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化六氨合钴(Ⅲ)合成条件的改进
Improvement of Synthesis Conditions of Hexamine Cobalt (Ⅲ) Chloride
Received: 2021-04-6 Accepted: 2021-07-5
In the 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Preparation and Component Determination of Hexamine Cobalt Chloride (Ⅲ)", the yield of product is low, which impedes the implement of subsequent experiment and teaching. Based on basic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the effects of the quantity and particle size of activated carbon catalyst and the amount of hydrochloric acid and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0.2 g, 120 mesh activated carbon catalyst, acid solution of 1 mL HCl plus 25 mL hot H2O, and 3 mL concentrated hydrochloric acid, the yield of hexamine cobalt chloride(Ⅲ) was up to 42.5%, the color(orange), purity and crystallinity of the produc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pp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hemistry to solve problems was enhanced.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刘娜, 沙达提·古出尔, 韩方书, 黄雪莉, 程晓晶.
Liu Na.
1 引言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整个化学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是学生直接获取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加深对化学理论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1]。
“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实验”在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属于综合性化学实验[2],该实验包含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及组分测定两部分内容[3, 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实验在制备过程存在重现性差、反应时间长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实验过程中得不到目标产品或合成出产品产率太低,产品的量不足以进行后续分析实验。该合成实验存在反复溶解和结晶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学生常常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完成所有实验规定内容。为避免此类现象,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从盐酸浓度[5]、反应条件[6]、原料用量[3]和实验过程[3, 7]等方面进行优化,但是对活性炭催化剂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在教材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以提高实验重现性,缩短实验时间,达到教学目的。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
分析天平(LE204E/02)、数显恒温水浴锅(HH-S4)、循环水多用真空泵(SHB-3A)、真空干燥箱、X射线衍射仪(Brucker D8 Advance型)、热过滤漏斗。
2.2 试剂
NH4Cl;CoCl2∙6H2O;活性炭;浓氨水;过氧化氢溶液(6%);浓盐酸;盐酸溶液(X + Y) (由X体积的沸水与Y体积的浓盐酸配制而成)。
2.3 实验原理
该实验以活性炭作为催化剂,H2O2作为氧化剂,通过CoCl2与过量NH3和NH4Cl反应制备三氯化六氨合钴(Ⅲ),总反应方程式见式(1):
产物先在盐酸溶液溶解、过滤出催化剂后再在盐酸溶液中结晶获得高纯度[Co(NH3)6]Cl3[8]。
在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实验中,存在三个要点。第一,由于二价钴盐比三价钴盐稳定,而大多数三价钴配合物比二价钻配合物稳定,所以必须要保证二价钴盐先生成Co(Ⅱ)配合物,然后再将Co(Ⅱ)配合物氧化生成Co(Ⅲ)配合物;其次,从Co(Ⅱ)配合物到Co(Ⅲ)配合物,中间可能发生若干个平行反应,既可生成三氯化六氨合钴(Ⅲ) (橙黄色晶体),也可以生成三氯化一水五氨合钴(Ⅲ) (砖红色晶体)或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Ⅲ) (紫红色晶体)等,这主要取决于反应条件的不同。例如,在没有活性炭催化剂存在时,CoCl2与过量NH4Cl反应的主要产物是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Ⅲ);在有活性炭催化剂时,主要产物是三氯化六氨合钴(Ⅲ),即本实验的目标产物。所以在反应中必须保证反应物和活性炭催化剂充分接触。这就要求有足够量的活性炭催化剂,也需要催化剂有一定的细度,以提供足够大的比表面积,才能保证目标反应的进行。第三,本实验操作中有多次重结晶过程,须尽量降低溶剂的使用量,调整盐酸溶液浓度,以便于析出更多产品。故本文从强化催化反应和重结晶两个方面强化反应过程,提高三氯化六氨合钴(Ⅲ)合成产率。
2.4 实验步骤
在锥形瓶中加入3.0 g研细的CoCl2∙6H2O,2.0 g NH4Cl和7 mL蒸馏水。加热溶解后加入一定量活性炭,冷却,加入10 mL浓氨水,冷却至283 K以下,缓慢加入8 mL过氧化氢,水浴加热至333 K左右并恒温20 min (适当摇动锥形瓶)。取出锥形瓶,先用自来水冷却,后用冰水混合物冷却。抽滤,将沉淀溶解到一定量沸热盐酸中,趁热过滤。在滤液中慢慢加入3 mL浓盐酸,冰水混合物冷却,过滤,无水乙醇洗涤,水环真空泵抽滤,105 ℃干燥,称量,计算产率。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1 活性炭催化剂影响
图1
由图 1可知:随着催化剂粒径的减小,[Co(NH3)6]Cl3产率增加;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加,[Co(NH3)6]Cl3产率先增加后下降。具体分析,当活性炭40目时,催化剂用量为0.5 g以上时才能得到产品。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加,[Co(NH3)6]Cl3产率先增加后下降,催化剂用量为2.0 g时[Co(NH3)6]Cl3产率最高,为34.8%;当活性炭粒度为60目、80目、100目和120目时,催化剂用量为0.2 g即可得到产品。当催化剂用量为1.0 g时[Co(NH3)6]Cl3产率最高,分别为36.5%、38.1%、40.5%和42.5%;当催化剂用量继续增加时,[Co(NH3)6]Cl3产率不增反降。这是因为活性炭是一种良好的吸附剂,大量的催化剂会吸附部分产物。从既保证产率又节约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粒度为80–120目建议活性炭用量为0.2 g,粒度为60目建议活性炭用量为0.5 g,粒度为40目建议活性炭用量为1.5 g。
3.2 盐酸用量影响
在合成过程中,需要用到热稀盐酸溶液对合成产物进行溶解将活性炭催化剂分离,后续再次加入浓盐酸溶液将[Co(NH3)6]Cl3结晶析出[9]。所以,盐酸溶液用量对[Co(NH3)6]Cl3产率有重要影响。溶液浓度过低会导致[Co(NH3)6]Cl3不能完全溶解,过高会导致[Co(NH3)6]Cl3提前析出,这都会降低[Co(NH3)6]Cl3的产率。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当稀盐酸溶液为(50 + 3) mL时产率低,为(50 + 1) mL时产率明显提高。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酸度过大,导致[Co(NH3)6]Cl3提前析出,与活性炭催化剂一起被过滤出去从而得不到产品。为此,考查了不同盐酸用量对[Co(NH3)6]Cl3产率的影响。图 2(a)是[Co(NH3)6]Cl3产率随稀盐酸用量变化曲线。由图 2(a)可知,随着酸液用量的增大,[Co(NH3)6]Cl3产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盐酸溶液量为(25 + 1) mL时[Co(NH3)6]Cl3产率最高,达到42.5%。由图 2(b)可知,在重结晶过程中随着浓盐酸用量增加,[Co(NH3)6]Cl3产率先增加后维持稳定,当浓盐酸用量为3 mL时[Co(NH3)6]Cl3产率最高(42.5%)。
图2
3.3 实验结果对比
图3
图4
4 结语
Co[(NH3)6]Cl3的制备实验中出现合成产品不理想时,先按照常规的方法更换药品。即所有试剂都用最新生产的药品配制,并指导学生严格按照书中步骤进行实验。在反应结果还是不理想的情况下,遂从实验机理出发,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中容易导致合成失败或结晶产品太少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得到足量的目标产品。在整个过程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了整个合成实验,验证了粒度对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催化效果,验证了平行反应的竞争性,验证了溶解–结晶过程中溶液浓度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粒度为80–120目活性炭用量为0.2 g,粒度为60目活性炭用量为0.5 g,粒度为40目活性炭用量为1.5 g和盐酸溶液为(25 + 1) mL,浓盐酸用量为3 mL,能够达到教材预期要求。经过优化后合成产物颜色为橙黄色,[Co(NH3)6]Cl3的产率、纯度和结晶度明显提高。不仅如此,在整个优化反应条件的过程中,师生一心,首先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深入细致地梳理可能引起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完成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也营造了良好的师生共同进步的氛围,成为成功的教学典范。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2-4550.2018.03.007 [本文引用: 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