实例2——以手机的使用为切入点,探讨不同电池的回收技术。
第二章 化学电源。图 3是化学电源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介绍化学电源的基本知识,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一次电池主要介绍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锌汞电池等,比如在介绍锌汞电池时指出,由于汞有毒限制了其应用,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无汞碱性电池,在这里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思想。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既要解决当前环境面临的污染问题,又要防止所制备的新材料可能带来的新污染问题。
图3
二次电池主要介绍铅酸电池、二次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在介绍铅酸电池时,指出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会毒害人的神经系统,此处引入生态文明理念,所以科学家们相继又研究开发出了二次锂离子电池。在锂离子电池的制备过程中,使用到钴酸锂正极材料,但是钴对生物也具有毒性,此处引入生态文明理念,科学家又成功开发出磷酸铁锂材料。磷酸铁锂材料不仅对环境没有污染,而且价格便宜。另外,介绍钠硫电池的组成和结构,由于钠硫电池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已经成功用于削峰填谷、应急电源、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输出和提高电力质量等方面。钠硫电池的使用可以起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等作用。
燃料电池主要介绍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比如氢氧燃料电池的产物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更加环保,在此处引入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生态文明理念与电化学知识点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牢牢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战略生态思维。
在讲解完化学电源章节,教师指出如果电池得不到回收利用,那么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7]。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使用完怎么回收呢,怎么实现“变废为宝”,怎么实现二次电池的梯次利用呢,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以“每一节电池的寿命有始有终”为主题,自学部分电池回收技术和垃圾分类知识,并撰写主题报告。
(3) 课程实例3——以介绍战略金属钛的应用为开端,讨论金属回收技术。
图4
该技术既降低了能耗,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自学部分金属回收技术和垃圾分类知识,并整理成学习报告。通过该小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2 考核方式多元化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指出了要强化过程评价,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过程评价所占比例较小,结果评价占比重较大,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最后通过突击考试,零点通宵,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这对于描述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真实性不够准确,所以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加强过程评价比值是非常有必要的。平时成绩除了包括作业成绩、出勤成绩,还增加了自主学习、课外实践和学生自评成绩如表 2所示。自主学习成绩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电池回收技术和金属回收技术中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外实践主要评价学生在实际进行垃圾分类中的劳动收获和思想认识变化,达到生态文明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目的。学生自评成绩主要是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态度、学习状况的一个自我评定,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为未来的学习计划提供帮助。虽然学生自评成绩评定占比不大,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认识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认识中不断成长和进步。而且学生从被动的被评价变成主动的自我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3 实施效果
(1) 以电化学知识和垃圾分类知识为内容载体,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战略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下自学,能够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思想,为学生未来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战略思想准备,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采用课上引导、探究和学生课下自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
(3) 考核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并增加了自主学习成绩、自评成绩和课外实践成绩。学生在自学、自评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想法:①一般家庭由于废旧手机的更新换代,废旧电池搁置或当作一般垃圾丢掉,对保护环境不利。学生认为在垃圾分类中的有害物质——废旧电池是可以回收的,应该单设垃圾桶,然后集中回收,不应该只放到“有害垃圾”里,除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还应该增加废旧电池的回收。②尽管当前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技术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建议还应该设置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箱,能让更多人意识到锂离子电池的随意丢弃,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③学生还指出在电池回收过程中,铅酸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回收更具有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表 3是学生查阅的有关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的资料。这些想法看起来简单,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实践过程,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3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可回收资源
主要组成结构 | 主要材料 | 主要回收资源 | 主要污染来源 |
正极 | 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钴酸锂 | 铁、锂、钴、铝 | 三元材料/钴酸锂,钴元素有毒 |
负极 | 石墨/碳材 | 石墨、碳材料 | 天然石墨的开采、石墨浮选的回收过程产生石墨粉尘 |
电解液 | 有机溶剂、锂盐 | 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锂盐 | 有机溶剂中碳酸二甲酯对环境有污染;锂盐中六氟磷酸锂遇水产生有毒的氟化氢 |
外壳材料 | 铝壳/钢壳/塑料壳/铝塑膜 | 铁、铝、铜 | 塑料壳、铝塑膜为白色污染物 |
隔膜 | 聚丙烯/聚乙烯 | 塑料 | 白色污染物 |
粘结剂 | 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二聚酸改性环氧树脂 | 橡胶、化学品 | 产生HF和氟污染 |
4 结语
以电化学知识和垃圾分类知识为内容载体,将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教师课堂引导、学生自学和课后实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理念并重、教学与自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效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制定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提供帮助。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思想的引导者,而且还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学生,为促进课堂教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不断探索而努力。
参考文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