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 2021, Vol. 36 >> Issue (5): 2010083.doi: 10.3866/PKU.DXHX202010083
所属专题: 化学类专业一流建设
收稿日期:
2020-10-30
录用日期:
2020-12-08
发布日期:
2020-12-24
通讯作者:
雷洪
E-mail:honglei117@163.com
作者简介:
雷洪, Email: honglei117@163.com
Hong Lei1,*(), Jichuan Huo2, Tinghong Zhang1, Heyan Huang2
Received:
2020-10-30
Accepted:
2020-12-08
Published:
2020-12-24
Contact:
Hong Lei
E-mail:honglei117@163.com
摘要: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化学类专业新工科建设与研究在教育部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化学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本文从教材和课程教学两方面介绍了"新工科"理念在一门具体课程(化学综合设计实验)中的融合。基于前期课程开设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建设融入"新工科"思想的配套教材、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优势、DIY实验设置、以赛促教等具体的改革思路。可为其他课程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改革提供参考。
MSC2000:
雷洪, 霍冀川, 张廷红, 黄鹤燕. 新工科背景下"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改革[J]. 大学化学, 2021, 36(5): 2010083.
Hong Lei, Jichuan Huo, Tinghong Zhang, Heyan Huang. Curriculum Reform of "Comprehensive & Design Chemical Experi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J]. University Chemistry, 2021, 36(5): 2010083.
1 | 王强. 大学化学, 2019, 34 (7), 42. |
2 | 李明磊; 杜娟; 王传毅; 赵良玉.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 43 (1), 60. |
3 | 张树永; 朱亚先; 霍冀川; 宋丽娟; 徐华龙; 郑兰荪. 大学化学, 2020, 35 (10), 6. |
4 | 霍冀川. 化学综合设计实验,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
5 | 钟国清; 霍冀川; 叶旭; 张欢. 大学化学, 2011, 26 (1), 16. |
6 | 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2020-05-11]. http://www.atc.swust.edu.cn/2016/1227/c2861a45630/page.htm |
[1] | 潘梅, 李超捷, 侯雅君, 苏成勇. Fe(II)-Pd(II)异金属有机分子笼的制备及其物化性能研究——推荐一个新颖的综合化学实验[J]. 大学化学, 0, (): 8-0. |
[2] | 李娇, 金谷, 李玲玲, 姚奇志, 刘红瑜, 王晓葵. 分析化学设计型实验考核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0, (): 9-0. |
[3] | 田昀, 马骁飞, 马亚鲁, 秦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在线期末考试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 0, (): 4-0. |
[4] | 余军霞, 周如意, 池汝安. 水铁矿负载甘蔗渣吸附磷酸根开放性综合化学实验[J]. 大学化学, 0, (): 2-0. |
[5] | 何蔓, 陈贝贝, 胡斌. 基于砷形态的分离/富集加深学生对“分布分数”的理解[J]. 大学化学, 0, (): 1-0. |
[6] | 李君, 张玲, 李丹, 曹忠, 陈平, 何婧琳. “XXT完全线上”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 大学化学, 0, (): 0-0. |
[7] | 杨明瑜. “Hofmann-Löffler-Freytag”型反应合成吡咯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大学化学, 0, (): 1-0. |
[8] | 何明宇, 李颖, 买买提江·依米提. 棉杆木质素提取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分析的综合性实验[J]. 大学化学, 0, (): 0-0. |
[9] | 陈玉清, 卓少华, 宁一诺. 化学生物学专业实验室线上服务平台建设[J]. 大学化学, 0, (): 2-0. |
[10] | 李厚金, 李金珊, 陈六平. 过氧化氢:小分子,大作用[J]. 大学化学, 0, (): 3-0. |
[11] | 冯玲玲, 陈琼, 李玉梦, 梁景晗, 王舟. 蓝藻FBP/SBPase的制备及其与配体相互作用的分析——科研转化的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设计[J]. 大学化学, 0, (): 0-0. |
[12] | 常静, 商闯, 赵温涛. “恒电流电解法测定铜含量”实验的改进[J]. 大学化学, 0, (): 1-0. |
[13] | 孙树喆, 张泽浩, 张斌. 酸碱滴定中强碱滴定弱酸滴定初始曲线的数学解释——以NaOH滴定HAc为例[J]. 大学化学, 0, (): 3-0. |
[14] | 王佳怡, 许家喜. 双取代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区域选择性规则的理论解释和实验依据[J]. 大学化学, 0, (): 0-0. |
[15] | 胡新, 尹富玲, 杨军, 赵明. 基于绿色考虑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浓度的测定[J]. 大学化学, 0, (): 0-0. |
|